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到西安
沿隴海線,從洛陽一路西行至西安,這一路上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洛陽牡丹、白馬寺、關林、龍門石窟、少林寺、華山、兵馬俑、驪山、華清池……。我們是2000年五一去的,作為菜鳥級的旅者,穿涼鞋、拖著拉杆箱就上路啦,而且嚷嚷著:到西部去!呵呵,看看地圖,西安以西還有好大的一塊呢,這是後話。
洛陽牡丹
我們生活和工作的這座南方城市,是一個不缺花的地方。住宅小區裡隨處可見的是香蕉樹紅色的花,像一支支碩大的毛筆,筆尖朝下,隨時准備揮毫。立交橋下的三角地,種的是杜鵑,花開時節,紅色、粉色、白色的花朵開得密密匝匝。三角梅在深南大道旁被修得整整齊齊,像一張紅色的毯;到了華僑城一帶,則纏繞到高高的喬木上去,花開一樹……
不過,這裡沒有牡丹。
提起牡丹,必然拖起一塊叫“附庸風雅”的泥,拍也拍不掉,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對多數人來說,對牡丹是先聞後見,聞多見少。有一種叫“魏紫”的,有花後之稱,據說花瓣有六七百片之多,而自古有關牡丹的傳說和詩詞歌賦,恐怕比“魏紫”的花瓣還多,隨便抖一抖就繽紛而來。這使得好些四季如春、繁花似錦的南方城市,在洛陽面前都不免有幾分氣餒。啊!風景在遠方,我要去洛陽!
牡丹花每年的谷雨前後開二十天,沒有加班的說法,我們五一去的洛陽,抓了個尾巴尖兒。在洛陽王城公園,第一次見到國色天香、雍榮華貴的花中之王。
王者,大也。牡丹碩大的花型,加上那重重疊疊的鮮艷花瓣,往枝頭一站,一股君臨天下、舍我其誰的王者之氣,叫人看了一驚,先感嘆道:好大一朵美麗的花呀!紅牡丹,密密的花瓣一層層堆上去,每一片都閃著紅緞般細膩的光澤,這是“秾姿貴彩信奇絕,芙蓉芍藥苦尋常”;白牡丹,瓊脂玉般的透明花瓣團住鵝黃的蕊,在角落裡靜靜地開,“看輕盈隱約,何須解語,凝情處,無窮意”;從綠葉中探出半個腦袋的,“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粉紅的花瓣滾白邊的,“短襖胭脂染,長裙玉織成”;還有一朵,金黃色的花蕊高高樓起在一團深紫中,那是“千絲萬縷黃金蕊,精雕細琢紅玉房” ……
花滿園,人滿園,枝頭雖還有萬紫千紅,地上更是早已落英成塚,畢竟已過了真正的盛花期,這讓人不禁想像幾天前這裡又是如何的盛況。後來我們在洛陽市郊的玄奘寺外還看到了田栽牡丹,就是花株像莊稼一樣種在田裡。那塊牡丹田裡,還盛開著許多花,可以看出這一壟粉紅,那一壟深紫,因為已過了花期,人們可以隨便進去拍照。免費拍照的人也高興不起來,反而頓足嘆息:早來幾天,不就可以看到千重浪萬堆雪了嗎?就這樣,小小的遺憾既而變成了濃濃的期待。洛陽牡丹,後會有期了!
蝶戀花•洛陽訪牡丹
嶺南不曉洛陽事
谷雨三朝
枉自歸無跡
千紅萬艷二十日
空余黃土盛落英
幸遭謫貶自長安
自榮自枯
難侍君王側
田頭謝得村夫助
未損雍榮王者名
龍門石窟
我們出了王城公園,本想打的到火車站,坐去龍門的公交車,的士司機一定要直接拉我們過去。行至關林鎮,車堵得厲害,司機不想走了,我跟老公一起沉著臉不理他,他也只好沉著臉一直把我們拉到地兒。不過一到龍門,看到這樣一個開闊磅礡的所在,的士上的郁悶一掃而光了。
龍門,隋以前稱“伊闕”,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伊水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對峙,望之若闕,故謂之伊闕”。從我們當時的角度看過去,左手是香山(東山),樹木蔥翠,莽莽蒼蒼;右手是龍門山(西山),千窟萬佛,倚山而列;兩山之間,伊水湯湯北去,的確是非常宏偉壯觀。
從景區大門進去,沿龍門山自北向南一路觀賞。我們請的那位導游,語速極快,解說詞也很棒,就是從頭到尾不看我們,鬧得我們也不敢看她,而且憑我們對這些洞窟的了解,根本沒辦法按她的速度來接受這些信息。不過,從她的講解中,我們還是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
龍門石窟,是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鑿,而中國另一個著名的佛教石窟,大同雲崗石窟的開鑿,基本是止於這個時期。是了,北魏王朝初建時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由於北魏統治者是鮮卑族,出於緩和民族矛盾和統治的需要,北魏皇帝開始信奉和崇尚佛教。文成帝時,開始開鑿雲崗石窟,直至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遷都,歷時約50年。北魏遷都洛陽後,找了龍門這個地方繼續鑿,這下不得了,北齊、隋、唐、宋歷代鑿山不止,前後約500年,留下了2000多個洞窟、9萬多尊佛像,還有3000多件碑刻作品。
在所有的這些佛像中,奉先寺盧舍那佛是最大最著名的一尊,奉先寺建於唐朝,武則天為造此佛曾捐脂粉錢兩萬貫。大佛身披袈裟、面容豐滿、嘴角微翹、略含笑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婦人,據說盧舍那佛是按武則天的形像所造,我們或可從大佛身上略睹當年武周皇帝的風采了。
現在奉先寺前是有欄杆的,聽洛陽的一個朋友說,他小的時候這裡還沒有裝欄杆,個別身手矯健的,可以爬到大佛的身上去。現在欄杆把游人遠遠地擋開,大家只能站在欄杆外,看著鴿子飛過去,在佛身上信步,透著公正和文明。
從景區南門出去,過石拱橋,就來到香山。香山,又是個似曾相識的名字,“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居於此,死後葬於此。詩人喜歡這個地方,有“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的佳句。從這裡,再看千窟萬龕、“滿目瘡痍”的西山和浩浩伊水,又是一番風景。
不知道我們今天看到的風景和詩人當年所見有沒有不同,不過我們當時去龍門,有很值得慶幸的一點,就是伊河的水量很充沛,河面相當開闊,而伊河是一條季節河,據說一年中有半年都是干的。後來看到的很多龍門的圖片,伊河都是幾近干涸。聽說現在是准備在伊河下游建壩攔蓄河水,重現兩山一水的壯闊場面,但是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河水已污染嚴重,山青水不秀,沒有攔蓄的必要,而且過於潮濕的環境,對保護兩岸的石刻也很不利。不管怎樣,莫不是為了這處人文景觀和自然山水能夠更加久遠地留存下去。
五律•龍門
龍門接軒轅,伊闕鎖洛陽。
兩山惜楚楚,一水自湯湯。
緣起自北朝,初成已隋唐。
能問諸佛無,可嫌太匆忙?
西安興慶宮
五月份去西安,空氣裡有些微的黃土,一股西北的味道,把這些忽略不計,吃草莓,吃嫩香椿芽拌豆腐,吃飽了想找個公園逛一逛。酒店的服務員跟我們說,那就去興慶宮吧,不遠,城東南,挨著交大的,現在有郁金香展。於是我們就去了,只是郁金香也過了季,本該是一只只矜持的高腳杯,已然垮得攤手攤腳了。倒是園中遍植的市花石榴,開得正好,綠樹中綴著點點紅,湊近了看,朵朵半吐紅巾,也別有一番風味。
我們當時並不了解興慶宮,印像中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的風景。想到了那句話:“西安的風景不在街上,都在紙上”就讓我們倒車千年,在大唐盛世中去搜尋一下興慶宮吧。
興慶宮,原本是李隆基弟兄五人的宅邸,稱為“興慶坊”,也稱“五王宅”。後來李隆基做了玄宗皇帝,“興慶坊”改建為“興慶宮”。
當年玄宗與楊貴妃在此居住和游玩,每逢節日,也在這裡大宴群臣。當時的興慶宮水榭亭台,雕梁畫棟,這裡邊有不能不提的一處,就是沉香亭。
沉香亭是貴妃賞花的地方,也是李白醉賦“清平調”三章的地方。想一想,天寶年間某一個月華皎潔的夜晚,盛開的牡丹倚著沉香亭外的玉石欄杆,亭內,是比牡丹還要嬌艷的美人兒。大唐最美的花,大唐最美的女人,被醉熏熏的天才詩人塗沫於筆下:……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像好花圓月一樣,興慶宮也有夢醒時,玄宗之後,唐朝的政治中心回到大明宮,興慶宮逐漸荒落。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迅速地衰敗,大明宮後來屢次被毀,興慶宮好像是被人遺忘,反而躲過浩劫,得以保全。
今天,興慶宮猶在,沉香亭猶在,寒素的欄杆上刷的雖然不是天寶年間的漆,我們仍然願意相信那就是貴妃當年倚過的那一支;園中幾株垂柳,幾株石榴,好像老嫗頭上的荊釵,又何嘗不是一道風景呢。
七律•興慶宮
五王宅邸興慶坊,潛龍飛天始為宮。
沉香亭畔花尚艷,勤政樓前酒又濃。
情移大明殊非禍,寂寞荒園得太平。
撣衣拂面胭脂著,尚能柳綠榴花紅。
臨潼驪山
從秦俑博物館出來,本來打算去華清池,一上車,的士司機就問我們:你們去洗澡嗎?把我們問愣了,不等反應過來,接著說:不洗澡你們上華清池干什麼?直接上山去吧,一氣兒把我們拉到了驪山索道站,那份說一不二的氣概,又是洛陽的那位的哥沒法比的。
我們剛從華山上下來,並不懼登山,不過那天霧蒙蒙的驪山,弄得我們有些不辨東西。華山奇險,你只要沿著唯一的登山道小心走路就是了,偶爾駐足四面一望,看見的是另一座光禿禿的山頭。華山諸峰,峰峰都是拔地而起,從腳到頭光禿禿的,這樣一望,就把山上風景看的明明白白了。驪山上有很多樹,空氣裡似乎還有一股氤氳之氣,走在裡面,倒有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和悵然。
還是看看書吧,《古跡志》雲: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想想也是,自周始,在華山上不要說建房子,爬上去都不易的。相比之下,驪山山勢延綿,樹木蔥翠,更兼有溫泉水滑,是一個蓋度假村的好地方。所以呀,我們在驪山上漫不經心的腳步,很可能是一腳秦磚,一腳漢瓦,踩的是皇帝的腳印,揚起的是兩千年前的沙啊。
即如此,在驪山當然也發生了許多帝王家的故事,這其中,有兩個女人,鮮活地跳了出來。一個是褒姒,為博之一笑,周幽王在此烽火戲諸侯;另一個是楊玉環,春寒賜浴,驪山腳下的華清池是個見證。褒姒,年代太久了,生平不祥,既然“一笑值天下”,想必是美得無可限量。後來犬戎舉兵,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估計不能善終;楊玉環,自古對她的描述和評論都太多了,總之,被唐明皇萬千寵愛是真的,慘死馬嵬坡也是真的。只是,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這樣的女人,她們有沒有一邊在心中念道:江山無限,憑誰來愛,美女如雲,英雄何在,一邊走向鐫刻著“禍水”與“薄命”的祭壇呢?
山不在高,這句話形容驪山很合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驪山所在的這個地方,秦川大地,是最古老的的歷史舞台,上演的是最古老的精彩故事。站在驪山上,東是秦始皇陵,謎一樣封存於土丘之下;北有鴻門宴遺址,兩千年前上演的是項莊之舞;西面,灞橋風雪飄舞至今,再遠些,則曾是阿房宮覆壓百裡。這樣一圈轉下來,頭就有些暈了,這些故事太久遠,越是久遠的事,越是缺乏規則,越是看不清楚。像是在用一個蹩腳的算盤,加減乘除,拔來算去,算不出成與不成,幸與不幸。
清平樂•二妃
千門萬戶
自古帝王居
四關八水繞長安
到底個溫柔地
烽火不予東風
瑤池難耐細雨
江山本自無主
佳人堪比社稷
看看地圖,西安以西還有好大的一塊呢。上是北,“春風不度玉門關”,透著遙遠蒼涼;下是南,“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透著山高路長;中間是青藏高原,那當然是好,不過看著這幾個字就有缺氧的感覺,這都不是涼鞋和拉杆箱搞得掂的地方。所以,且在此駐足,站在西安,回望洛陽,一個中原大地,一個西北門戶,一個秦中自古帝王居,一個九朝興衰繁華夢,看不完的風景,讀不完的故事,在這些紙堆中打個滾,沾些土,沾些古,草成一篇小文,也算是對此行的一個交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