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川陝路(二):劍閣風雲

作者: 呂自歌

導讀劍門關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素有“劍門天下雄”之稱。為了這如雷貫耳的地方,顧不得車馬勞頓,辭別昭化古城,來到了劍門關。 細雨蒙蒙中抬眼一望:好一座雄關!只見它兩側峰巒倚天似劍,山崖相對似門,不虛“劍門”二字。但是我又痛惜地明白,我們現在看到的劍門關已經不是初始的模樣,也不在初始的地方。那是令人痛恨的1935年,為了修築川陝公路,這 ...

劍門關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素有“劍門天下雄”之稱。為了這如雷貫耳的地方,顧不得車馬勞頓,辭別昭化古城,來到了劍門關。

細雨蒙蒙中抬眼一望:好一座雄關!只見它兩側峰巒倚天似劍,山崖相對似門,不虛“劍門”二字。但是我又痛惜地明白,我們現在看到的劍門關已經不是初始的模樣,也不在初始的地方。那是令人痛恨的1935年,為了修築川陝公路,這座歷經千余年的雄偉古關樓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石碑。現在我們看到的關樓是1992年(也有說是1989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位置也有所偏移——與原址隔路相望。

佇立在劍門關前,不由得感慨頗多。遙想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鐘會(鄧艾?)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鐘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為了這句話,13萬好男兒浴血沙場,那是怎樣悲壯的場面啊!然而,即使付出了血的代價,歷史上仍沒有任何兵家能從正面攻下劍門關。滄海桑田,光陰流逝,勇士們皆成土成塵,唯有劍門關上的七十二峰見證了千百年來發生在這個關隘的血雨腥風。

2年後,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則新聞,“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劍門蜀道核心景點劍門關的標志性建築劍門關關樓二樓突起大火,僅僅兩個小時,這個中外馳名的標志性建築中的木質結構的絕大部分化為灰燼,損失慘重,所幸沒有人員傷亡……”,我怔住了。

我們修建堅固的建築,本想讓它們替我們穿越無盡的光陰,卻發現,原來它們比我們還要脆弱。

原來,守望千年仍然是我們凡人的奢望。



姜維墓

向劍門鎮進發的途中,路遇金牛峽、謁姜維墓。姜維墓就在公路旁邊,一條小路蜿蜒至墓前,墓前的石碑已經有了風化的痕跡,仔細辨認,上刻“漢大將軍姜維之墓”八個大字。姜維本人戰死沙場,此為姜維的衣冠塚。

姜維歷史上褒貶不一,往往貶多於褒。在眾多的評價中,《三國志》陳壽對其的評價比較客觀:姜維的為人是不錯的,但是他考慮問題不夠周密,雖然大膽冒險,但總是屢屢遭受挫折。這也是他事業上不夠成功的原因。而作為政治上又不如諸葛亮那樣有才能,但也確實算的上站在時代前列的傑出人物之一。在民間,大多數人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但是不管外界怎麼評論姜維,他家裡清貧,好學不倦,在那個時代裡的確是非常難得(據有關資料)。

陰雨連綿中徘徊在姜維墓前,忽然想起《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聽到“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的歌聲時,不禁熱淚盈眶的場景,心中也升起一股悲涼之感。是啊,當逢亂世,群雄並起,又有幾人是為了“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呢?而英雄們成就的霸業,又讓世人飽受了多少憂患與痛苦!問到姜維,恐怕也無法承認他屢次伐魏的動機是為了世人吧?

翠雲廊

告別劍門鎮,沿途古柏開始增多,遮天蔽日,參參榮榮,此即為著名的“翠雲廊”,有“三百余裡官道,數千萬株古柏”的美稱。翠雲廊廣義上北起劍閣,南至梓潼,東到閬中,綿延上百裡,號稱百萬之眾,確為奇觀。

這些古柏也叫張飛柏,傳說是張飛駐守閬中時命人所植,當然實際上栽植的時間,從秦漢至明朝一直沒有中斷過,逐漸形成數百裡綿延的林蔭大道,即古蜀道。而古柏千百年來給古蜀道以呵護,很好地保存了古蜀道的環境及路面,使古蜀道古風盎然,歷經千余年的雨雪風霜,仍顯雄渾蒼涼,古道夕陽之中,令人橫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無盡感觸。

在去往梓潼的路上,有一處比較集中的古柏生長地,生長在古代驛道上,如今的川陝路從其旁經過,現在已被用圍牆圍起來供游客觀賞,叫做“翠雲廊公園”。園內有大量的古柏及一些三國遺跡,如張飛井、張飛柏等,還有一個四層樓的翠雲樓,是觀賞翠雲廊及大小劍山的好地方。如果此地不被圍起來,會給人更好感覺,但是仍然值得一去。

我們在鎮上找了一輛摩托,答應送我們去翠雲廊公園。因為不知遠近,講價時沒有底,後來發現竟然是一場短途旅行,要盤旋翻越一座山。正下著雨,山上越發陰冷,山風一吹,簡直抵擋不住。但是沿途的古柏綠意盎然,是我喜歡的風景。到達目的地,我真誠地謝了摩的司機,希望他生意興隆。

告別了“兵家必爭之地”的劍閣,我們向美麗的梓潼進發。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