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上琅琊寺,琅琊寺中姻緣簽

作者: shellk

導讀我們是五一時候選擇了去琅琊山這個據稱非常幽靜的地方。一行4人10:10左右到達滁州。由於當地物價水平低,10元打的到琅琊山腳我還覺得虧,可是有上海的物價作參考,這價格就根本不在話下了。一路上司機給出一個對小姐們十分利好的消息:山上綠樹成蔭,曬不到太陽。 不同其他比較出名的山,琅琊山海拔不高,而且車可以幾乎開到山頂,可我們寧願選擇步行。 進山後 ...

我們是五一時候選擇了去琅琊山這個據稱非常幽靜的地方。一行4人10:10左右到達滁州。由於當地物價水平低,10元打的到琅琊山腳我還覺得虧,可是有上海的物價作參考,這價格就根本不在話下了。一路上司機給出一個對小姐們十分利好的消息:山上綠樹成蔭,曬不到太陽。

不同其他比較出名的山,琅琊山海拔不高,而且車可以幾乎開到山頂,可我們寧願選擇步行。

進山後,果然大面積的植被證明了那個司機沒有晃點我們,青山綠水自不待言,上山這條石徑兩旁蓊郁的喬木們用枝蔓的樹冠,聯手將涉步者頭頂的陽光散碎分解,毒辣的日頭由此被化為了斑駁的光的碎塊,使山境展示出萬花筒般陸離的意境。漫步於其中的,確實的蔭涼讓我們忘卻了來時那惱人的氣溫,而在這山的體溫中漸漸地舒暢了起來。

車輛能將游人送到山頂,對某些向往旅游帶來的不平凡快樂而又不甘心為此作必要付出的人來說,琅琊山真是太乖了!而對於精力彌漫的年輕人,爬山時那種漸漸拔離日常所熟悉的平地的快樂,是要通過踏在它身上的雙腳傳遞的。一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所掀起的塵土,不時的鳴笛都在破壞著原本該有的閑暇,成為琅琊山最煞風景的移動事物。

行不多時,第一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景點——醉翁亭到了。《醉翁亭記》這篇不朽的文章曾出現在每一本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上,可此行四位堪稱高學歷高修養的俊朗人才居然說不出除“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外更多的了解,仔細一想才明白,蓋因這篇文章沒有被任何一種版本的教材列為必讀課目。同樣的原因,在來之前任何詢問我們五一安排的人,在被告知“琅琊山”後的第一反應都是緊接著的“五壯士”(發音都為“狼牙山”)。似乎甚少人知道,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就是這兒的山水。說實話,如果沒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這個所謂的醉翁亭還就是個破亭子,相比上海和平公園之類假山上的飛檐鬥角沒有什麼高明之處,四周圍繞歐陽修做的開發也沒有什麼匠心獨具,塑個老歐陽的像,陳列幾本真跡,也就是一大會址那一套。但這就是旅游,需要的不只是看,更多的是想,一草一木都很普通,不普通的是蘊育在其間的歷史和文化。沒有了杜甫,那草堂就是個破茅屋;沒有了想像,五岳就剩下了石頭。正所謂人類失去聯想,旅游只剩閑逛!

在我一年前,利用上班前最後的自由曾來過琅琊山,也許因為那時既非旺季,這裡又確實少人知曉,當時山上游人少得就像這座山只屬於我一樣,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也成為這次極力推薦的理由。時隔不久,再次回到這裡,發覺很不幸的,安徽人終於還是想到開發會帶來的利益,山上開始多了些我所不知的景點,卻無可避免的顯得粗糙和冗余;更不幸的是,琅琊山的名聲到底還是傳了開去,別的不說,醉翁亭中相對人流集中的地方我遺憾的聽到了不止少數的上海話,這塊我原以為還能保持幾年的桃園還是被觸覺敏銳的上海人探到了,於是在上海人無與倫比的活動能力下,還需要多久琅琊山就會變成黃山甚至蘇州樂園呢?我不知道。在名聲這柄雙刃劍下,我對它的未來預測更多的是悲觀情緒,因為至少在於我,琅琊山的精髓就在於它的清幽。

其後的游覽似乎沒辦法花費更多的筆墨,因為要論及爬山,這裡和華山的艱苦無法相比,不過500多米的海拔,半小時左右的石梯,雖然這已經讓一位女伴叫苦連天了,連哄帶騙加威脅才逼著她走完了這段路。最高的南天門據說在其上的望江樓上能看到遠處的一線長江,可我兩次都沒找到北。畢竟還是矮啊,會當凌絕頂的感覺是不指望了,圖就圖個悠閑。

值得一提的倒是山上的琅琊寺。其實也就是普通的寺廟,有大雄寶殿、佛像和和尚,雖然規模不小,可也沒什麼特別的特色。不過茅盾先生的《風景談》中的思想向來為我推崇,就是人才是凌駕於風景之上的快樂因素。比如說,在寺門之前有一段看起來長長的石階,也不知是哪個倒霉催的提出個“有情調”的建議:大家估計一下石階的數目,看誰猜得最接近。於是一致興致勃勃地計起數來,最後一輪氣喘後得出結論,我們另一位男生312的預測最准確,由此開始了他此行的大順之運。因為緊接著一轉身就被看門的攔了下來,被告知需要另行購票,問他售票處在哪兒,一指,就在回頭三百多級石階的起點處!這售票處有夠缺德,可我們也誰都沒注意它的存在,光顧數台階了。現在誰也不高興再爬來回了,決定采取一個公平的篩選方式,各聽天命。幾輪黑白配下來,人選呼之欲出,就是那個數目猜得最准確的,看來他早就清楚地知道要付出多少勞動了。

那些無甚多說的寺內觀花就不多提了,這琅琊寺妙就妙在它其中的無梁殿,而無梁殿妙就妙在其中傳聞甚准的簽上。說來我們這些人對這沒有一個相信的,可是每每遇有這樣的機緣總也要試試,蓋因那可能帶來的快樂。就像上次的西安之旅,在臨潼那個殘破的尼姑庵中一人一支廉價的簽事後就印證那說不清的神秘力量:抽得下下簽的一個當天回去就倒下了;中平簽的一個第二天也不能動了;中上簽的撐到了最後的一刻,把面子留在了西安,回來後開始吊鹽水;只有抽得上上簽的我,作為唯一生龍活虎的一個,成為回程中其余三人的依靠。在上次來這琅琊寺的時候我也曾抽過一簽,求的是富貴,又是上上簽,從此堅信了自己這方面的運氣。而這次也是我極力推薦眾人來此一窺未來。

比之上次來時,無梁殿中的簽卦也有了變化。不僅品種豐富到了七八種,而且還有了兩個解簽的。作為年輕人,這次婚姻簽成了當然的選擇。我從來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大筒簽,我晃悠晃悠就只掉出來一支。這次的運氣有所下降,就得了支中上,簽文如下:“婚姻到日不須尋,何必區區枉費心;有意種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也還算不錯。

等我抽完了其余幾人想溜,哪能光允許他們看我的熱鬧,先抓回來一個女生,好麼!兩三下一支上上姻緣簽就急不可待地跳了出來。就是簽文有些晦澀,不明白也不好記,解簽的一番話語展開倒是不少,就是仍然聽不明白,總之是支好簽就是了!可她看起來不怎麼高興,感覺還不如我的那支中上簽;在接著是另一個女生,但她怎麼都不肯測姻緣,最後選擇了功名,好,又是支上上簽,大意是說她現在已經具備了所有成功的內在條件,“何必枉費神和力,只待平地一聲雷”,基本和她現在的處境很吻合,看來也挺准。

最後那位買門票的男生開始說什麼不肯抽,看得出他是壓根兒不信,可既然其他人都中計了,沒有可能允許其獨善其身的,在威逼利誘下,最終也拿起了“姻緣”的簽筒。這可不得了,跳出來的又是支上上,我成為此行最差的一個!等定睛一看,這支上上簽還有些許不同,上面用紅色寫了“油三斤”三個字。解簽的一看高興了,直恭喜說這是支普通不易得見的超級好簽,比之上上又不可同日而語,基本上就是好得一塌糊塗。最重要的,抽到這種好簽的10塊錢是不夠了,得另加三斤香油錢!結果他老大不願的掏了40元,在寺院的功德簿上留下了大名。而簽文比之別人的上上又來得更加晦澀,大意是說不止是姻緣,其他如功名富貴、事業健康最近都會大火特火,姻緣更是近在眼前,需及時把握!好簽啊,一支不僅管了姻緣,連其他功名等一概涉及,收他40一點不冤枉。可他反而開始一肚子氣,簽文一點不明白,所謂近在眼前的姻緣一點沒看著,不把握還似乎要過期作廢,直呼上當。旁人一個勁兒的解勸也不管用,以我們看來,關鍵還是舍不得那三斤油錢。

就帶著這些個“怨言”、話題和回憶,踏上了回程的路。由於琅琊山的悠閑,回程的火車也完全來得及,我們盡量放緩了腳步和節奏,剩余的時間也足夠走回火車站。可是看來這種計劃肯定是行不通的,女生不到山腳就要求打的。再次的,從醉翁亭就開始上車,還是10塊錢,途中聽司機的通話,他還賺發了!而我們也似乎認為這10塊錢物超所值——標准的雙贏。

回家的火車沒那麼幸運,人坐得滿滿的,必須辛苦地站一個多小時。車上似乎“油三斤”就開始了應驗,有個看似旅行結束回家的學生樣女孩看他站得辛苦,主動勻塊座位出來讓他坐,可惜他再三推讓給了兩位女士。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這趟回程的車居然就是我們來滁州時那次車,因為我們看到了同一個乘務員。一天之內同次車坐兩次,也算是一種難得的巧合。


精選遊記: 滁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