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憶1999年德國之行

作者: persianprince

導讀德國印像(Impression of Germany) 1999年7月,來自Ellwangen(埃爾旺根)音樂學校的德國中學們訪問了天津實驗中學,中德兩國學生一起舉行了三場音樂會,德國學生兩人一組住在中國學生家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9月,我隨實驗中學交響樂團赴德國演出,作為回訪。時光飛逝,德國之行至今雖然已有6年,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不僅是德國秀麗的風光,還有那熱情友好的德 ...

德國印像(Impression of Germany)

1999年7月,來自Ellwangen(埃爾旺根)音樂學校的德國中學們訪問了天津實驗中學,中德兩國學生一起舉行了三場音樂會,德國學生兩人一組住在中國學生家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9月,我隨實驗中學交響樂團赴德國演出,作為回訪。時光飛逝,德國之行至今雖然已有6年,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不僅是德國秀麗的風光,還有那熱情友好的德國人民。

一、出發

21日早晨樂團一行約60人在實驗中學集合,乘大客車前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CA931航班雖然是下午1點左右才起飛,我們卻9點多便到達了機場,辦理行李托運時大伙排隊等候,同航班的很多外國人看見我們幾十人都穿著校服拿著樂器,紛紛問我們:“Can you speak English?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我回答:“We are going to have concerts.”他們都很德國式地回答:“Super!”

飛機在跑道上奔馳,突然一傾斜,地面建築迅速變小,很快被白雲覆蓋。我此刻才真的意識到我第一次離開了祖國,飛機就像展翅翱翔的雄鷹,帶著我們飛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歐洲,心中甚為輕松愉快。說熟悉是因為從小生活在天津這樣一個比較西方化的城市,學習歐洲古典音樂,讀歷史書,看歐洲文學對歐洲的人文、地理、歷史不可謂不熟悉;而說陌生是因為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究竟這片推動人類歷史迅速發展了的偉大土地是什麼樣子,心中充滿好奇。想想行程中不僅包括了德國法蘭克福、慕尼黑、斯圖加特等著名城市,還包括了法國巴黎,確實非常興奮。多少耳熟能詳的故事發生在這些城市中,今日我竟然有機會一睹原貌,以前真是不敢想。

二、抵達

經過了9個小時的空中旅行,到達法蘭克福機場是德國時間下午4點左右,這個下午真長啊。從飛機窗口往出去,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不過換了一種陌生的語言而已。走出機場,看到的是法蘭克福的現代建築,這樣的建築群在德國實際上很少見的,雖然德國經濟早已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德國給人的感覺並不像美國那樣張揚,其實整個歐洲都是如此,他十分自豪自己的文化,十分重視對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對本民族文化的大力弘揚。大概是因為歐洲強盛的歷史距離今天不很遙遠的原因,很多建築物都保留了自中世紀以來的原貌,好像他們才是文明古國的感覺。

乘坐著雙層大巴,我們駛向目的地Ellwangen。德國的告訴公路網十分發達的,以相當於我國雲南省的狹小國土面積列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我國和加拿大。而且給我印像特別深刻的是德國對交通規則的嚴格、自覺遵守。在德國,十字路口並不多見,更多的是丁字路口,直行的車輛從不因為丁字路口而減速,需要轉彎的車輛到達路口時,無論是否有車駛來,都會自覺停住左右觀看後再駛出。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公路的使用效率,所以雖然路窄車也不少卻很少出現堵車的現像,也很少有交通警察。這樣井然的交通秩序,正應了德國人經常愛說的一句話:“In Ordnung!”(意思是:一切按部就班,秩序良好。)另一個關於交通的例子可以看出歐洲的人文主義的作用:即人是最重要的,雖然行人過街必須要走人行橫道,但只要站在人行橫道邊,你不必等候,所有車輛必須停下來為行人讓行。行人第一,車輛第二,細節中體現著歐洲的人文主義精神。

言歸正傳,我們到達Ellwangen時已經是德國時間22:00,相當於北京時間凌晨4點,我們都已十分困倦。接待我們的德國學生和家長也已經在Basilika廣場等候多時,雖然如此大家見面時還是十分興奮。所有的中國學生都有一個編號,按照編號的順序,德國方面已經安排好了負責接待的家庭。每個家庭接待2個中國學生,我是7號和8號高非一起。當叫我們時,只見一個身高和我差不多的德國青年應聲站出,頭發很短眼睛卻很亮。他說話很快:“What’s your names?”我們告訴他我們叫什麼,他自己卻沒報上姓名,只是打開車後背箱把我們的行李箱半放半扔地放了進去。“嗡”地一聲車發動了,他一腳油門踩下去,歐寶車一下就竄出廣場,這麼窄的路他開到了上百公裡的時速,拐彎時也不減速,鬧得車身傾斜,一側輪胎離地,虧了我還暈車呢,這怎麼受得了?趕緊跟他說慢點,他的確是慢了,不過還是在小街區裡達到了80公裡的時速。

車左拐右拐,突然“剎”地一停,他說:“We have arrived.”我們知道是到了,就和他一起下了車。和他一起進了家門,一位年齡40上下的女士迎接我們,顯然是他的母親,我說:“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Nan Hao.”這下可把她給鬧糊塗了,她問我哪個是我的名字哪個是姓,我告訴他們之後,我和高非就經常聽到類似“Hao and Fei, come here!”這樣的句子了,好像叫古人似的。我們到這是還不知道,接待我們這個青年叫什麼,干脆直接問長輩吧,這位母親說到:“He is Simon, my name is Ute.” 我吃驚地說:“Oh, Simon! He cut his hair!”原來這就是2個月前的Simon Haug,記得來我們排練廳第一個和我說話的人就是Simon Haug,這是小提琴首席啊,當時頭發還披肩呢,這頭型變化巨大,竟然沒認出來。他在我們中國學生裡還有個外號呢,因為他拉琴時動作、表情都特別誇張,所以叫“大神經”,還有他們的大提琴首席和他屬於一個類型,綽號“二神經”。

我們喝了一種典型的德國湯,有點像咱們的餛飩,不過就是湯裡的餛飩全換成餃子。然後贈送了我們帶來的國畫和剪紙。Simon的性格就是做什麼事都特別誇張,開車開得瘋狂無比,屋子也亂得不可收拾。一個房間亂竟然能亂成這樣:滿地的衣服、雜物,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他要是不說我們也沒找著床在哪裡;櫃子的門打開著,衣服箱瀑布一樣流下,散在地上;沒有哪個箱子的蓋是蓋上的;他認為我帶來的國畫很有東方韻味,毫不猶豫地把一本掛歷從牆上拽下,看了一下,嘆了口氣,然後順手扔在地下,把國畫掛了上去,滿意地點了點頭。後來他母親和我說她對此也十分無奈。

片刻,Simon說:“Hao and Fei, let’s go to join a party.”我們這時竟然也不怎麼困了,就出發了。又飆了5分鐘車,我們到了Vicent家,張欣和孫柏住在Vicent家。我們6個人坐Vicent的吉普車到了一個愛爾蘭酒吧。大家雖然只在7月一起演過3次音樂會,卻好像相識多年的好朋友似的,毫無間隙,敞開心扉地聊天。他們要請我們喝點東西,聽說德國法律規定未滿18歲不可飲酒,看了看菜單,那時還不懂德語所以點不了什麼希奇古怪的東西,只見一個“Orange-juice”就是它了。高非卻不理德國法律,兩個大眼睛一瞪:“Whisky, please.”(威士忌)。自從高非開創了這個先河,後來我也忍不住了,畢竟德國是啤酒之鄉,來到德國怎能不品嘗一下德國的啤酒?後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演出之後,我們又來到一個酒吧喝酒,我自己痛飲了一瓶德國黑啤酒,味道的確不錯。德國的啤酒種類繁多,據說有超過2000種,要想都品嘗一遍可決不是件容易之事。

三、排練與演出

第二天我們起得比較晚,倒順了時差。早上一起來,窗外的景色使我們驚訝,綠草如茵,楓葉正紅,天空湛藍,十分美麗。在德國,幾乎沒有一寸沒有經過整理的土地,我們輾轉去了數個城市,經過很多鄉村,到處是綠草覆蓋。空氣也十分清新純淨,衣服穿很長時間也不會髒,即使隨意躺在地上白襯衣也仍然是白的,鞋在外面走了一天回到家裡可以直接往床上蹦。環境保護得非常好,我們在德國走了10天沒有見到一個垃圾堆!

此時Simon早已去上學,他母親Ute為我們准備了豐盛的早餐,面包咖啡牛奶果汁應有盡有。之後我們又和Simon的弟弟Lorenz一起在自家花園裡踢了會足球,小小年紀,Lorenz卻體力充沛,自己踢自己撿回來不知疲倦。

歐寶車已經被Simon開著上學去了,Ute開一輛面包車帶我們去排練廳。排練廳在當地最大的教堂旁邊。中國學生差不多已經到齊,大家再次相聚,互相交流著各自的經歷。

上午是我們的排練時間,我們又把第二天的演出去目排練了一遍,其中不僅包括《法蘭多爾舞曲》、《卡門序曲》等著名的外國曲目,也包括《北京喜訊到邊寨》、《二泉映月》等中國樂曲。這對德國的家長們很有吸引力,他們十分安靜地聽了《二泉映月》以及用民族樂器演奏的《賽馬》、《春江花月夜》之後都被東方魅力所折服,掌聲不斷。

難怪歐洲的音樂水平如此之高,這裡的藝術氛圍確實非常好。一個普通的排練廳,一個普通的教堂,建築就是凝固了的音樂。這樣氛圍,使人想不斷地演奏音樂,對自己來說沒有任何疲倦之感,只覺得是一種享受。

到達後的第三天和第四天,我們舉行了兩場音樂會。上半場由中國學生單獨表演,下半場兩國學生一起表演。Ellwangen是個不大的小城市,我們還受到了市政府的接待,上了當地的報紙頭版,所以兩場音樂會都吸引了許多民眾來觀看。第一天在音樂廳,座無虛席,排練時還覺得不太滿意,演出時卻達到了最佳狀態,掌聲5分鐘不停。其實我們不過是中學生的業余水平,在音樂的國度,德國人對音樂的欣賞的水平都很高,如此熱烈的掌聲更多的是表達了他們的熱情友好,表達了他們對我們的歡迎以及對學生們的鼓勵。第二天的演出地點是Basilika教堂旁邊的小教堂,這裡雖然音響效果沒有音樂廳好,藝術氛圍卻更濃,演出自然也成功,中德雙方學生老師以及觀眾都十分滿意。

三、Die Partys及生活點滴

標題是德語,意思我想讀者已經可以猜到,不錯,就是聚會。在德國的這段時間裡,幾乎每天晚上都有party,似乎只要是晚上大伙就要來酒吧裡聚似的。不論學生老師都在一起喝酒。不過最為盛大和隆重的一次是在Ellwangen的古城堡裡,Simon說這城堡原來是他家的財產,他小時候就在這裡長大,經常在城堡的水池裡滑冰。現在這個城堡的一部分改為一個賓館,另一部分看起來好像是牧羊用的農機倉庫。他帶我和高非參觀了整個城堡,城堡還保留著古代時的原貌,射擊孔清晰可見,古老的大門、充滿德國特色的石子路,紅色的屋頂都是那麼有吸引力。我曾經獨自坐在大門的塔樓裡,陶醉於這場景中,有種不知自己身處何處的感覺。因為我認為,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充滿藝術建築的城市無異於藝術的森林,完全是一種享受。

最盛大的party就在這城堡裡舉行,德國方面為了使晚會更有氣氛,還專門請工作人員都穿上民族服裝,衛兵都拿著中世紀時的槍,引來我們紛紛和他們合影。六位圓號手用古老的沒有按鍵的圓號演奏完晚會開場序曲後,大家排隊按需領取食物,然後自由組合圍坐在桌旁。城堡裡的房間沒有過多裝修,保持著磚砌的古代古樸風格,真有點時光倒流600年的感覺。中德學生互相講述各自國家的趣聞逸事,德國人一致說這個城堡晚上12點以後會鬧鬼,還列舉曾經發生的事例。看起來這個城堡平時很少有居住,作為拍攝恐怖電影的場景的確是不錯的選擇。盡管如此,大家還是高興地聊天,對鬼故事不以為然。一邊喝啤酒一邊唱歌,不知誰的提議,中德學生自發組織了掰手腕比賽,雙方輪流派選手比賽,進而發展成擂台賽。德國人都是從小吃面包、牛肉、喝牛奶長大的,看起來都比較強壯,好像很難對付,不過咱從小吃煎餅果子喝豆腐腦的天津人也不是吃素的,幾經較量,德國人還真贏不了我們,只記得樂團當時有個吹巴松的田非,看起來也不是十分強壯,可就是力大無窮,德國學生連續選了四五個力士來單挑,都被他輕松擊敗。因此,“中國隊”在掰手腕比賽中以絕對優勢獲勝。

這邊激戰正酣,另一邊突然傳來小提琴聲,原來Wiedermann先生除了指揮之外還會拉小提琴,後面的伴奏竟然是音樂學校的校長。德國人很講究高效率,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Hochleistung,訪問中國時,幾乎每個人都上台參加了演出,校長也不例外,打擊樂、低音提琴樣樣精通,身為校長卻和學生親密無間。這和中國領導與普通雇員之間涇渭分明的習慣大不相同。Wiedermann先生的小提琴曲迎來陣陣掌聲,伴著優雅的琴聲,置身於古堡中,品嘗著著名的德國啤酒,實在是享受啊!

十天雖然短暫,但內容還是很豐富的,我們還隨德國學生到他們的中學一起上了課。Simon先帶我們來上歷史課,歷史老師是一個體重200斤,腰圍1米的矮胖身材的老人,他進了教室後,往講桌旁一坐,兩眼幾乎眯成縫,然後就開始不晃不忙地點名。突然我聽到他還點到了我的名字:“Nan Hao!”我下意識地反映了一句:“到!”他呵呵一笑,繼續點到:“Mao Zedong!”大家都笑了。然後他就開始正式上課,那時聽不懂德語,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只見Simon一會答一聲“Ja”(yes)一會答一聲“Nein”(no)的,德國學生回答問題從不起立,而且往往可以看出基本上所答非所問,課堂氣氛最大的特點就是活躍。課正上著,突然嘩啦老師和學生全都站了起來,忽忽地往外走,我十分詫異,Simon說:“Just follow me.”原來大家來到了一間階梯教室,老師一按按扭,窗戶被遮住開始播放電影,雖然電影是德語,但我看出他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一邊看電影,老師一邊講述。突然我注意到前面黑板上寫著幾個漢字“中國 天津”。

第二節是美術,美術老師好像是來自意大利,長得就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對我們這些外國人他還特意時不時地說兩句英語。像歷史課一樣,課上了一半,突然大家又都起立出發,這次可不是去階梯教室,老師帶著學生走了10分鐘路來到了Ellwangen市美術館,逐件展品進行講解。這兩節課讓我們充分領略到了德國教育注重實踐的特點,知識不僅是從書本上獲得,而是以更豐富的方式來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學校看起來也不像個學校,剛進來時還以為是商場呢。

德國的中學教育並不嚴格,逃課就想在國內大學一樣普遍。我出國時換了200美圓的外彙,由於不知道銀行在哪裡,就把想換德國馬克的想法告訴了Simon,他本來還有課,卻告訴我:“No problem, just wait for me.”然後就騎著摩托給我換馬克去了。等他回來,接待我們的好幾個德國學生都已逃課出來,說是要到Sonija家聚會去,於是大家開車去了不遠的一家超市,買了一些材料,然後回到Sonijia家自己做比薩餅吃。德國南部的飲食習慣有些像意大利,他們做比薩餅也比較在行,味道不錯。我們也想做點中國菜給他們嘗嘗,可惜原料和工具都沒有,只好作罷。吃著pizza欣賞著Sonijia家外的森林,可以看到松鼠穿梭於樹林中,環境清幽,很難想像德國其實是世界第三的工業大國。

四、友誼賽

為了促進中德學生的友誼,雙方商定在我們訪德期間舉行一場足球賽和一場乒乓球賽,不過後來乒乓球賽因故改成了籃球賽。

足球賽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個挑戰,樂團的同學平時在一起排練,但很少一起踢球。何況即便一起踢球也是在學校那黃沙滾滾的“戈壁灘”,哪像德國人這樣處處有真草皮的球場。而且無論速度、身體、技術、配合,我們都處於明顯劣勢,再加上德國人有主場優勢,看來這足球賽確實是友誼性質的了。不過賽前大家還是認真地商量了戰術,自稱快馬的齊偉傑老師自封為教練,帶大家一起演練了下底傳中的打法。

賽前適應場地的時候,由於天剛下了雨,草地十分濕滑,中國學生更為不適應。我也不甚扭傷膝蓋,無奈無法參加比賽,只能坐在觀眾席觀戰了。縱有千般暴力,卻不能征戰綠茵場,遺憾哪……

比賽很快開始了,身穿白色“實驗中學”上衣的是“德國隊”,身穿紅色“Ellwangener Musikschule”上衣的是“中國隊”。上半場德國隊就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幸虧我方隊員的頑強防守,和團長張哲的舍身補位,不惜以肚皮擋住勁射,終於在上半場結束時將比分控制在了9:0,“德國隊”暫時領先。下半場一開始,我方便發起了反擊,盡管德國人組織了非常有效的防守,但我方還是打破了德軍防線不可突破的神話,由吹單簧管的陳濱射入一球,比分變成9:1。不過此後德國隊又發起反擊,Simon把他年僅7歲的弟弟Lorenz換上場,最終德國隊以10:1取得比賽的勝利,獲得了冠軍。

雖然如此,比賽結束後,裁判卻“錯誤地”把冠軍獎杯發給了中國隊隊長楊昱鵬,德國隊由於裁判的“低級失誤”而屈居亞軍。所以在後來留下的照片中,都是楊昱鵬舉著冠軍獎杯,一副勝利者的姿態,而德國隊隊長Simon在一旁捧著亞軍獎品傻笑。

第二天又舉行了籃球賽,我們樂團的足球水平雖然很低,但在籃球上卻有幾位在學校裡小有名氣的隊員。中國的籃球水平在亞洲尚還可以稱道,歐洲的籃球遠沒有足球普及,所以比賽開始沒多久,我們發現比賽完全一邊倒,德國隊幾乎不能進球,而中國隊上籃、遠投,得心應手,完全成了表演。最終,德國隊員後場傳球用力過大,將球擲出場外,飛到場外森林中,難以找回,比賽就此結束。

五、旅游

接待中國學生的每個家庭都會開車帶著我們到附近城市去旅游,在德國南部拜仁州與巴登符騰堡之間有一條“浪漫之路”,南起著名的天鵝城堡和慕尼黑,向北穿過丁克斯比爾、羅騰堡等充滿中世紀風情的小城鎮,一直到黑森州。沿途景色瑰麗,美不盛收。

一天Simon和Sonijia,“二神經”,Amilie(長笛首席)開車帶著我們8個中國學生去Dingkelsbuehl(丁克斯比爾)游玩。這是個保存著古代護城河和城門的富有中世紀風格的迷人的小鎮。一路上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飆車,小雨中的小城更顯得十分清秀,Simon指著城中一幢紅色的房子說,這裡曾經是國王的行宮,這著實令人吃驚,堂堂國王就住這麼小一個行宮嗎?和中國的皇帝看起來真是差好幾個級別呢。小城的教堂,馬車,餐廳看起來好像都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城鎮雖然小但是充滿了文化底蘊。廣場上街道旁,經常可以見到音樂家或者詩人的雕像,處處是景,處處有文化。如此美麗的城市自然吸引了不少游客,我們還碰到一群日本人,其中一位老者用日語問我:“從中國來嗎?”(日語就會幾個單詞,還就真用上了)我說:“yes”,她馬上說:“Good!”看來她不會說英語,不過在歐洲遇上同屬中華文化圈的中國人,她還是很興奮的。

除了去這樣的典型的德國小城,我們還去了慕尼黑和斯圖加特。慕尼黑當時正是啤酒節期間,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接頭表演,飲酒的人和出售具有濃郁德國民族特色的帽子商店。很多商店都在打折,善於購買inexpensive商品的我購買了1個日記本和一件坎肩,總計23馬克,價格還算公道。慕尼黑的奧林匹克體育場也在我們的日程計劃中,這裡是拜仁慕尼黑隊和慕尼黑1860隊的主場,門票2馬克,體育場外有清澈見底的池塘,天鵝在其中游泳,並且不避諱人們的到來。球場的特產是印有慕尼黑1860隊或者拜仁慕尼黑隊標志的圍巾,15馬克我買了一條藍色的1860隊的圍巾,也算是個紀念品吧。中午我們在慕尼黑大學的食堂吃了午餐,慕尼黑大學是德國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學術水平在德國數一數二。學校並沒有圍牆,而是散在慕尼黑的各個街區,我們來到的是她的一個二層的食堂,食堂的海報上到處是教授中國工夫的廣告。其實不出國不知道中國影響力之大,不僅中國文化很具有吸引力,而且中國的商品也比比皆是。原先以為德國的隨身聽價格會比國內便宜,到德國後注意找了找,結果一看差不多都是“made in China”,至於紀念品、玩具就更是“防不勝防”了。一個同學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下買了一個鐵塔的模型,十分精美,結果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等飛機時我在上面也發現了“made in China”的字樣,著實令人吃驚。

在斯圖加特,我們主要參觀了世界著名的奔馳汽車的總部。在奔馳公司總部裡幾乎所有車輛都有奔馳的標志,公司專門有一個展覽館,展覽著各個時期奔馳的產品,從汽車、到摩托,到飛機,種類很多。我們這麼多“老外”突然到來,讓熱情的工作人員一痛忙呼,特意找來了一個會說中文的女講解員,她說她來過天津,覺得天津很歐洲。很感謝她的熱情,不過講了一陣後,我們還是要求她用英語講解了,因為她的漢語實在是讓我們難以明白,她的漢語語調沒有掌握好,所以一旦說快了幾乎沒法讓人理解。奔馳公司最有特色的特產莫過於他的汽車模型,這些模型都是將真車按比例縮小,但所有部件具全,如果轉動方向盤,前輪就會隨著一起旋轉,如此精致的模型確實讓人按捺不住,非要買一個才罷休,於是我們競相購買,我也買了15馬克的模型和一個奔馳的布徽3馬克,作為留念。

很流水帳地不知不覺已寫了7000多字,卻覺得還有很多沒有說,在此也不得不限於篇幅的原因而收筆了。短暫的德國之行給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像,歐洲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確實要領先我國許多,所以年輕人走出國門到世界上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是很有必要的。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