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黃龍三飛五日游記(2)

作者: 華庭信步

導讀第二天(2006年8月16日) 早上7點起床,吃完早餐,走到汶川縣新國旅大酒店的門口,發現這裡其實也是一個溝口,兩邊都是高山,岷江穿城而過。天空少雲,由於兩邊的山很高,太陽只照到了山頂,街上來往的汽車不多,空氣清新,感覺涼爽。 8點鐘,我們的汽車離開了賓館,緩緩駛過汶川縣城,前往九寨溝。感覺上,汶川縣城是個狹長型的小縣城,沒有什麼特色,也並不繁 ...

第二天(2006年8月16日)

早上7點起床,吃完早餐,走到汶川縣新國旅大酒店的門口,發現這裡其實也是一個溝口,兩邊都是高山,岷江穿城而過。天空少雲,由於兩邊的山很高,太陽只照到了山頂,街上來往的汽車不多,空氣清新,感覺涼爽。

8點鐘,我們的汽車離開了賓館,緩緩駛過汶川縣城,前往九寨溝。感覺上,汶川縣城是個狹長型的小縣城,沒有什麼特色,也並不繁華,盡管據說是羌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但幾乎看不到有人穿羌族服飾,所以與我們平常所見的在中國很多地方的小縣城一樣。與昨天不同的是,今天路上的風景主要是在汽車的左面了,因此,坐在汽車的左面就比較好。

這是一個漫長的旅途,總共用了將近9個小時。

很遺憾,我們被安排的整個旅游過程的第一個正式觀光項目,竟是一個旅游購物點。這是犛牛角的加工銷售點,有各種各樣的用犛牛角做的工藝品,最多的是梳子。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的旅游大巴車在大院裡了。要通過旅行社安排旅游,肯定會安排購物,這已經是中國旅游的一大特色,或則說是中國旅行社的必備推銷項目了,即便到國外旅游也是如此,所以想必大家也見怪不怪了。為了給導游一點面子,我們像征性地買了一把犛牛角梳子,花了30元錢。這樣的梳子在九寨溝大概10元錢(甚至5元錢)就能買到。當然,說句良心話,相比而言,這裡的梳子在做工上要比九寨溝賣的要精致一些,但無論如何,性價比還是不對稱的。

我們車上的有些同伴甚至連這點消費也沒有,純粹是觀光或去免費“唱山歌”了。這樣少的消費,導游自然是不會開心的。不過,好在後來導游在車上向大家推薦“走進藏家”和“藏族羌族風情歌舞晚會”的旅游自費項目時,大家基本上都積極響應參加,滿滿一車36名游客都參加,每人近300元的消費,還當場交錢確認,導游立馬就笑開花了。想必這裡面的回扣收入相當不錯,導游和司機應該不虛此行了。

上午10點半,我們經過了茂縣。這是一個去九寨溝路上所經過的阿壩州的第二個縣城,是羌族人居住比較集中的一個縣。我們沒有停留,直接穿城而過。路上可以看到一些穿著羌族服飾的行人,但大多數人的穿著與汗族沒有什麼區別。據說羌族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羌族人的房屋大多是二層樓房,用石塊壘成,看看兩邊的高山,幾乎沒有什麼樹木,看來也無法完全用木頭搭建房屋了,當然,梁柱和屋頂構件還是必須用木頭的。岷江邊的河灘上,都是果園,種著很多的蘋果樹,還不到收獲季節,因此樹枝上掛滿了蘋果。聽說這些蘋果還出口。

仔細看那些山體,好像都是沙卵石構成的,山上主要是低矮的灌木叢,也並不茂盛,不知茂縣的“茂”字何來?不過,從這些山體可以想像,一旦遇有特大暴雨,泥石流的發生是必然的。據說以前去九寨溝的路上,經常發生泥石流和塌方現像,以至去九寨溝旅游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時間和物質准備,因為一旦在路上遇到泥石流或塌方,就有可能耽誤行程並且一時吃不上飯,那可就是真正的苦旅了。

在到達九寨溝縣之前,我們基本上是沿著岷江走的。由於兩邊山很高,落差很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所以在岷江上修建了許多水電站。公路只在岷江的一邊,對岸的村落居民要過江,最常見的是鐵索吊橋,只能走人,或推自行車而過,不能開汽車。當然現在也有少量的可以通汽車的水泥橋的。我們沒有機會去那鐵索吊橋上行走一試,但看看那在風中搖晃的吊橋,如果正好是離水面很高的吊橋,走在上面想必也是有點心悸的,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從平原來的游客而言。

12點半左右,我們到達了在這條路上第一個稱之為“海”的地方——疊海。九寨溝有118個海子(一說是114個)。為什麼叫“海子”?說法很多,且不去管它,反正對我們這些真正從東海邊來的人來說,純粹是個幽默。這裡的這些海子實際上都可以說是高山(或高原)湖泊,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大多是由於泥石流阻礙了河道,或鈣化石崩塌阻礙了溪流而形成的,因此,有海子的地方,往往也有或大或小的瀑布。“疊海”就是泥石流造成的。據說在上世紀30年代,這裡發生了一次很大的泥石流,阻斷了岷江河道,形成上下二個海子,故稱為疊海。那次泥石流還把一個鎮給完全覆蓋了,造成了4000多人的死亡。很難想像,眼前這個美麗平靜的湖面下,竟然有4000多條生命的代價。

我們在“疊海”邊上停留休息,拍照購物,吃點零食水果。這裡有一些白色的犛牛供游人騎牛拍照,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白色的犛牛,這些犛牛看上去很溫柔憨厚,我以前一直以為犛牛應該都是高大威猛的,而眼前的犛牛卻完全與我的想像不同,大概1.5米高吧,白色的毛很長,披紅帶綠,我們團隊的那些小孩子紛紛騎上去,帶上一頂寬沿帽,真的很可愛。有一輛車上下來了一些老外,很顯然,他們對這些犛牛也非常感興趣,估計他們也是第一次看到。

汽車繼續前進,經過一個叫“校場”的地方,這是一塊很大的平地,據說這裡是三國時期姜維將軍訓練軍隊的地方,當然這裡現在全都是果園,沒有任何軍事遺跡了,只能遙想當年這裡如何錦旗招展,殺聲震天的情景了。

我們到達松潘縣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多了,這是我們經過的阿壩州的第三個縣,也是一個旅游景點。這裡有一個據說是四星級的賓館,導游安排我們在這裡用午餐。我沒有參觀整個賓館,不過,從這裡的娛樂中心的設施來看,在這樣一個地方,的確是顯得相當高檔的。旅游團隊餐,都是大盤菜,素菜加上一些肉或熏肉,沒有什麼好說的,大家吃過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與後來在九寨溝的用餐相比較,大家忽然很懷念起在松潘縣這家賓館的菜了,因為這是我們感覺做得最好的川菜了,那個味,那個香,就只能在腦海裡回味了。也許是因為當時大家都餓了?

這裡已經有海拔2000多米了,男士們要想抽煙,忽然發現打火機打不著火了,只有我在汶川買煙時順帶買的那個打火機沒有問題,導游說,這就是高原反應了。大家笑說我的打火機是高原打火機,他們的平原打火機都水土不服了。真的?

松潘縣古稱松洲,是個軍事要塞,有古城堡遺址,現在又重新修建了新的城牆。這裡也是當年松干贊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地方,現在城門前塑了一尊很大的他們二個人的塑像以示紀念,只是這個塑像看上去完全是按照現代人的理解而雕塑的,似乎是為了表示民族團結,但感覺很不真實。

由於我們在這裡停留時間只有半個小時,因此沒能細看,只能雇了一輛三輪車,帶著我們一家在這個新修建的松州古城內兜了一圈,也算是走馬觀花了。天氣依然是晴到少雲,感覺比較熱,我們都只穿短袖衫,但這裡的當地居民大多穿著長袖外衣,可想而知這裡的溫差可能比較大,甚至陽光下和背陰處的溫差可能也比較大。

從旅游圖上看,松潘縣城邊上有個“牟尼溝”,也是一個不錯的旅游景點,新開發沒有幾年時間,但這不在我們的旅游行程計劃內,我們沒有去。

離開松潘縣不遠,我們路過一個鎮,叫“川主寺”,鎮邊的小山坡上樹立著一個紅軍長征紀念碑,碑上的紅軍戰士塑像右手握槍,左手拿著鮮花,像征著戰鬥與和平。據說這個紀念碑塗著金,在斜陽照耀下金光閃閃。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從這個鎮往西,是在紅軍長征時期召開著名的“毛而蓋會議”的地點——毛而蓋。如果再往西,就是紅原縣,也就是紅軍過草地的那個縣。這就是說,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進行二萬五千裡長征時,就曾經在九寨溝的邊上走過的。估計當時紅軍不知道這邊有如此美麗的被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稱為童話世界的地方,否則,我想,紅軍的領袖、偉大詩人毛澤東肯定會留下不朽的贊美詩篇的。

在這個鎮邊上有一個岔口,向右是去黃龍景點,向前穿過鎮就去九寨溝。我們是先去九寨溝的。

汽車繼續上行,岷江河道越來越窄了,後來也看不到了。翻過一個高山,據說這裡已經有海拔3000多米了,大家紛紛在自我掂量是否有高原反應,但好像還好,沒有人有不適現像。這就是坐汽車去九寨溝的又一個好處了,由於是逐漸上行,人就有了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如果是乘飛機到九黃機場,那就是一下子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有些人就會立即出現高原反應了。

翻過這個高山後,汽車就一路盤旋下行,於是我們知道,我們已經進入了九寨溝縣,這裡與之前路上情景的一個明顯不同之處,就是山上不再是稀稀拉拉的低矮的灌木叢了,而是一棵棵挺拔的大樹,以杉樹為主。大家疲倦的雙眼一下子明亮起來,瞌睡的心情一下子期待起來,那郁郁蔥蔥的青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清新美麗,使得所有的人都對即將到來的九寨溝的美景都更加憧憬了,甚至已經有人迫不及待地拿出照相機開始拍攝,仿佛不願意遺漏每一個風景。

轉過無數個彎道,終於在下午5點左右來到了九寨溝我們下榻的賓館——格桑賓館。一天的汽車旅行終於結束了。回顧起來,盡管路途比較遠,時間很長,坐車也比較累,但相比乘坐飛機,有這樣的一次經歷實在是非常值得的。所看所聞,是飛機上所不可能的。

格桑是一個很典型的藏族名字,據我所知,格桑花是藏民心目中的幸福吉祥花。賓館取這個名字,大概也有這個意思吧。格桑賓館是一個三星級的賓館,是我們浙江台州人開的,裡面的設施也很不錯,在酒店的商務中心也可以寬帶上網,5元錢一小時。酒店內的商場品種豐富,價格也算公道,看來我們浙商的能量的確很大。晚餐很豐盛,菜很多,只是燒的味道不怎麼樣,很難有什麼值得一提的。

餐後稍作休息,7點20分,我們又上車,去參加“走進藏家”的旅游項目。出乎意料,那藏家就在我們賓館的不遠處,也就100米路吧,原還以為要進入遠處的某個山寨呢。

這裡有一排藏民住宅,我懷疑是專門用來做旅游項目的,並不是真正的藏民的家。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有一些旅游大巴車在外面了。我們的車開到較裡面的一戶人家。進大門時,有二位藏族姑娘給每位進門的游客獻哈達。進門後,我注意到這是一個有藏族特色的三層樓房的院子,院子中間有一排火爐正在烤羊(又據說是烤犛牛),有三個較年輕的穿著黃色背心的男子正在翻動著,由此傳來陣陣的香味。院子的左面有一排轉經筒和塔狀物,院子的右側還蓋了一排新屋,不知是干什麼用的。

有一位年紀大概50歲左右的男子出來迎接,他自我介紹說他是這裡的家長(可能是長兄吧),說了一些歡迎的話,並簡單介紹了他們家族的情況。這時,大家的注意力其實已經不是在他身上了,人們紛紛學著轉經筒,很有興趣地觀看烤羊的情景,並拍照留念。

這時,有一批旅客從屋裡出來,大概他們已經吃完了,紛紛到外面跟著一些藏族小伙姑娘們一起學跳“鍋莊”。而我們則進屋了。

與我們一起的,共有五批客人,被分別安排在不同的房間,互不干擾。我們被安排在一樓的正中間的房間。按照漢族人的習慣,這沒有錯,一樓正中間的房間是廳堂,是正宗的接待客人的地方。但按照藏族人生活習俗,一樓是養牲畜的,二樓才是他們住人的房間。現在把一樓隔成四個房間,用來接待游客,坦率地說我感覺是很不禮貌的。大概真的是來了一群群豬,還高高興興地交錢來挨宰來了。

房間內的裝飾,當然是完全藏族化的,中間還供奉著財神,長條小桌圍成一個U形,桌上已經擺放了一些炒熟的青稞、青稞餅、手抓羊肉等,燈光比較暗,由於人多,感覺也有點熱。大家落座後,女主人就帶著一個藏族姑娘來獻酥油茶和青稞酒,一起觸酒彈指敬天、地、父母後,大家把小碗中的青稞酒一干而盡。感覺上,這青稞酒味道還可以,並不強,酥油茶也可以,不是很濃,因此也喝得慣,特別是那青稞餅,蘸著酥油茶,吃起來很不錯的。於是,主人一再敬茶敬酒,客人也不推辭,氣氛就熱烈起來了。

接著,女主人叫來小女獻歌。藏族人自稱是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此話大概不假。這姑娘一亮開嗓子,就是個李娜、才旦卓瑪的架勢,或則說是真正的原生態,嗓音非常高,也很好聽,大概是他們家族的第一歌手了。後來,又來了幾位姑娘小伙,一個個都唱得很有味道,這些歌曲,都是藏族民歌,用藏文演唱,也有一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老歌,如《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青藏高原》等藏族特色的歌曲,還簡單地跳一些藏族舞蹈助興,我們這些游客又是叫喊,又是鼓掌,還跟著一起唱,整個氣氛很是熱烈。

終於,有一位小伙子拿著還穿在鐵架上沒有切割過的烤犛牛進來了,大概是給大家看,這是你們要的烤犛牛。那鐵架比較大,小伙舉著,另一只手還拿著刀,好像在展示這是他的戰利品,准備切割獻給大家。大家又紛紛拍照,小伙很是配合,不斷地擺PORS。

盼望已久的、切割後的烤犛牛肉終於被放在一個大盤子裡端上來了。說實話,這犛牛肉烤得是香,味道非常好,原以為犛牛生長在高原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它的肉應該是比較粗糙的,皮也應該很厚,但這犛牛肉卻很嫩,那皮很薄,烤得很脆,咬一口滿嘴油香,不肥不膩。我滿腹狐疑,難道這真的是犛牛肉?導游說是的,不是烤全羊。的確,沒有羊特有的那種味道。但這是多大的犛牛?難道是剛出生的犛牛?導游不知道。問那位一再勸大家多吃點的藏族姑娘,她也說不知道。但這個味道烤得真是沒說的。可惜大家已經吃過晚飯了,再加上到藏家後吃的喝的,肚子裡早已經撐飽了,很多人都只能品嘗一下,無法放開吃了,我連吃了四塊,已經算是吃得最多一個了,那麼多的人,最後竟然一盤肉還吃不光。主人以為大家對烤犛牛肉不習慣,還拿來烤雞給大家,並且那可愛的藏族姑娘還一再勸大家再來一塊吧,再吃一塊吧,並不斷地給大家添酥油茶,其實大家心裡那個悔啊,別提了。

吃完了趕緊出來運動,在院子裡跟著幾個藏族姑娘小伙跳“鍋莊”,那“鍋莊”看起來動作也挺簡單的,但一時半刻倒也跟不上拍,反正跳的人都跟著瞎擺活,不像“鍋莊”,像Disco也無所謂。大家圍成一圈,主要圖個熱鬧,順便消化一下,也算是感受藏族的風情了。當然,由於我們團隊有老有少,跳“鍋莊”的節拍和動作一時也難以協調好,可能怕影響其它藏家,音樂放得也比較輕,漸漸地,大家舞興闌珊了,看看時間也不早了,一天的旅途也比較勞累,更何況真正的大項目還在明天呢,於是紛紛把哈達獻到那個塔狀物(我說不清那是什麼),然後告辭離開了院子,上車回賓館。但那歌聲,那烤肉,卻是永久地留在記憶中了。


精選遊記: 九寨溝-黃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