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川滇藏行(九):看到了梅裡雪山的主峰

作者: 豆小豆

導讀2006.07.14行車路線:從中甸從發沿著214國道北上,過奔子欄後便翻越海拔5570米的白芒雪山,到達德欽,共計行程180多公裡,其中有近50公裡沙石路。德欽縣城到飛來寺(梅裡雪山觀景點),車再行25公裡。游中甸中甸的主要景點有碧塔海、納帕海、松贊林寺。上午我們花了2個多小時游了距縣城約6公裡的松贊林寺,它是雲南最大的藏族寺廟,又稱歸化寺,裡面大大小小可參拜 ...

2006.07.14行車路線:從中甸從發沿著214國道北上,過奔子欄後便翻越海拔5570米的白芒雪山,到達德欽,共計行程180多公裡,其中有近50公裡沙石路。德欽縣城到飛來寺(梅裡雪山觀景點),車再行25公裡。游中甸中甸的主要景點有碧塔海、納帕海、松贊林寺。上午我們花了2個多小時游了距縣城約6公裡的松贊林寺,它是雲南最大的藏族寺廟,又稱歸化寺,裡面大大小小可參拜的地方有近十余處,而且每個的功能還不同,我並沒有全看遍,只是進了幾個看著順意的,捐了一點香火錢,主要時間放在拍攝寺廟的建築上了。在去德欽的路上,我們順便照了照納帕海,它距香格裡拉縣城僅8公裡,是一個季節性的高山湖泊,三面環山,中間一個大湖盆。在中午的陽光下,不少牛、馬兒悠閑的在草甸上吃草,近看納帕海,紅色和紫色為主的成片小花和大片的綠草組成了不少非常漂亮的局部美圖,只可惜橫穿過草場的電線杆和電線嚴重影響了我們攝影的取景。看到了梅裡雪山主峰快接近德欽縣城時,隨著我們的車不斷前行,各種高大的雪山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終於看到了梅裡雪山。梅裡雪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最高的是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雲南省的第一高峰,卡瓦格博峰是迄今無人能登頂的“處女峰”。近2個多小時,我們只車行了幾公裡的路程,十幾個山峰在濃霧和雲層的遮蓋下,忽顯忽藏,搞得我們經常反復拍攝同一個山峰,路邊的車基本都是飛馳而過,而我們的磨磨蹭蹭,可能是感動了神山,卡瓦格眼博峰突然露出了全貌,而穿過濃濃的雲霧的有限陽光就神奇的只僅僅定格在它的頭上,前後半個多小時,讓我們過足了癮。到了住宿地,與當地人閑聊中得知,這幾天他們都沒有看到卡瓦格博峰,我們太幸運了。夜住梅裡雪山的對面山上,明早拍攝梅裡雪山的晨曦。2003年當地政府過在離德欽縣城8公裡處建立了迎賓台。那是公路穿過的一塊平地,兩座相距百米的藏式迎賓門,正面跨越公路,上飾佛寶吉祥。門邊矗立著一方“梅裡十三塔記”座碑。公元2003年是藏歷水羊年,也是梅裡雪山大神卡瓦格博的本命年,德欽縣人民政府立此碑以為志。記錄全文如下:梅裡十三塔記滇藏多山,萬山之中,皚然十三峰,臥世橫亙,超然傲立,梅裡雪山是也。或威儀而立;或婉約而倚;或日照金生;或游絲若夢;或蒸雲納氣;或臨風冰谷;或空靈絕響,或萬籟俱靜;或柔情款款,或震蕩赫赫。天儀萬像,杳冥造化,如有神靈。蓋為神山之冠,聖山之首,乃天地之道場也。時值金秋,歲在癸未。梅裡雪山,水羊金年。政通人和,萬像更新。白瑪央姆,結殊勝因緣,發今生宏願。感雪山之聖景,應盛世之昌明。獻梅裡十三塔,旨應梅裡十三峰。斯人斯塔斯山,奇緣奇情奇景,天靈地靈,大美不言。造塔雪山,造福人間,慈悲為懷,功澤眾生,雪山為證,白塔有覺,無量功德,德欽不忘。德欽縣人民政府二OO三年十月十二日附:滇藏公路簡介當年為了和平解放西藏,劉伯承、鄧小平同志向黨中央毛主席建議采取四路向心的戰略部署,分別由四川、青海、新疆、雲南向西藏進軍,同時要求從這四個方向修建通往拉薩的公路。1950年8月,滇藏公路開工,修修停停,前後用了23年,於1973年10月全線貫通。實際施工時間累計將近十一年半。它南起雲南大理州的下關市,北抵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縣,全長715公裡。途經劍川、麗江、香格裡拉、德欽諸縣。然後由東向西跨越瀾滄江,不出10公裡,再從西向東返回瀾滄江東岸,繼續沿江北上,進入西藏昌都地區的鹽井縣,終點在芒康縣。這是一條西南國防通道:出芒康縣往北去昌都;往南經然烏鄉去中印邊境的察隅;往西可去拉薩;往東,與川藏公路南線銜接,可通成都。其中德欽到監井這一段,雖只有113公裡,但沿瀾滄江河谷,危岩峭壁,滑坡塌方,比比皆是;奔流咆哮,澎湃湍急,險像環生。因此,設計中出現10公裡內兩度跨越瀾滄江的安排,這在內地是很少見到的。世代居住這裡的藏族同胞,在過去為了維持“茶馬古道”的暢通,愣是在江面上架起了竹編溜索,人、馬、貨物就這樣在懸空飛架的溜索上滑行渡江。身下江水激蕩,驚魂奪魄。一旦索具斷裂,人、馬墜江,命喪黃泉,更是屢見不鮮!



(納帕海上的小海子)



(納帕海的草甸)



(梅裡雪山的示意圖)



(壓在梅裡雪山上的“橫斷雲”)



(梅裡雪山主峰)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