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金頂了!!雪白的群峰連綴成一朵龐大的雪蓮花,拱衛著金頂;由金殿、銅殿、銀殿組成的華藏寺和臥雲庵莊嚴雄偉,環拱著48米高的十方普賢聖像。典雅優美的普賢菩薩端坐在大像和蓮花座台上,端凝、悲憫、祥和,四方雲霧飄浮繚繞著佛身。當太陽的霞光照在佛像寶頂上時,無數的祥光瑞氣從聖像上反射出來,讓雲海鑲上了瑰麗的金邊。巧奪天工的聖像、神聖的廟宇、奇麗壯美的金頂景觀,完美結合,交相輝映,呈現出巍峨莊嚴、重重無盡的華嚴世界。

(金頂華藏寺)
臥雲庵為明嘉靖時性天和尚開建,後被火焚毀,清初可聞禪師重修。庵旁為井絡泉,從前泉
水可供千人飲用,後干涸,據說僧人為之誦經後,泉水又流淌出來。清代有位德堅和尚曾寫有《
井絡泉》一詩:
“蒙蒙雨潤空山夕,浩浩泉聲走白石。
流向人間大有功,從教萬物沾膏澤。”
進入山門,即觀音殿,步過觀音殿,即是玉佛殿。殿內有玉佛一尊.

(臥雲庵(銀殿))
金頂是個較大的建築群,過去包括錫瓦殿、銅瓦殿、金頂(金殿等。
最早的建築傳為東漢時的普光殿,唐、宋時改為光相寺,明洪武時寶曇和尚重修,為鐵瓦殿。錫瓦、銅瓦兩殿為明時別傳和尚創建。金頂金殿為明萬歷年間妙峰禪師創建的
四壁全為滲了金的青銅鑄造,中供普賢菩薩像,旁列萬尊小佛,門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圖,工藝精湛,嘆為觀止。當早晨朝陽照射山頂時,金殿迎著陽光閃爍,耀眼奪目,十分壯觀,故人們稱之為“金頂”。
現今華藏寺比原先華藏寺規模大,建築質量高,飛閣流丹,崇宏壯麗,殿宇軒昂,高聳入雲。
寺門金字橫匾書“華藏寺”三字,系199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第一殿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銅佛像一尊。
殿門有遍能法師所書對聯一副:
“華藏尊嚴普賢行願;
峨眉聳翠伯仲昆侖。”
彌勒像側,即為原金殿銅碑。
第二殿是大雄寶殿。
殿內供釋迦牟尼“三身”佛像。三身佛後,有銅鑄大像一只,銅鑄普賢像一尊,皆為197
2年金頂火災劫後遺物。
第三殿是普賢殿。
殿正中高懸“金頂”橫匾,是集唐大書法家柳公權的書法。
殿額懸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所書藏文橫匾,意為“普賢願王”、“普賢菩薩”
,是全山唯一用藏文書寫的橫匾。
殿內供普賢像一尊。
殿外台基上,豎有四通大石碑:
一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隆蓮法師撰書《峨眉山華藏寺重建志慶》詩:
“西南一柱峙神州,蒼翠浮空靜不流。
雙展黛痕天地秀,半輪玉魄古今秋。
至人大願恆無盡,游子歸心志必酬。
華藏莊嚴恢淨土,天龍萬稷護金甌。”
一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遍能法師撰書《和趙樸老四游峨眉山初登金頂華藏寺》詩:
“金繩界道巧安排,更喜慈雲覆玉階。
無盡重重華藏界,層層不二法門開。”
一刻當代著名佛教學者賈題韜撰書《金頂華藏寺重建落成喜賦》詩:
“百城煙水此登峰,人境交參入畫中。
無盡華藏雲不隔,眼前聲色自重重。”
一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撰寫《乘纜車上峨眉金頂有感》詞二闋:
“金繩道上,上界俯層雲。四上峨眉初到頂,群巒圍繞一峰尊,待放大光明。”
“華藏寺,金頂喜重興。安得普賢行願力,鹹興平等大悲心,世界永和平。”
站在金頂極目四望,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東面,三江如帶,一派平川;南面岷山萬重,若隱若現;西面,瓦屋、貢嘎、瓊峰晃耀;北面,青城、玉壘、或拱或揖。蘇東坡詩中有“北望成都如井底”句,把站在峨眉山遠眺四方的壯闊情景描寫得多麼真切啊!
金頂旁邊前面就是“舍身岩”。萬丈深淵,失腳下去定會粉身碎骨。不
過這裡卻有人敢跳下去。你們都知道“峨眉武術”,峨眉武術源遠流長,與
少林、武當並列為中華武術三大流派。過去廟中武僧就有從這裡跳下去,又
從下面爬上來的,那功夫真了不起。游客們,你們可不能試啊!

(日出)

(章嘉活佛贈送)

(金頂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