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照例要去的。書院門口的塔也酷似大小雁塔。沒深究過,為什麼這邊的塔都土黃一色。書院門裡的店鋪與攤位倒是花紅柳綠,藍田和闐玉啊,鳳翔泥塑啊,關中皮影啊,青銅器啊,碑林拓片啊.......閑逛過去,買了個姓名起源的黃紙袋子,准備回家孝敬給老爸。先奔石刻而去。承認自己一定不深刻吧。唐人的雕塑總是那麼氣韻流暢,線刻也紛繁細膩。昭陵六駿中,完整的兩匹馬都不在中國了。看了其余的幾匹,居然敬佩起王世充來,李世民和他打仗要犧牲多少座騎才夠啊。一匹身中五箭,又一匹身中五箭。栓馬樁很有裝飾效果,整齊排列的不同版本,大抵雕得稚拙古樸,有時間的話值得散漫看看。碑林裡真的是石碑林立。書店裡賣的碑帖,隨隨便便就能在這裡找到蹤跡。一個一個著名的名字在這裡四處散落。《肚痛貼》讓人一頓好找,最後是在一個導游的指引下,才發現就混跡在幾段碑文中。看看懷素和張旭,也胡亂感慨,刻草書比刻隸書楷書艱難,那筆意究竟是很難轉達啊。展室外牆嵌了很多的墓蓋和墓志銘。走馬觀花,手一路捋過,沾了濃濃的灰,唉!轉角,突然看見“楊貴妃”字樣。再看,應該錯不了。今非昔比啊,既非明皇作,也非《圓圓曲》。一抬眼,看見“裴氏小娘子墓志銘”。“小娘子”,呵呵,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墓志銘文字,值得一記。因為瀏覽順序倒轉,最後才到第一展室。滿滿的第一大書,滿滿的十三經。羞於言說,落荒而逃。有工作人員安靜溫和而又大張旗鼓地拓碑。靜靜看著,殿裡有濃郁的墨香。和他們攀談,聽說書院門街上賣的便宜的碑都是木刻,差的就是碑花難以復制。出了碑林,抬眼看對面的城牆。明城牆,比唐城牆,少的豈只是一圈啊。(碑林門票30,裡面賣的拓本價格不一,多數200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