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不少朋友來過陽朔,他們對於西街的評價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這是除泰國外,它最有感覺的一條酒吧街;而另一種意見認為,西街真的圖有其名,不過是一個大號的新天地或者後海。
來之前,我對這裡報有的希望不大,因為行慣了窮山惡水的小山溝,對聽話的鄉下狗狗十分親切,而對城市內本身就有的聲色犬馬卻不甚熱心,西街,只是我此行一個滿足食欲的地方。而它,也沒有令我失望。甚至,讓我在審視它的同時,不得不贊嘆它的得天獨厚,這個幸運的地方,打個比方應該是“第一眼美女”,混搭風格的酒吧,下午清閑而晚上熱鬧,頭枕漓江,腳踏山嶺,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復制出這種山水之間的群歡作樂。
尤其,西街上是行著帥哥美女的,夏天到了,衣著總是“簡單明了”,到處可見黝黑皮膚穿個小背心的型男,仿佛剛剛攀岩回來,還帶著新鮮的岩石氣息, 美女也是少不了的,那個胳膊那個腿,嘖嘖。人說西街滋生艷遇,我倒覺得艷遇沒碰著,肉欲先感受到了——真的是滿大街晃蕩著美腿啊……補充我的個人發現:西街上外國帥哥多,而本土美女多,難怪成為那啥高發地。
西街如果僅僅是條酒吧街,那還不算什麼,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有人有故事的西街,應該別有一番精彩。傳說中的story,咱就不說了,就侃侃此行我遇到的人和事吧:
“鬥笠高人”
來西街的第一頓是在“紅星特快”,彼時已至下午,客人不多,三三兩兩的老外坐在一起玩牌,一單身帥哥,背包客模樣,正在享用他的意大利面。而我,借著等菜上桌的當,偷瞄四周,並盡量做出自然的表情,以防被老外給鄙視了。都說西街是最大的英語角,按理說跟老外熱情地來上兩句也是不打緊的,可咱就是不敢不敢,一來覺得做作,二來口語不行,其實說白了也算是不夠open,所以只能像膽小的色狼一樣,有心無膽地偷窺中。
說時遲,那時快,一駝背婦女,洗的舊舊的花襯衫,背上一個鬥笠,年約40來歲,進店來徑直朝那單身老外走去,也沒聽清他們在說什麼,估計是寒暄,本來不當回事,料想她能說個哈羅,潑類也就算完成任務了,誰想接下來20分鐘,二人對話沒停,至少我從老外的表情中看出:他已從最初的茫然,過渡到相談甚歡了,也可以從他們隱約的話語中聽到婦女在描繪遇龍河景色,以及不同上船地點的不同價格。
又過了十分鐘,我看見老外交錢了,生意談成了!
而我們的飯恰好到齊,懷著一腔悲憤,我拼命地吃,拼命地吃。這真叫:到了北京嫌自己官小,到了深圳知道自己錢少,到了成都直怪自己年紀老,到了西街發現是個人都比自己英語好…….月入四百的客棧小弟和筏工
西街無疑是風光的,賺到錢的應該是些有遠見之名的老板和當地政府。而當地人的生活又能改變多少呢?我在西街看見不少涼茶攤、水果攤、夜宵小吃攤,這樣的營生也僅僅是讓人圖溫飽的。而在遇龍河跟筏工聊天時,跟客棧前台小弟聊天時,不經意了解到他們的收入,四張分。
聽上去有一點點驚訝——似乎只是上海的最低保障工資嘛,而且他們還付出勞動了。再一聯想當地物價,似乎瓜果便宜,而物欲不高漲的話,這些錢是可以過活的。但是西街上動輒百元一夜的消費,也許不是他們能承受得起的,我問客棧小弟:你去西街嗎?他回答:除非是去找姐姐辣,不然去那裡干嗎,那是游客去的地方。他說“游客”的時候,我能聽出兩層的意思,一則那是個開心玩樂花錢的西街,二則那是個觀光走馬過眼即忘的西街。他住在陽朔,他的活動區域在家與客棧,兩點一線,不在西街。
而筏工小李則出去打過工,但不知為什麼,還是回來做了筏工這個工作,每天烈日下曬著,他的皮膚已經黝黑,所以當他得意地告訴我們:“我其實非常地白,比很多女孩子還白”的時候,我們都報以善意的微笑,表示相信。
但不曉得他為什麼不打工,反而回來工作,也許說明旅游業真的很賺錢?似乎輪到他身上的並不是,可能是和家裡人靠的更近吧,因為打工生活也越來越辛苦,還不如在家賺錢,省卻兩頭奔波。
寫到這裡,我在想,也許滋養西街的,是如詩如畫的山水,是城市裡困獸們的逃脫欲望,是一兩篇心情文字的勾引,是來去游客口袋裡的money。如果客棧小弟們和筏工們能因此借點光,也是雙贏。
西班牙四人組
碰見這四個可愛的西班牙同學是在去龍脊梯田的車上,因為山路上有個轉彎十分凶險,我脫口而出了一句:oh my god,才引起臨座老外的注意,他問:你會英文嗎?我說:一點點。哈哈,然後一路上就有了聊伴,也有了談資。其實在陽朔跟老外開口並不難,他們很多是在中國的留學生,學的自然就是漢語啦,尤其我認識的這幾位,都學了3年多了,當然跟我這種土著比,嘴皮子還是差點,所以我們中英參雜著交流,遇到他們中文發音不准的時候,還要借助英文單詞來表述,反過來我也是一樣。聽到他們的幸福經歷,我只能再慨嘆一句讀書好:雖然這僅是他們來陽朔的第2天,但是已經是他們出來的一個半月了,利用暑假來游山玩水,似乎是學生們的特權,尤其是他們在時間安排上非常自由,根本不用考慮歸程時間和老板的臉色,所以一路上晃晃悠悠——我覺得這才能稱之為旅行。
一路上也聊到一些話題,發現中外人士的確有不小的認知差異,比如:他們很不解為什麼中國的自行車是安裝了鈴的,西班牙的就沒有,很安靜。我想告訴他們,在中國,自行車是交通工具,而在外國,那只是運動方式,國情差異啊;在吃飯的時候,老外們拿著盤子來回的轉,因為桌子太大,而很多菜夠不著,所以呢,就拿盤子,自己夾一點,然後就遞給旁邊的朋友,或者放回桌子上,怎麼看都是吃西餐的傳統,而國人還是喜歡夾一筷子再一筷子,更親切,當然從別的角度講,可能一伙人吃一盤菜 ,的確不太衛生?
和很多老外和受海外教育的人一樣,他們熱情,健談,而且也很懂禮貌。我們聊起他們的大家庭,愛好,還有在中國學習的情況,雖然有一些隔閡,但基本的生活方式還是比較像的。並且因為是年輕人的緣故,跟他們聊起《Friends》裡的情節也毫不費力,忘記和他們說《Prison Break》裡的帥哥了。
離別的時候忘記拍照留念了,不過我會記得你們的,Carol、Justo、Anna還有那個中文說的最好的女孩(抱歉忘記你名字了),祝你們快樂。
四天的陽朔之行,泡在西街的時間有1/3,這些時日裡發生的故事遠不是我們能想像的。但我想:一個地方,可以沒有根基,沒有特色,只要人們對它還充滿好奇和渴望,它就會成為傳奇,成為人們趨之若騖的地方。套用句廣告:西街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請繼續書寫你的故事吧,西街。

(西街)

(老外)

(風格小店)

(咖啡館內)

(PIZZA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