憾人的南陽武候祠到河南南陽與宛運集團胡逸雲董事長談完業務後進行一番閑聊,獲知他本人是個書法愛好者。正巧我也對書法略有愛好,蘇州出產的“湖筆”也是書法界人士的共同愛好,我談及了郭沫若老先生在蘇州湖筆廠試筆時流下的墨寶。胡先生就告訴我在南陽武候祠內有許多書法名家的石刻,包括有郭沫若書寫的“諸葛草廬”匾額以及南宋名將岳飛雨夜路過該祠是書寫的出師表。他建議我一定要去參觀一下。
武候祠離市區非常近,在位於南陽市西南的臥龍崗上。
歷史上,人死了後,老百姓和政府為其在生活、工作、戰鬥地方建立祠堂並保留至今的人不多。諸葛亮算一個。
諸葛亮死後被封為“忠武侯”,所以歷代紀念諸葛亮的祠廟都叫“武候祠”。歷史上到底有多少“武候祠”目前無法統計,據我了解現在全國各地留有與諸葛亮有關遺跡的省份有8個之多,包括他的出生地山東以及河南、湖北、四川、雲南、陝西、甘肅、浙江。其中河南南陽武候祠也是著名的遺跡之一。南陽武候祠對於它的始建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杜甫、李白都有詩提到過,如詩聖杜甫的《武侯廟》“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詩仙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看來當時南陽的臥龍崗武候祠就是這些文人騷客頂禮慕拜的地方。因為諸葛亮的一句:“丞本布衣,躬耕南陽”奠定了南陽武候祠的地位。
歷史上武候祠幾次經歷戰火被毀又重建,現在能看的武候祠大概已經都是清朝時的格局了。那些建築和人工制成的人物雕塑和水泥亭台小橋顯然是近年的物品,除了“南陽”和“臥龍崗”這個響當當的地名,我幾乎體會不出當年諸葛亮躬耕和劉備三顧茅廬的意境了。看來,今天的南陽武候祠事實上已經成為當地人的一中精神圖騰了。
在祠內比較讓我感到振奮的是看到了岳飛手跡書法的石刻。岳飛是軍事家,不是書法家,所以能夠看到岳飛的手跡書法自然是很令人興奮的。從碑刻中看出當年岳飛在一個雨夜路過南陽,宿在武候祠內,一個人拿著蠟燭仔細端詳著刻有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石刻,看著看著心中憂郁四起,一個人潸然淚下,被所寫的內容感動了,睡不著於是就抄寫了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岳飛的字確實很有力度和秀氣,可謂是風骨神秀,洋洋灑灑,峭拔蒼勁,龍飛蛇騰。岳飛在抄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時還寫了段“跋”,把時間、地點、原因、心情都詳細記錄。這段“跋”是這麼寫的“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飛並識。”
岳飛這段英雄感慨之言讀來也確實讓後人“感慨”。可以想像當時岳飛恐怕是觸景生情,諸葛亮的智慧、忠誠和無奈其實也是岳飛性格的寫照。
令岳飛想不到的是後人居然把他寫的“跋”和抄寫的“前後出師表”刻出並廣為流傳。其實,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岳飛的書法,更可以看出岳飛“精忠保國壯志未酬”心情的寫照。
參觀結束離開大門,門口的許多婦女圍上來兜售岳飛所寫“前後出師表”石刻的拓本。拓的很好,印刷的也精美,是左裝線訂版,藍色封皮加上白底黑字的書眉,很是古色古香。15元錢一本,我買了五本准備送朋友。
在南陽武候祠重讀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上路後,在車內我開始翻開拓本,讀著岳飛的“跋”和諸葛亮的出師表,心情也是格外的特別。自己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在企業中也有著自己的鴻運壯志,也有著與老板之間的君丞關系,看看岳飛的精忠報國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何嘗不是我們職業經理人員所要追求的呢?
更多圖片和游記可登陸我的個人博客www.abin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