令人疑惑的青羊宮7月30日,綿陽-成都。
衣:
成都陰轉雷陣雨。白天悶熱,傍晚狂風暴雨。
行:
綿陽到成都班車,8:00出發,10點半到。票價37元。
上午到成都,體育館站下車,先打車去新南門站看看,再決定接下來川西怎麼走。新南門去海螺溝只有9:30一班,早已發出。考慮到九寨溝這一趟旅途勞累,接下來還要長途跋涉,於是決定買第二天去海螺溝的票,今天在成都休息。
食:
重慶老媽火鍋,55元二人。
來之前知道成都景點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門票都是60,我們認為太貴,只打算去便宜的青羊宮逛一下,看看裡面著名的茶館。中午打算先順路去青羊宮附近的著名的陳麻婆豆腐吃飯,出租車司機說那家已經被火燒沒有了,我問:“青羊宮附近還有什麼吃飯的地方?”司機答:“你要吃什麼?中餐還是火鍋?”我幾秒鐘以後想起來,看過人家文章裡說成都人把正餐分成三種:中餐、火鍋、西餐。我們拿不定主意,後來在司機介紹的有眾多餐館的街上下車,吃火鍋。點了最清淡的清湯鴛鴦鍋底,10來種菜,一大瓶鮮橙多,費了好大力氣才吃完。毛肚不大會吃,不管煮多久,都咬不動,不知道是煮過了還是沒煮熟。
中午吃的過飽,晚飯省略了。
住:
索瑪花,標間,98元。還不錯。在索瑪花洗了衣服,10元每次。成都的天熱在曬衣服時發揮了作用,晾在索瑪花屋頂的衣服一下午全干了。
游:
百花潭公園,免費。青羊宮,門票6元。
百花潭公園:
午飯後穿過百花潭公園,看見了公園裡的露天茶館,喝茶、休息、打牌、吃飯的人都有。在百花潭公園向三個小朋友問路:“去青羊宮走哪個門出去?”三個小朋友中有一個女孩大概12歲左右,另外兩個有5、6歲。她們很熱心幫助,開始都說不曉得,等我們走出10分鐘以後,她們趕上來告知我們,可能是去問媽媽了。但是都不講普通話,即使我們表示沒聽懂,再問一遍,她們還是用四川話再重復。這是我們發現的一個比較奇怪的現像,大人不習慣講普通話還可以理解,小朋友上學應該都學普通話啊,為什麼都不講呢?還好四川話比較容易懂,但是牽涉到地名等名詞,還是有聽不明白的時候。
青羊宮:
剛進青羊宮,看見一位身穿傳統對襟衣服的導游模樣的年輕人正在給一個6、7個人的小團講解,湊上去聽了一下,他講諸如佛教和道教的聯系和區別,講青羊宮是全國兩個最重要的道觀之一,講得比較細致,還說他是真正道家弟子,這時候對他印像不錯。於是我們也跟著蹭聽一些講解,打算如果聽他講的好,我們也去請他來導游。因為我覺得道教作為中國唯一自創的宗教,反而最不為我們了解和欣賞,看來這次有機會深入了解一下。順便說一句,我的確曾在揚州的大明寺蹭聽到過一位專業人士關於佛教歷史的精彩講解,我和LG也曾在西安的大清真寺與一個義務導游的伊斯蘭教徒長談,上述這兩位都不是職業導游,學識淵博,令人欽佩。我想這次碰上了一個道家高人。跟著這個小團,聽見這位導游多次講下個月是道教60年一次的大慶典,青羊宮會有很大的活動,閉關修行的高士門也會出關,然後又賣了一陣關子,說高士們可以為大家看相釋道,但要看和各位游客有沒有緣,有緣的得以進去,沒緣的千萬別勉強,然後問大家有沒有興趣去。團內游客紛紛表示有興趣,也是啊,聽他吹噓的這麼神乎其神。不過我想,再有緣,給你看相不會白看吧?但這位道家弟子沒提任何有關收費的事,參觀了一圈以後,將大家帶到一處小院落,房門前有個牌子“接待旅游團隊”,LG看見立刻說“我們閃吧,騙錢的”。
折回來在院子裡隨意逛,跟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搭話,他剛大學畢業來成都找工作,一個人來這兒玩。我問他:“剛才那個導游講的你聽了嗎?進去看那些高人了嗎?”“聽了,進去了,要給199塊錢。我沒錢,沒給。”說了半天,原來是有緣就是有錢!哈哈。我對道家高人的所有好奇立刻消失了。原來不管佛、道,不管小寺、大觀,錢都是第一要義。
青羊宮裡有兩個茶館,一個是圈起來的,可以看表演的,應該比較貴吧,我們沒去。另一個露天茶館裡面人聲鼎沸,很熱鬧。在我看來,青羊宮作為著名道觀,比起嶗山的太清宮,規模、氣勢都差遠了,人家還有嶗山道士那個好玩的故事呢。對於我們這些逛的地方比較多的人,到各處看的人文景觀大多是寺廟、道觀什麼的,看多了也都差不多,由於沒有深入了解,只是看看也看不出什麼門道,已經沒什麼意思了。如果道教的名觀也這麼俗,我都沒有了解它的願望了。
途中偶遇:
從青羊宮出來,天陰沉沉的,風雨欲來的樣子,想著我們在索瑪花樓頂晾的衣服,趕快往回趕。回到索瑪花,好在工作人員已經替我們把衣服收進來了。還沒下雨,出去找銀行取錢、找郵局寄明信片、找超市買干糧,都不遠。剛走出幾十步,風卷著瓢潑大雨襲來,我們手中的一把傘招架不住,躲在路邊一家銀行門下。躲雨的還有一個年輕人,夾著公文包,提著傘,跟我們搭話。年輕人看出或聽出我們是外地來的游客,很熱情的介紹成都的風物,說他是成都附近的郫縣人。正巧昨天還和LG猜測郫這個字怎麼讀,以前只是見過郫縣豆瓣的字樣,沒怎麼聽人說過。年輕人很有興致的介紹說郫這個字的來歷,說郫縣所在的地方是蜀國最早的古都,後來蜀國的人們都要去郫縣祭拜先祖,郫字的左邊是卑,也就是碑,紀念性的石碑的意思,右邊形如人們祭祖參拜時拄的拐棍。然後還自豪的介紹郫縣豆瓣的重要性和做法。雨漸漸小了,三個躲雨人道別,年輕人說歡迎我們去郫縣玩。我們覺得這位說話熱情得體,印像很好。加上日後在途中遇見的2位成都朋友,我們此行對成都人的印像很好。海螺溝,見之不易7月31日,成都-磨西。
海螺溝海拔約3K。
衣:
一路不需添衣服。到海螺溝時天色已暗,又下雨了,有點冷,加一件外套。
行:
成都新南門汽車站9:30班車,晚8點左右到磨西鎮。票價107元。首次遭遇難行的蜀道。
剛出成都不久,在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上看見一個長長的車隊,編號到50,前面的20多輛是一模一樣的小房車,我們的車超車時仔細看車上的字,看到了“第三屆康定情歌節”等字。想起今天恰是七夕,猜測這是去辦集體婚禮的。出發之前在家看了《讀書》7月刊上一篇文章,講七夕的來歷是古代人們觀星記時節,最後提到七夕自古被認為不是吉日。文章寫的很好,可惜現代人大多沒有這個常識,錯將七夕當情人節了。
途徑雅安時見識了雅安的雨,過雅安後沒有雨了。下午將近4點到了開車前車站工作人員提到的甘谷地,車停了。看見路邊貼的通告:甘貓段公路維修,單邊通行,下午5點半以後我們這個方向才能放行。等。終於可以走了。過了這一段,路況更差,顛簸不止。天色漸暗,又下起雨來。快到磨西鎮時,看見路邊山上大塊大塊垂直的、裸露出來的山體切面,下面堆積著碎石,明顯是山體滑坡後的樣子。我們車上有個年輕人是海螺溝的導游,介紹說,去年八月11日,海螺溝發生重大泥石流,所以的路、水電站都被衝毀了,我們現在走的路就是衝毀後還沒完全修好。
住:
磨西車站賓館,50元標准間。
晚上8點多終於到了磨西鎮,天色昏暗,還在下雨。下車後路邊旅館小姑娘迎上來,我們問了價格,上去看看,標間條件不錯,很干淨,有熱水器,決定不再冒雨出去麻煩,就住這了。
食:
中午在雅安停車,路邊小店吃飯。和後來遇見的其他長途車午餐專營店一樣,雖是壟斷,價格還不算太貴。我們點了兩菜一湯,22塊。也和其他店一樣,米飯不好吃。
晚餐在磨西住的賓館吃,2個菜30元,還行。灰色冰川8月1日,海螺溝-康定。
衣:
飄著小雨,略有點冷。一件外套不夠。
游:
海螺溝門票82,景區內車票60。學生門票60,加車票共120。
早上出門,碰見在跟我們同車前來的兩個女孩,跟她們搭話,她們下一站是康定,打算盡量今天走。和我們路線一樣。來海螺溝的長途車上聽那位導游說海螺溝游覽一天夠了,上午去看看冰川,下午泡泡溫泉。我們不打算泡溫泉,因為我家也有溫泉,不算稀罕。所以大半天的時間應該夠了。但是下午怎麼走呢?問旅館的服務員小姑娘,答上午才有去康定的班車,就是那種統一樣式的出租車,下午走只能包車,要400塊,建議我們明天早上再走。兩位成都游客卻已經退房,說旅館的服務員想讓我們多住一天,未必講真話。想來也是,打算下午自己找找車看,能走就盡量今天走。於是我們也退房,寄存行李。後來的結果卻是我們當天走了,兩個成都女孩第二天才走。
去買門票的路上經過一個小店面,寫著燕子溝,進去看看。也是聽車上那位導游說的,燕子溝是另外一處冰川,還沒有開發,風景更好。和店主即專門帶游客去燕子溝的向導聊了一會,看了看店裡貼了滿牆的照片。這位向導叫江飛,是個很有意思的年輕人。去燕子溝不用買門票,但要包車。燕子溝只能遠看冰川,不可以摸到,我們決定還是先去海螺溝。到了售票處,看見我們同車的幾位游客都站在路旁等。原來由於昨天下雨,海螺溝裡面的路又衝壞了,現在正在修,不賣門票,能否修好要到10:30給通知。只好也站在路邊等。站了一會,江飛和一個游客走過來,建議我們去燕子溝,強於在這兒等。多幾個人一起包車價錢劃算些,我們又問了其他幾位游客,都不感興趣,只有我們三個人還是太少,於是決定等到10:30,如果今天真進不了海螺溝再去燕子溝。等的時候回江飛的小店休息聊天。那位游客是個上海女孩,一個人來四川逛了3個星期了,已經在甘孜轉了一大圈,爬了四姑娘山,回到成都聽說海螺溝不錯,又趕過來。說起我們的行程,江飛說我們從九寨溝回來應該走馬爾康,一路邊走邊玩,到丹巴,再走川西逆時針環線。可惜我們來之前沒有聽說過馬爾康這個地方,錯過了。
10點左右再去門口探探消息,可以進海螺溝了。進溝後上海女孩一直和我們一同玩,告訴我們川西一線的經驗。尤其是她對登大姑娘山的描述,引起我們的強烈興趣,促使我們後來做了此行最得意的一件事,即登頂大姑娘山。下了觀光車,可以坐纜車或沿棧道走。坐纜車可以遠觀冰瀑布,走路就過不去了。問題是今天烏雲密布,大家都說坐纜車過去也是看不見。我們本來就嫌纜車太貴,正好步行。40分鐘後走到棧道終點。這裡可以俯瞰1號冰川的整個冰川舌,也就是今天可以看到的全部內容。盡管有心理准備,還是有點失望。只見灰色砂石,不見白色冰雪,這可是號稱中國最美的冰川?等候在此為一撥撥游客講解的導游說,冰川被砂石覆蓋,所以在這兒看不見,下去到冰塔林才能看見。仔細一看,下面冰川上的確有人,距離頗遠,只能看見花花綠綠的小點在晃動。又下雨了,好在這裡搭了個小棚子,還有賣小吃的,我們坐下休息,買烤羊肉串和玉米餅吃,LG把早上旅館服務員小姑娘送的兩個饅頭烤了吃,味道不錯。然後迎著間歇的小雨往下走。
走上冰川,終於看見冰了。巨大的冰塊正在慢慢消融。冰塊上覆蓋著一層砂石,走在上面還
是有點滑。我們一直走到導游叮囑不能越過的紅線,更遠處可能有冰縫,是危險地帶。再回到棧道上回頭看,烏雲漸漸散去,貢嘎雪山在雲霧繚繞中顯現,遠處的2號冰川也隱約可見。
下午4點左右乘車返回到門口,下車時上海女孩說只看到這麼點東西不過癮,明天她要去燕子溝。那兩個成都女孩泡溫泉去了,我們先走。
行:
磨西-康定,40元每人。
出海螺溝回到磨西鎮,我們在鎮上找去康定的車,很容易找到了,車費完全正常,已經有兩個游客在等,我們一到恰湊齊人數可以開車。碰上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司機。出了磨西鎮,這一段的路正在修,運石頭的大卡車不時開過。到瀘定之前路況一直很差。剛開車不久,另外兩個游客中的一位老先生有點緊張,說“慢點開啊”。司機是個機靈有趣的小伙子,說“好多游客一上車,就說‘師傅,慢點,我們不著急’。放心,我是安全快捷!”然後,一路上彰顯他“安全快捷”的特色,又快又穩地不斷超車,直至到甘貓段單行線還一口氣超過正在等著通行的長長的車隊,直接停在開道車後面。
一路沿大渡河走,大渡河水勢不大,混濁。到瀘定時在下雨,遠遠的看了一眼著名的瀘定橋。過了瀘定,路邊的河水變得很清澈,司機說這是折多河。此後很多天內看到的河水都是清澈的,直到從四姑娘山回成都的路上才又看見混濁的河水。
到了康定,已在深藍的夜空下。康定是個熱鬧的小城,看上去已經是個旅游勝地,沿街到處都是小旅館,如同有人形容九寨溝的“除了旅館什麼都沒有”。這幾天因為在辦情歌節,人滿為患,旅館不容易找。轉了半天,入住平安食宿部。清朗疏闊木格錯8月2日,康定。
木格措海湖面海拔3780米。
衣:
天氣晴朗。上午很冷,在木格錯穿著外套還凍得渾身冰涼。下午回到康定後暖和,穿一件衣服不太冷,兩件也不熱。
住:
平安食宿部,50元三人間。
一樓是個小吃店,提供米粉、抄手、面、餃子。我們在這兒住的兩天把這幾種小吃都吃遍了,米粉和抄手還行,面和餃子不好吃。住宿的房間在二樓。走廊上有公共衛生間和洗澡間。我們來的時候只剩三人間了,我拿出攻略給店主看,砍價到50元。房間比較大,干淨,臨街,晚上10點以後安靜。店主一家人態度不錯。
食:
早餐在康定一家藏式餐館,犛牛肉包子一份10個8元,酥油茶一壺10元。晚餐在康定一家川菜館。
早晨在街上看見一個藏族餐館,進去嘗試一下。餐館裝飾的很漂亮整潔,店面很小,擺了四個藏式座床(我叫它座床,因為這種家具看起來像沙發,白天用來坐,晚上用來睡)和四個藏式小桌。店主是個藏族女子,穿著長裙,身材修長,介紹說藏族早餐一般吃酥油茶和糌粑。已經有兩個用餐的客人了,顯然都是藏族人,其中一個在吃糌粑,我指給LG看,說那個要自己用手捏,我們恐怕做不來。點了一壺酥油茶和一份犛牛肉包子。包子形狀像我們的蒸餃,比餃子略大一點,餡應該確實是犛牛肉,因為比較硬,不太香。酥油茶裝在一只漂亮金色金屬壺裡,份量足夠我們倆喝。看到我們對面的客人和我們點的食物一模一樣,出來後感嘆藏族人民生活水平實在是高,一個人吃頓早餐要18塊。
游:
康定往返木格錯,包車120元。木格錯門票58,學生票38。進景區門後還要開一刻鐘的車,司機不需門票。
康定是我們看到藏族最多的地方。他們不僅穿戴藏族服飾,而且從長相能看出很有特色。康巴人的相貌名不虛傳,身材高大,臉型線條分明,細長眼睛,康巴漢子喜歡留長發,比較酷。
康定滿街都是招徠游客去木格錯或塔公的面包車。塔公是我們下一段行程要路過的。早上先去康定汽車站看從康定出發的車。沒有看見去塔公的班車,去九龍的車要一天才能到。於是打消去九龍的念頭。今天天氣好,決定去木格錯。在街上和一個司機談好120包車來回。司機是個有意思的藏族小伙子,一上車就說“我是藏族人民,康巴漢子”。長相的確是,但他不會說藏語。康定去木格錯只有35公裡。沿途看到遠山近水間綠色的田野中棋布著金黃色的青稞田,這是我喜歡的富有層次感的風景。
康定去木格錯的路還可以。木格錯是個高原湖泊,意思是野人海。進門後沿山路爬高。路上司機突然停車下去,路邊揀了塊石頭砸出去,捉到了一只叫雪豬的小動物,跟兔子差不多大,長著灰色的長毛。司機想用繩子把雪豬捆住,沒成功,最終還是讓它跑了。司機說這種動物會氣功,拿石塊砸不死它。
車終於開到一個高原湖泊。這裡氣勢開闊,湖面如鏡,藍天白雲和兩側的山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沿湖有小半圈已經修了木棧道。已經上午近11點了,走在上面有樹蔭的地方還特別冷,我拿出干糧來打算補充熱量,發現餅干袋子鼓得飽飽的,好玩。估計是因為這裡海拔高,氣壓低,餅干袋內還是通常氣壓,就鼓起來了。環湖兩側的山上的植被形成明顯對比,已經修了棧道的這一側山上生長著郁郁蔥蔥的針葉林,另一側卻只薄薄的覆蓋著一層小草。猜測是因為朝陽與否決定了植被能否生長。棧道半小時後走到盡頭,下面還正在修建。折回來,發現還是剛下車的那個角度看海子最好。
一家老外,2個大人帶著3個孩子在拍照,後來在康定街頭也看到他們。男士給他太太和3個孩子拍照,我過去問他們是否需要幫他們全家合影,他們很高興,能幫助別人我們也很高興。在英國逛時經常有行人主動來問我們是否需要幫我們合影,在中國我們也該主動幫助別人。
走到湖對面的山坡上,野花遍地。從木格錯回康定的路上,眼前閃過一個絕妙圖景:遠處的雪山,近處的小河,路旁金黃的青稞田。美景一閃而過。
下午4點回到康定,找郵局寄明信片。發現康定真的很小,不管去哪其實都不用打車,走路頂多10分鐘就到了。郵局旁邊就是著名的情歌廣場。看見了關於情歌節節目的告示牌。今天已是情歌節的最後一天,只剩下晚上8點的閉幕式可以看了。在海螺溝搭話的兩個成都女孩今天上午來康定,現在去了木格錯,約我們6點在情歌廣場見面。等她們來的一個小時之內,我們到情歌廣場下面的超市買了干糧和蘋果,還把康定每條街都逛了兩遍。看見買酸奶的,用塑料桶裝著,大桶20塊,小桶10塊,小桶也有1升。後來還見到了最小的桶,5塊。我們早就向往藏族的酸奶,尤其是特別喜歡酸奶的LG。去問賣家:“有吸管嗎?”旁邊有顧客看出我們是外行,熱心告訴我們:“拿回去舀出來加白糖吃,如果不怕酸也可以不加糖。”買了一桶最小的。
6點左右,情歌廣場的舞台上有人在排列歌舞節目,觀眾席已經坐滿了人。兩個成都女孩來了,提著一只酸奶桶,還告訴我們這裡的奶餅子特別好吃。於是我們此後對奶餅子念念不忘,但是直到四姑娘山才吃到。和她們約好第二天一起包車去塔公,然後再去丹巴。暮色沉沉,LG建議我們回去吃飯添衣服。兩個成都女孩去舞台下找位子。回到旅館LG迫不及待把酸奶倒出來吃,沒有加糖,不是很酸,只是一點也不甜,看來這才是純酸奶。我們還是不太習慣這沒有什麼甜味的酸奶,就著巧克力吃了。晚飯後再回到情歌廣場,已經熙熙攘攘,武警把守的觀眾席根本進不去了。浪費了兩位成都朋友在台下替我們占的好位子。本來打算遠遠地看一會,這時候我的左膝蓋疼痛,LG認為是勞累導致膝蓋裡發炎積水,把我嚇了一跳。為了讓左膝蓋休息,用右膝蓋跳了幾下,然後右膝蓋好像也開始疼了。飄了點小雨,LG說回去休息看電視吧,甘孜電視台肯定現場直播的,於是打道回府。
回去看甘孜電視台,可惜只有新聞裡提到,沒有現場直播晚會。新聞裡有很多關於情歌節、集體婚禮的鏡頭。集體婚禮,我覺得有點像跟團旅游,不是跟自己的親人朋友在一起喜慶,而是一大群人穿著一樣的婚紗被陌生人被趕來趕去,有點傻乎乎的。在每個地方我都堅持看當地電視台以了解當地生活,於是在新聞之後看了個甘孜黨建節目。這類節目平時誰看哪,但是在這兒能看到當地的現實,還是很有意思的。講爐霍的一個村子如何將村民原本的游牧生活方式改變為定居的農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等等,當然裡面有個曲折的過程,顯示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等等。電視裡有一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游牧生活雖然能給詩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但其艱苦卻難以忍受”。問題是,定居、農牧化、甚至逐漸城市化,是否會不可避免的導致藏族被漢化,而最終失去其一切特征呢?比如,這裡的年輕人不會講藏語,是否意味著藏語將在不久的將來消亡呢?語言是文化和歷史的具體化,那麼廣而言之,藏族文化和歷史是否也將被湮沒呢?
晚上夢見因為膝蓋有問題,提前離開四川回家了,回去後難過得大哭。幸運的是後來膝蓋慢慢好了。
新都橋,絕佳的田園風光8月3日,康定-塔公-八美-丹巴。
塔公海拔3500。
行:
康定-塔公:在康定汽車站乘康定開往德格的班車,早上8點唯一一班,35元。4小時。折多山以後路況差。
這一天都在路上。多虧成都朋友直接去康定汽車站問到有去塔公的班車,不然就被當地人騙去包車了。終於要出關了。這裡人們說過了折多山就算“出關”或是“出塞”了。從此開始和兩個可愛的成都女孩愉快同行。
過了折多山以後,沿途風光漸入佳境,到新都橋之前,景色絕佳。著名的新都橋是個小鎮,本身沒有什麼出眾之處,其出名在於秋天田園裡金黃色的樹木。我們這時候來看不到其經典景色,但現在是青稞成熟的季節,田園風光已經讓我贊嘆不已。遠山上寫著經文,掛著經幡。開闊的田野中散布著青黃相間的青稞田,點綴著一座座漂亮的藏式民居,每座房屋旁栽著樹木,田野之間可見清亮的小河。可惜這一段只能沿途看風景,因為路況太差,顛簸不已,不能從車窗往外拍照。感嘆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有比較充分的時間或是自駕的游客,實在應該在新都橋附近多停一會。而乘班車的游客在新都橋和塔公附近這段路上千萬不應該在車上昏昏欲睡,因為目的地新都橋、八美這幾個小鎮都沒什麼,如果只到下車時睜開眼睛就什麼也看不到了。根據我們下一程的經歷,十分後悔選擇住在丹巴的甲居寨而非新都橋或塔公。首先,僅就建築而言,在甘孜我所看到的藏式民居中,新都橋附近的是最漂亮精致的,遠勝於丹巴。而且據我的體會,村落、民居必定要放在其所在自然環境中看,才能看出是否美來,加上環境來比,丹巴就更不值一提了。
塔公-八美:四人包一面包車,15元每人。行程1.5小時。
風景依舊不錯。
在塔公包車,司機要價12元每人,我們主動加到15元,要求在路上邊走邊玩,請他不要催我們趕時間。司機滿意,的確按我們的要求來,我們在塔公寺和塔公草原分別停留了1個和半個小時。途中有藏族人招手搭車,司機問我們能不能讓他上來,我說我們是包車,不太好吧,司機沒有異議。
八美-丹巴:面包車,30元每人,搭了別的游客。2.5小時。
風景一般,路過所謂的盆景峽谷,沒什麼出眾之處。快到丹巴時,已經可以看到照片上經常看見的丹巴藏寨樣式的民居,建在山坡上。沿途看一眼就夠了,實在沒必要像我們那樣進去。
丹巴-甲居藏寨:六人包一面包車,共40元。
游:
塔公寺,門票10元,學生票5元。
塔公只有一條小街,建得比較整齊漂亮。路左邊就是塔公寺,很醒目。塔公是我們此次四川之行去過的最少被漢化的地方,因為我們向她買酸奶的老太太不會講漢語,我們包車的司機是個年輕人,也不會講漢語,和我們交流要靠坐副駕駛位的他的朋友翻譯。塔公寺名氣大、地位高,也是我們此行唯一進去參觀的寺廟。寺前廣場上三五成群的喇嘛,有的戴著樣子像翻過來的簸箕的遮陽帽,有個喇嘛一手提著雪碧瓶,一手舉著冰棍在吃,好玩。寺院牆外是一排我們此行見過的最大的轉經筒,每個有3米高。後來聽說丹巴附近的慧遠寺比塔公寺更大更好,可惜我們來之前不知道,錯過了。
進去塔公寺裡面轉了一圈,然後去右邊殿裡看釋迦牟尼等身像,這裡要先脫鞋才能進。有藏族人在跪拜。我們去和一個正在修補佛像底座上的裝飾物的喇嘛說話,他的漢語非常好。我們向他咨詢了一些問題,為什麼山上要掛經幡、要寫經文、寫的是什麼,等等。他很耐心、清晰的解答,還告訴我們塔公寺後面和兩側的山分別是觀音山、文殊山等等。這才明白蓮花寶地是什麼意思。
塔公草原不大,令兩個去過若爾蓋和紅原的成都女孩很失望。
這裡海拔將近4K。車路過草原時,LG說有點頭疼。
丹巴甲居,門票30元。景沒什麼可看的,管理不規範,人態度差,不如不來。
天色漸暗,我們打算住在甲居寨,要從丹巴縣再包車上去。有一對年輕人游客來跟我們搭話,他們剛從稻城亞丁回來。此後和這一對同行,他們都很有意思,跟我們講在稻城一線的經歷。
在丹巴汽車站跟司機們談包車的價格,一個說話聲音沙啞,穿黑色上衣的半老老頭過來拉我們坐他的車,此人是甲居人,言行舉止非常令人討厭,唧唧歪歪的,態度差,要價貴,我們沒有包他的車。丹巴甲居從此開始令我們厭惡,實際上丹巴甲居也是四川此行唯一令我們厭惡的地方。後來包了個年輕人的車,說好30元。快到丹巴門口,司機說甲居門票30元每人,我們3撥人來之前都在網上查的是門票20元。在其他地方查的門票證明准確,不太相信這裡這麼快就漲了。我們問“有學生證呢?”司機答“不一定,可能可以優惠你們免一張票。”豈有此理,還不一定!然後司機說要帶我們直接到他認識的那家去住,我們問他價格和條件,他全都不知道!我們讓他先打電話問清楚,我們才能去,他沒有電話號碼!考慮到我們6人一大堆行李,尤其是剛從稻城回來的那對游客都是背著跟人一般高的大包,上去以後再去找住處會比較麻煩,於是跟司機說定我們先下車,讓他去把旅店老板接來,談好了我們再坐他的車去,談不好我們就直接找別的家。司機答應了,10分鐘後帶來兩個年輕人,不是旅店的老板,而是說可以帶我們繞山路逃票,但要給他們帶路費!我們不打算逃票,繼續坐車上去。到了甲居售票處門口,門票30,談了半天,6人買了4張票進去。買門票的時候,兩個導游過來搭話,其中一個態度很差,倒好像我們在求她似的,令人討厭。
司機帶我們到“薩那霧接待站”,如同其他家一樣都是家庭小旅館。給司機錢時,講好的30他不干,說他跑了兩趟,要40!我們氣憤,但懶得理他,給他了事。
住:
丹巴甲居“薩那霧接待站”,家庭旅館,40每人,包括一夜住宿,一頓早餐和一頓晚餐。
這個家庭旅館客人倒不少,只剩下一個四人間和一個三人間,問題是沒水不能洗澡,而且大部分時候連洗漱的水也不夠!去別的家問,好不了哪去。天已經完全黑了,只好住下。四個女孩住四人間,兩個男士住3人間。這是我們此行唯一不能洗澡的地方。
這個店全家已經完全是在經營旅游業了,在這裡絲毫看不到他們自己的生活。說經營,又不太像個經營的樣子,不僅條件一般,態度更一般,女主人和其他家人都很冷漠。在九寨溝,我們不僅能看到人家自然的生活方式,還體驗到他們的熱情待客。在丹巴甲居,我們的感覺是人人都要你的錢,沒有人管你是不是舒服。
食:
午飯在塔公,4人一起,酸奶20元,飯菜45元。
中午到了塔公,四人下車先去吃飯,路上買了一大桶酸奶,人家沒有賣小桶的。味道比康定的酸得多,加了糖以後十分美味,名不虛傳,可惜沒吃完浪費了,這一桶應該5、6個人吃比較好。在一家川菜館吃飯,吃了一種叫“掃帚菌”的蘑菇,這是最便宜的一種,味道也不錯。
晚飯在丹巴甲居“薩那霧接待站”。
給我們提供的晚飯還行,六人8菜一湯,夠吃飽了。我們這六個人年紀、經歷、喜好相仿,席間大家像老朋友一樣談的很開心。晚上同住一間的女孩們繼續海闊天空的聊天。從成都女孩們的語言中,我發現四川話一個有意思的特點:常用迭聲詞,比如:瓶蓋蓋,女娃娃。
丹巴,哪裡美了?8月4日,丹巴-日隆
衣:
丹巴甲居我們川西行程中最熱的地方。白天穿一件長袖衫已經太熱。
游:
上午甲居寨。
寨內民居都寫著“參觀每人2元”。夠黑。人家九寨溝都是寫著免費參觀民居。這兒呢,游客買了門票進來,什麼服務也沒有,就知道明的暗的要錢。
我們住的這家人說他們的這所房子是這幾年剛建的,其他家的也是。如高個成都女孩所說“就是為我們來而建的。”我們看這個寨子實在沒什麼好玩的,打算上午逛逛,中午就走。沿山路走上去,奇怪那些背著大相機、三腳架的人跑來拍什麼。下山的路上和一個甲居本地女孩搭話,這個女孩很淳樸,她在丹巴和甘孜縣之間跑生意,對發展旅游以後甲居的變化很不屑,說那些女孩拉客拉的很凶,還有為拉客親戚間反目成仇的。她說她在外地的朋友勸她說“甲居的女人都瘋了,你不要住那了”。看來實際情況跟我們看到的差不多,這裡的人只想撈錢、什麼都不顧。
中午回到旅店,我們6人商量找車走。昨天那個黑衣、沙啞、面目可憎的老頭又出現了,說包車下去20塊。這跟我們從別處聽說的一致,我們決定立刻走。老頭看我們不打算在這家吃午飯,立刻改口說30塊。竟然有這種事!又一次就地宰人!我們很氣憤,但看來這個老頭跟這家認識,我們一時也難找到別的車,還是決定走,盡快離開這個討厭的地方。坐這個老頭的車時,他還在旁邊唧唧歪歪,說他今天領客人成功逃票,我諷刺了他幾句。老頭還大言不慚的說他們這是中國最美的鄉村。美?夜郎自大,我去過的鄉村遠比這美的地方多了去了,比如婺源,大理到麗江沿途的山村,陽朔附近的鄉村,甚至山東青島煙台附近隨便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也比這美得多。這裡的建築在藏區比起來,除了做作,毫無特色。中國國家地理就是幾個人看著幾張照片評的,這裡就出名了,浪得虛名而已。
行:
丹巴到日隆,我和LG與其他3個去四姑娘山的游客包一面包車,我們二人70元。行程2小時。
至此我們6人要分手了。除了我們2人去四姑娘山外,其他4人要回成都。他們本來打算今天在丹巴縣住一晚,明早走。郁悶的是在丹巴汽車站竟然買不到第二天去成都的票,甚至第三天的也只有3張。於是只能包車,還好那輛車本來打算去成都,價格算優惠,120每人。從這一點來看,丹巴交通最不便。總之我們6個對丹巴的印像已經很差了,提起來就一肚子氣,這也是唯一受氣的地方,其他地方都算滿意。後來在其他地方,有游客提到下一站去丹巴,我們都告訴他們沒必要去,想看藏寨沿途看看就夠了。
我們的司機是個清秀的藏族小伙子,我跟他談了一路,很有意思。半路還碰見他老爸,也是司機。他全家有三輛車,他和他老爸、哥哥三個都是司機。他有位堂兄是位喇嘛,現在在印度修行。他對現狀(開發旅游以後)比較滿意,目前的願望是買一輛越野4500。我問他“年輕人一般覺得當喇嘛好還是上大學去城市工作好?”
“當然是上大學好。”
“那豈不是喇嘛會越來越少?”
“現在喇嘛是太多,不是太少。當喇嘛很舒服的,每天念念經,什麼都不用管,不像我們這樣還要忙著賺錢。其實我不喜歡去城市工作,竄來竄去,像老鼠一樣。”
食:
中午6人(我們2人,2位成都女孩,從稻城回來的一對)在丹巴縣汽車站附近的一家餐館,吃到了著名的也是最貴的一種野生菌子松茸。平均每人17元。
中午吃飯時坐我們旁邊一桌的是一家成都人,一家老少3代4口人。這一家人與我們的行程相似,方向相反,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換經驗。中年男士告訴我們,他們出來“避暑加旅游”兩周了,在四姑娘山住了一周。他認真地描述了一番四姑娘山的美景,熱情地介紹司機和四姑娘山的旅館給我們,說吃住每人每天僅需30元。這一點後來被我們證實。感嘆成都人太幸福了,可以這麼方便的出來到這麼好的地方避暑。
晚餐在日隆鎮住的卡拉山莊,我們二人20元。
住:
日隆鎮卡拉山莊,30元標間。
丹巴司機介紹我們到這家來。只剩下3人間了,講好按雙人標間收費。房間干淨,熱水器不太好用,但洗熱水澡沒問題。在這兒住了3晚,是成都之外住的最久的一個地方。工作人員態度不錯,免費幫我們訂去成都的車票,臨走時還送了我們兩個煮蛋。
這家賓館的一樓是餐廳,有意思的是在吧台後牆上貼著一張成都索瑪花的廣告,而且除了有“索瑪花”這幾個漢字之外,全是英文。仔細一看,索瑪花自稱是Lonely Planet上推薦的,難怪在老外圈子裡有名了。這是卡拉山莊裡面唯一一個廣告。卡拉山莊看上去是個不起眼的小賓館,而索瑪花的廣告都打到這兒了,可見索瑪花善於自我宣傳,而且是針對老外來宣傳。長坪溝,幸運和驚喜8月5日,四姑娘山長坪溝。
衣:
涼爽。白天需穿兩件衣服。晚上很冷,在戶外需穿羽絨服。
食:
早餐在日隆鎮卡拉山莊,4元每人,稀飯、鹹菜、饅頭、煮蛋。
游:
長坪溝門票70加車票20,學生門票減20,共70。
四姑娘山由四座連成一線的雪山組成,分別叫大姑娘峰、二姑娘峰、三姑娘峰、么姑娘峰。當地人們將大姑娘峰簡稱為大峰,其他依此類推。大峰海拔5k多一點,四峰6.5K。從大峰到四峰,海拔越來越高、山越來越險、登頂難度也就越來越大。在山下看,最漂亮的是么峰,被形容為冰清玉潔。
長坪溝是四姑娘山的三個溝之一,另外兩個溝分別是雙橋溝和海子溝。每個溝是一個峽谷,分別賣門票。通常來四姑娘山玩的游客也就是去這些溝逛。三個溝都很長,要走路或者騎馬一整天。我們打算先去離我們最近的長坪溝,然後找向導去爬大姑娘山。在海螺溝碰見的上海女孩是用兩天,租了兩匹馬(一匹馱她,一匹馱她的帳篷睡袋等行李),請了一個向導,才登頂的。我們沒有任何裝備,也沒有任何登雪山的經驗,而且只有一天時間,還不知道是否來得及,心裡沒譜,也不知道該找誰,只好邊走邊看。
早上離開賓館,慢慢往長坪溝口走,看見一個賓館玻璃窗上寫著登山字樣,過去問哪裡可以找到登山的向導。老板熱心的告訴我們,今天四姑娘山登山學校開張掛牌,我們可以去咨詢爬山的事。登山學校在長坪溝裡面,老板把登山學校發給他的請柬送給我們,說我們可以拿這個進去不用買門票。LG說人家今天忙掛牌儀式,未必有空理我們,我們還是先去玩長坪溝吧。
乘觀光車進長坪溝,大概離溝口1公裡左右看見登山學校。長坪溝的門票還不太貴,裡面騎馬的費用太貴了。從溝口坐觀光車到一個叫喇嘛寺的地方下車。喇嘛寺沒有寺,但正在建。這裡是在長坪溝裡看四姑娘山全景最好的位置,可惜由於地上是工地,對照相取景有所破壞。從這裡開始騎馬要300塊。沿棧道走,近1小時後走到一個叫枯樹灘的地方,下面的路只有馬道了。從這裡騎馬往返還要200多,據說要到下午5點才能回來。我們嫌價格貴、時間長,就往回走。
中午1點左右,乘觀光車到登山學校下車,這裡顯然是剛剛舉行過熱鬧的開張典禮,人們還在忙碌著。這所學校在日月山莊北側,臨街有兩個房間,其中一個是校長辦公室。學校與日月山莊之間是一個小廣場。我們這才知道游客還可以住在溝裡這個日月山莊。廣場周圍或站或坐著一些身著盛裝的藏族老先生、老太太。一個面色黑黑的、體格強壯的年輕人在校長辦公室接待我們,態度很謙和客氣。
“這所登山學校主要做什麼?我們想等大峰,可以提供向導嗎?”
“可以。除了提供登山向導,我們還會有登山培訓課程。我們是全國第二個登山學校,還有一個是西藏登山學校。我們還是四姑娘山救援中心。登大峰通常要兩天,第一天到大本營,晚上住下,第二天再登頂。”
“我們只有一天時間,能登頂嗎?”
向導想了一下,說:“可以。要很早出發,騎馬上去到大本營,然後自己爬山,要2、3個小時。”
“我們沒有裝備,就穿這樣的衣服鞋子可以嗎?”
“可以。大峰比較容易,不需要什麼裝備。”
“騎馬和向導費用呢?”
“這個要問我們校長才能定。”
“大概呢?”
“大概,一匹馬150,向導150元。”
嗯,和我們聽說的差不多。看來我們的登頂計劃有希望實現。正在談,一個年紀較大的工作人員走進來說“先去吃飯吧,吃完飯再談。”我想他是叫他們的工作人員去吃飯,於是開玩笑道:“不會是你請我們吃飯吧?”“是我請你們吃飯,一起去吧。”啊?還有這麼好的事,剛來坐了一會兒就有人請吃飯。好,我們也不推辭,從此開始了此行最幸運和充滿驚喜的一天。
午餐十分豐盛,是我們此行最豐盛的一餐,還喝到了甜甜的沙棘飲料和沙棘酒。登山學校的各位領導輪番來給大家敬酒。我們一桌有工作人員,有登山學校請來捧場的朋友,還有我們兩個是客戶。除了我們之外,只有坐在我們右邊的三口之家看上去是外地人,但是男士與桌上其他人稱兄道弟,又不像游客。他們談到回去吃太湖魚蝦的時候我插了一句:“你們是無錫人?”
女士答:“不是,我是湖州人,湖州在浙江。他是杭州人。”
“你們是游客嗎?要爬山嗎?”
男士道:“我是這裡國際青年旅館的老板。這次不爬山了,爬過很多次了。”
原來如此。接下來我們聊了很久,談到各地的青年旅館,四姑娘山的美景等等。男士見多識廣,談到旅游和戶外活動,他講了一些經歷,很有意思。他常跟一些朋友去探險穿越,曾用6天6夜時間從這裡翻山走到臥龍,途經很多危險的地方;在1988年徒步從平武走兩天到九寨溝,當時九寨溝尚未開發,裡面居住的人只有一個村長會漢語,他與村長家同吃住,村長每天提供給他一匹馬,讓他自己各處去玩,他每天硬塞給村長5塊錢。他還告訴我們,對高原反應等狀況不能等閑視之,看自己的情況,不能登就不登,這些不是靠意志能解決的問題。又詳細講述了僅一個月前在四姑娘山發生的事故:三個大學生,一男二女,穿越時為省錢提前辭退了向導,結果迷路了,在一個懸崖上用繩子自己下降時一個女孩摔死了。這個故事我們來之前就聽上海女孩講了,所以我們也深知向導的重要性。這位青年旅館的老板還告訴我們,5千米以上的風景完全不同了,應該去看看,自己爬山比騎馬去更有意思。可惜我們時間不夠。後來覺得,如果完全自己走下來,對我們的體力來說,恐怕兩天都很難。
午飯後校長何志丹親自接待我們。校長是個瘦瘦的藏族年輕人,熱情誠懇。問及費用時,校長說:“你們今天來我們學校,向導我們提供,給你們免費。馬是租別人的,需要你們自己出錢,一匹馬150元。”看來我們作為學校的第一批客戶,享受特殊優惠,太幸運了。
“太感謝了!能不能現在認識一下我們的向導?”
“好,請明平川為你們做向導。他買羊去了。我們今晚烤全羊,還要跳鍋莊,你們也來參加吧。等他回來就叫他過來跟你們談。”
“明天登山,我們這身衣服和鞋夠嗎?”
“鞋夠了,衣服我們想辦法。還有明天的干糧,我們都給你們准備好。明早早上5:30出發。你們住在溝裡嗎?”
“沒有,我們住鎮上。”
“今晚晚會後,我們開車送你們回去,明平川去送你們,就知道你們住的地方了,明早他再開車去接你們。”
這麼多好事,太樂了!我們自從來四川常常聽說鍋莊,也聽說是一種舞蹈,但還沒有親眼見到。這次不僅受到這麼好的禮遇,還能見到鍋莊和烤全羊,真是意外的驚喜,我們都樂得合不攏嘴了,只能說謝謝。
在等我們的向導的一個下午裡,我們在登山學校受到所有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很快就和何志鳳、小濤他們玩得很熟。得知這所學校現在有六名向導,其中三位是從西藏登山學校畢業的。外面那些老先生、老太太是小金縣老人協會舞蹈團,登山學校專門請他們來參加開幕儀式和晚上的活動。小濤說:“今晚你們肯定比白天玩得更開心!”他們給我們看以前帶客人登山的照片,有一個日本的老人團,20來人,用了5天時間登大峰。還告訴我們,過一段時間,他們還會舉辦一個盛大的登山比賽,遙請世界各地的登山隊來參加。
我們的向導明平川回來了。我們叫他小明,這裡人們叫他明老五。小明是個靦腆的藏族年輕人,才20歲,已有三年的登山向導經驗。問他有沒有去過西藏登山學校,他說還沒有,今年打算去。LG說:“西藏登山學校畢業前是不是要去登一下珠峰?”
“嗯,是。”
好厲害!看來四姑娘山登山學校的向導們也已經很厲害了,敬佩。LG對明天的登山比較緊張,問這問那的。我倒是不緊張,因為我上過玉龍雪山,是騎馬上去的,覺得毫無難度。而且聽那個上海女孩也說不難。小明說話不多,過了一會幫我們把兩件羽絨服借了回來,還拿回來兩件雨衣和一大包吃的,是明天的干糧,裡面有幾個奶餅子,這可是我們自從在康定聽說後就向往的。下雨了,我擔心晚上的篝火晚會受影響,向導們說“這裡每天下午下一陣小雨,一會兒就會停,不會有影響;這裡下雨,山上就下雪。”
“明天我們爬山時候會不會下雨?”
“我們來准備雨衣。”後來小明果然又拿了兩件雨衣過來。
“大峰上有雪嗎?我們到大峰上能看見其他三個峰嗎?”
“現在大峰上有一點雪。能不能看見其他雪山,要看你們的運氣了,如果天氣不太好可能被雲霧遮住就看不見了。”
下午6點左右,老太太們在小廣場上站成幾排跳舞,音樂很好聽。一些游客,包括我,跑去拍照片。天漸漸暗了,冷意襲來,為我們借來的羽絨服立刻發揮作用。如果不是穿上羽絨服,在室外根本站不住。小明他們開始在小河邊宰羊,我們也跑去看。兩只羊宰好後掛在爐子上開烤,爐子放在廣場中央,老先生、老太太們繞著爐子圍成一圈跳舞,一些游客參加進來,我也跑過去加入。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跳鍋莊。據我的觀察,簡而言之,鍋莊就是大家圍成一圈來跳集體舞,伴隨每個曲子有特定的舞步,有時候要互相拉起手來。舞步看起來簡單,跳起來卻不容易。我發現跟著老先生比較容易學,因為他們的袍子比較短,能看見腿的動作,於是總是插在幾位老先生之間。老先生們的動作平和舒緩,而且都很和善耐心。鍋莊太有意思了,我跳到後來身上很熱,羽絨服也脫了。游客們有的並沒有學會,跟著亂轉,但是在音樂的伴隨下人人都很快樂。跳舞期間,兩個藏族女孩手持酒壺和酒杯,碰見誰就為誰敬酒,我也盛情難卻喝了好幾杯,還是沙棘酒,甜的,並不醉人。
音樂停了,慶祝儀式開始。一位老人用藏語講了一段話,我猜大概是向天地祭拜祈福的意思,然後灑出幾把黃豆。爆竹響起、禮花升空,氣氛蒸騰起來。人們被請去喝一個壇子裡的酒。兩根竹管插在壇子裡,游客們爭先跑上去吸。旁邊有人告訴我們,那酒是用黃豆等等許多材料釀制的,是最有營養的酒。LG也湊上去吸了一口。此後還有專業人士以及游客表演歌舞,不覺已經到10點多。看來等不到烤全羊,我們必須先回去休息了,明天還要早起呢。
小明和另外一位年輕人把我們送回旅館。在旅館的房間裡還聽到歌聲。第二天聽說他們玩到晚上12點多。今天在四姑娘山登山學校看到的開學儀式是我見過的最喜慶熱鬧的儀式了,也終於見到了藏族人們能歌善舞,不虛此行。
晚上因為情緒太激動,我和LG都睡得不太好。
Tips:
如果去四姑娘山要登山,可以先不買長坪溝門票,直接進長坪溝找登山學校。也可以住在長坪溝裡面的日月山莊。四姑娘山登山學校的網站是www.xueds.com。
大姑娘峰登頂8月6日,四姑娘山大峰。
衣:
這一天經歷了四季。清晨很冷,穿了羽絨服。上午10:30爬山時脫掉,穿兩件衣服,停下腳步休息時還是比較冷。峰頂風較大,冷。下午3點騎馬下山,之後比較暖和。
食:
早上出發太早,自己在旅館泡方便面。
上午10點下馬、爬山之前,吃了些干糧。余下的干糧帶到山上,12:20登頂,在山頂上又吃了些干糧。
晚餐回到旅館吃飯,二人20元。
游:
租馬兩匹,每匹150元一天。
清晨5:30小明來接我們。到四姑娘山登山學校時,馬夫和兩匹高頭大馬已經等在那裡。我和LG騎上馬,出發。天還完全黑著。馬夫和小明走路,馬夫還為我們背著裝干糧的包。馬夫是個熱情健談的中年人。很冷,我穿著羽絨服、戴著手套,還凍得渾身冰涼。路線是先爬上一座山,然後沿山脊往大姑娘山走。上山時坡陡,馬走得很辛苦。天漸漸亮了。太陽從層巒疊嶂的群山背後升起,萬丈光芒清晰可見。在這裡我終於明白什麼是山的棱。遠處山谷裡的小河上、身旁草地和樹葉上的露水都被陽光蒸騰起來,變成白紗般的薄霧,飄到天上變成雲。山坡上成群的犛牛在慢慢的吃草和走動。向我們周圍的山望去,很清楚的看出山上不同高度分布著不同的植被,最低處山谷裡是高大的針葉林,山坡上隨高度升高,針葉林越來越矮,再向上是灌木叢、草甸,最高處沒有任何植物,裸露出黑色的岩石。途中經過兩處石頭房子,是放牧人家在山上的臨時住處。用來搭建房頂的是這裡常見的紅色石頭。天氣很好,藍天下一切色彩都鮮艷明亮。山中的早晨,美得令人嘆息。
途中下馬休息了兩次。雖然這次已是我第二次長途騎馬,不那麼緊張了,第一次下馬時還覺得腿有點僵。10點到大姑娘峰下的大本營,下馬。大本營有幾頂大大小小的帳篷。
往上看就沒有路了,也幾乎沒有任何植物,全是呈片層狀的岩石,岩石間略有積雪。小明指埡口給我們看,埡口是指兩個山峰之間較低的那部分。我們要先從這裡爬到埡口,然後順著山脊往上走。看上去埡口下面這一段坡很平緩,上面一段雪更多,也更陡一些。
登山之前,馬夫叮囑我們,不要走太快,也不要太慢;休息是要站著,不能坐下,一坐下就不想站起來了;“一定要登頂啊!”
“一定可以登頂,我們慢慢走。”
脫下羽絨服,開始爬山了,立刻發現海拔對人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這裡是海拔4千多,走上20步,就氣喘吁吁,需要休息。腿大概也缺氧,一邁步就腿疼。還好我沒有高原反應,LG可能有點不舒服。埡口之前這一段,我們休息了無數次才走上去。LG問小明:“我們算不算走得慢的?”小明答:“算比較快的。”得意了一下。
當登上埡口、第一次看見遠處一望無際的連綿山峰時,我覺得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任務,實在太不容易了,熱淚盈眶。後來逐漸適應了一些,不覺得那麼累了。但是山路更難走,因為雪更多,腳下滑,坡也更陡。我問小明“登大峰的人有人摔下去過嗎?”小明答:“沒有。”好,那我們也不會摔下去。
爬山時手腳並用,很累,休息時又很冷。小明走在前面。我平時還算體質不錯,但走這種山路沒什麼經驗,這時候氣力不足,腿下發軟,加上精神緊張,平時能邁上去的高度,現在不敢走了。LG扶著我,但他也不怎麼穩,我還是很緊張。一抬頭,看不見小明了,我立刻叫:“小明,來拉著我吧,我走不動了。”從此全靠小明的一只手把我拉上去。
12:20,終於到峰頂了。高大俊俏的四峰就在眼前,二峰和三峰也都清晰可見。遠處淡綠色的群峰靜靜的佇立在大地上,白雲在它們身上投下片片陰影。一只蒼鷹在山谷裡展翅盤旋。山腳下的日隆鎮是環我們360度唯一可見人煙的地方。小明的步話機響了,是登山學校的人通過望遠鏡看見我們了!可惜我們看不見他們。小明回答“我們已經登頂了”。“登頂”這個詞觸動了我一下,我們登頂了,我竟然也實現了這個似乎遙不可及的動作,登頂了!小明從衣兜裡掏出一條哈達,我們把它系在石碓上。
還是很冷,吃了干糧之後,1點開始下山。下山沒那麼累,但是腳下更滑。LG摔了幾次跤。小明拉著我,有時候我用雙手抓住他的雙手慢慢往下挪。下山休息的次數少了,我們也敢坐下來休息、微距拍一下路邊的小花了。將近3點回到大本營。完成任務,松了一口氣。
騎馬下山時,美景如畫。草地上野花盛開,真的是五彩繽紛,側面的山坡上覆蓋著深綠色的針葉林。可惜我們深感勞累,沒有停下來拍照。
下山路上發生了一件險情。清晨上馬時馬夫就告訴我說千萬不要讓遮陽帽掉下來,那樣馬會受驚的。馬夫一路上讓我們自己手握韁繩,一直沒什麼問題。從大本營騎馬出發時,我們二人把羽絨服穿上了。下午天氣熱起來,LG在馬背上脫下羽絨服,這時馬受驚,原地飛速轉圈,把LG從馬上甩下來,還好摔在草坪上,沒什麼大問題。這時候我們才知道也不能在馬背上脫衣服、晃動什麼東西,任何讓馬感覺到它背上有東西掉下或晃動的情況都會讓它受驚。萬幸的是這匹馬比較馴服,只是轉圈而沒有狂奔,很快就被馬夫抓住,平靜下來。
馬夫送我們到最後一個山坡,剩下的路要我們自己走。沒想到這段不高不遠的下坡路那麼困難。我已經精疲力竭,從手到腳渾身都疼,每一步腳下都站不穩。
5點多回到登山學校。大家都說我們比較快。有人說我面色蒼白,我說渾身已經散架了。由於身體、精神都很緊張,加上高海拔氧氣不足和勞累,這是我歷史上感到最累的一次。休息了半個小時,校長拿出一幅1米寬、2米長的紅布,請我們在上面簽名留言。我們這第一批客人責任重大,呵呵。之後又是年輕的向導們開車把我們送回旅館。這兩天在四姑娘山登山學校享受了此生第一次全面、優質、一條龍、免費服務,並且幫我們完成了登頂願望,我們滿心感謝和喜悅。
總的說來,四姑娘山的美景動人,消費較低。如果到四川來時間緊,只玩九寨溝和四姑娘山的確是個精品路線。
川行無坦途8月7日,日隆-成都。
衣:
早上在日隆比較涼,需穿外套。中午過臥龍以後很熱,短袖足夠。
行:
日隆-成都,班車,65元。8:30登車,下午5:30到成都茶店子汽車站。路況差。
日隆是個小鎮,沒有始發班車。在日隆鎮提前一天通過賓館預定從小金發往成都的班車。按時登車,途中再一次碰見難行的蜀道。大部分路都正在維修,單行。在臥龍停車1小時等待通行。
在日隆鎮和我們住同一家旅館的日本游客藏田晴久恰巧和我們也在同一輛車上。車停下時,與他聊天。我們認識他是在剛到日隆的頭一天晚上。在餐廳吃飯時,看見一位高個子年輕人走進來,不知從哪兒找了份菜單,然後坐下慢慢看。LG善意提醒他:“菜單沒用的,要到廚房裡去點菜。”年輕人沒有反應,我立刻斷定他是日本人。餐廳裡除了我們沒什麼別的人。我過去幫幫他。然後年輕人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他很謙和,也健談,不過他的英語聽起來實在費勁。他用英語說的話,我經常要再用中文翻譯給LG聽。有時候我也聽不懂,就只好大家笑笑算了。他自學中文,能說一點中文,我們講中文他能聽懂個大概,我翻譯他的話給LG的時候他常常笑著點頭。他給了我們一張名片,由此知道他的名字是藏田晴久,只是藏字還和我們這個不太一樣,少了“廠”左邊兩劃。他在日本一家跟芯片生產有關的公司裡工作,和上海的一些工廠有合作,經常來中國,以至於這次獲贈一次免費往返上海的機票。他從上海來成都,去了九寨溝,然後來四姑娘山。他去過中國很多地方了,包括西藏、新疆、廈門、大連等等。今天他也是剛到四姑娘山。我們問他這次還要去別的地方嗎,他說不去了,要回家了,太太和孩子在等他。我問他為什麼不帶太太和孩子一起來,他說他女兒只有1歲半。他告訴我們他太太不工作,在家照顧孩子。我們問他如果孩子長大了,太太會出去工作嗎?他說大概不會,如果兩個人都工作,就不能很好的照顧家庭,比如說,只能去超市買菜,而超市的菜都是從很遠的地方比如中國運來的,為了保鮮噴灑了藥水,太太不工作就可以去morning market買附近產的新鮮蔬菜。
談話間,有一陣LG出去了,藏田問我結婚了沒有,我覺得很有意思,反過來問他,這種問題在日本可以問嗎,不會被當作問人家的隱私嗎?他說一般可以問。我說對我來說沒有問題,我可以回答,已經結婚了。但是,在中國的城市,年輕人已經在接受西方的習慣,一般不會問這類問題了。他說,在日本也差不多,要看情況。
我說,聽說有很多日本游客喜歡來四姑娘山,是因為日本人覺得四姑娘山很像富士山。他說,哪裡,富士山太小太容易登了,四姑娘山難得多。富士山是以花而出名的。
去成都的路上停車,他很擔心今天能不能到成都,他第二天中午要趕飛機。我告訴他,放心,沒問題,別管什麼時候到,反正今天肯定能到;我們在從成都去海螺溝的路上已經碰到類似情況了,路在維修,單邊放行,等會兒就能走。他笑笑說,這是在中國。他告訴我們,在日本,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路壞了,政府會把這段路封起來維修,告知大家維修的起始日期,並准時開通,維修期間必須繞道走。在中國,像今天這樣,路一邊修,車一邊過,有的路段只是用沙子鋪上一層,車就開過去;有的地方還有飛石,只能全靠司機小心駕駛;他覺得很不安全。他覺得日本人太strict,中國人相反。我告訴他,這是在四川,山多路險,其他地方也不會這樣;唐代詩人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知道李白,但是聽不懂我用中文念的詩句。我翻譯成“Traveling in Sichua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getting to the sky.”他大笑。他說,從西藏去尼泊爾的時候,西藏這邊路很好,尼泊爾那邊路很爛,行車時間完全無法預計。
藏田很認真的說他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旅館裡有東西壞了也不修?在日本,如果客人提出有什麼東西壞了,旅館一定會在一兩天之內修好。不然的話,顧客覺得這家不好,就不來了。我猜可能他碰到這類事情不只一次了。我回答,中國旅館的服務意識還不夠好,以前計劃經濟的時候,沒人知道什麼是服務,現在是市場經濟了,他們正在慢慢形成服務意識;現在中國的商家還沒有充分自由競爭,而人口多,市場大,你不來會有別人來,所以對顧客的服務還不是那麼重視;現在正在進步。
我們問他這兩天的游覽怎麼樣,他說很好,第一天他在長坪溝走了9個小時,第二天在海子溝騎馬10個小時。我告訴他我們第一天在長坪溝走了3個小時就回來了,下午找向導,第二天去爬大姑娘山了。他疑惑我們只穿這一身、沒任何裝備就爬上去了,我說有向導幫忙拉我上去,他說,用繩子?我說,用手拉,他又一次無奈的笑著說,這是在中國。他覺得這樣很不安全,如果我掉下去,向導也會被拉下去。我告訴他大姑娘山很容易的,常有日本老太太團來登。他說在日本常常有老太太團去登山,她們年輕時要照顧孩子,孩子大了以後就有時間出來了。我說她們的身體真好,連我登大姑娘山都覺得很費勁,他笑笑說是的。
住:
第三次來到索瑪花,98元標間。
食:
早上出發前在日隆鎮上買了兩個我們鐘愛的奶餅子。有兩種,小的1塊一個,大的2塊一個。我們買了小的,已經夠一頓飯了。
午餐在臥龍附近客車指定小店。涼菜每份4塊,我們要了2種,份量還可以。
晚餐在成都索瑪花北邊的一家“黃鯽魚”。鯽魚18塊每斤,我們要了一斤,有4條,味道很好。晚餐共花費45元。
告別四川8月8日,成都-長沙。
衣:
成都依舊悶熱。陰天。
食:
早餐在武侯祠附近吃了渣渣面,味道可以,渣渣(油渣?)有點硌牙。
逛錦裡時吃了“三大炮”,因為聽見砰砰的響聲覺得好玩。
行:
只有半天時間了,隨便逛逛成都。上午逛錦裡和武侯祠斜對面小街,買點紀念品。下午回索瑪花取行李,寄了最後兩張明信片,到江邊老南門茶館喝茶,體驗一下成都人的悠閑,消磨掉離開成都前最後2個小時。3點半出發去乘機場大巴。5:40飛機起飛,離開四川。晚上9點順利回到家。一切平安。
跋在出發前,從我們的朋友equal和WL得到許多寶貴經驗和建議,感謝!
川行之感:
四川不愧是天府之國,四川人擁有如此絢麗的美景、閑適的生活節奏、味美價廉的川菜和小吃,幸福得令人羨慕。成都的夏天已經比較溫和了,成都人還可以很方便的去青城山、四姑娘山等地方避暑,花費都很低。就我們的感覺而言,四川除了景點門票貴、路況差之外,其他方面都令人滿意,是個值得一去再去的好地方。
在各地跑來跑去,印像最深的還是碰到的人,正如那句話“人是真正的風景”。整個四川行程中,我們遇到的四川人大多淳樸熱情。我們的喜悅和樂趣不僅來自於途中遇到並結伴而行的游客朋友們,四姑娘山登山學校的朋友們,也來自於為我們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對我們的友善。離開九寨溝的早上,班周師傅從早上5點多叫我們起床,一直陪著我們,直到7:40把我們送上車;在磨西鎮,早上離開旅館的時候,服務員小姑娘主動送我們兩個饅頭帶著去海螺溝,說上面的食物賣得貴;離開日隆鎮的早上,旅館的服務員主動送我們兩個雞蛋帶著上路。LG說,她們都沒有送給別人,只送給我們了。我說,可能因為我們都很尊重她們,對她們很客氣,她們也心情比較好吧。實際上,我們對待每個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人都是面帶微笑,滿口稱謝。住家庭旅館時,我們跟主人聊天;包車時,我們跟司機聊天;騎馬時,我們跟馬夫聊天。他們都也樂意向我們講述他們的生活,而感受到當地人的生活也是我們的收獲和樂趣。送給我們的饅頭、雞蛋這些東西不值什麼錢,如同在丹巴6個人被宰了20塊錢也不算什麼,但是人們的態度不僅影響我們的心情,也直接決定了我們對這個地方的整體印像。另一方面,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當地人也有不實之言。比如,在磨西鎮,旅館的人說下午沒有車去康定,包車價格非常高;在康定,當地人都說沒有去塔公的班車,要包車。這類問題游客只能自己多看多問。關於班車應該直接去問汽車站,不能只看牌子,要直接去問,因為可能有班車路過你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