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5總算進入西藏了,事先知道我們進藏的朋友們一直在追問:“怎麼走了一個多星期了你們還在西藏外邊轉呢”,哈哈,我們這不是進藏了嗎!
我們入住了入藏後的第一個縣城芒康,但是我們晚上住的是離縣城48公裡外的一個度假村裡,移動和聯通都沒有信號,游記無法上傳。
天氣:除我們離開德欽時是濃霧外,其它路程我們很大部分時間我們是在30°以上的高溫中“煎熬”渡過的
行車路線:德欽-鹽井-芒康(約230公裡)
路況:很差,幾乎全部是沙石路面。沒有再看到梅裡雪山昨天晚上我們到達德欽縣城外的飛來寺後,就把前後不到半裡地的飛來寺服務區“掃蕩”了一遍,景觀好的酒店早已被旅游團和早到的游客給“占領”了,最後我們終於在一家叫做“梅裡客棧”的家庭旅館2樓找到了住處,80元一個標間,還能洗澡,推開窗戶就可以把對面的梅裡雪山一覽無遺地看到,跨過窗戶還可以到窗外的觀景台看景,為了照日出,我們把鬧鐘調到了第二天早上5:45鬧響。今早准時起來,站到窗戶向外一看,老周兄弟早已把三角架架好,等待著哪精彩的時刻的來到,再看對面的梅裡雪山,梅裡雪山已經完全被白色的像幕布一樣的濃雲遮蓋住了,上午看梅裡雪山的真容肯定沒戲了,還好我們昨天已經看到了主峰,於是我們收拾東西,吃完早餐就上路了。茶馬古道我們沿著214國道(滇藏線),即有名的茶馬古道伴隨著金沙江在峽谷中逆江而上,在芒康轉到318國道,又開始了與瀾滄江做伴,江水的顏色也從土黃色變成了土紅色。雖然我們走的是國道,是滇藏線的必經之路,但一天的行車過程中與我們會車的車輛也不過僅僅的十幾輛,此段路是我們行車以來最差路面,全部是沙石路面,尤其過了鹽井,由於兩岸峽谷的土質疏松和岩石的風化,沿途不斷有塌方情況出現,如果碰上下雨,行車都可能有困難了,車輛所到之處,必卷起滾滾黃土或紅土,而且連綿百米依然不散。
沿著公路前行,我們不斷看到當年的馬幫走過的險峻小道,我們還幸運的看到了一隊由6,7人趕的20幾匹騾馬的馬幫,與他們聊過才知道,他們是從鹽井運鹽巴到德欽,我們開車3個小時的路程,他們卻要走2天2夜。鹽井佳加面鹽井,猶如“茶馬古道”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因盛產井鹽而出名,更因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藏式的天主教堂、納西民族及當地眾多的美麗傳說等豐富的人文景觀,而聞名於世。
在洛桑的帶路下,我們還品嘗納西族特色美食-佳加面。佳加面其實是納西族節日或迎客的一種面條吃法,它有2大特點:一是用藏豬肉(藏區養的野放的豬,不吃飼料,只吃野外的食物,其肉味鮮美),二是每次只給客人一至二口的面條,然後服務員不斷的給客人加同樣份量的面條,直到客人吃飽為止後再加上一碗,以示熱情。我因為不吃肉,趁著其它人大吃的時候,向大方、年青的女老板討問了以上詳細。這家的吃法是每人10元,吃飽為止,看著老周們邊吃邊贊嘆不已,到後來不斷的向老板告饒,請求老板不要再加了,我直樂,還拍下了吃法的過程照片。聽女老板介紹,在她的店裡吃佳加面的最高記錄是64碗,而我們這幫人的最高記錄也不過是十來碗而已,是老周的弟弟創造的。感興趣的朋友如果有機會到鹽井的話,一定去品嘗一下,只要到鹽井鎮問卓瑪佳加面,一般都知道。進入西藏今天的目的地芒康是入藏後的第一個縣城,屬昌都地區,海拔3780米,是川藏南線和滇藏線的彙合處。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此區域近幾百公裡的範圍內呈平行竟流之勢,構成所謂“兩壁夾三江”的三江地區,境內層巒迭嶂,多峽谷,地形復雜。我們沒有住縣城,而是住在過縣城20幾公裡外的一個度假村裡,這個度假村很有特色,不多的幾棟小別墅均建在可以俯看瀾滄江的峭壁之上,別有一番風味。

(佳加面的老板)

(佳加面)

(路遇山上藏寨)

(山中藏寨)

(運鹽巴的馬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