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舟欲上粵王台

作者: stanleyw

導讀歸舟欲上粵王台 stanleyw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文中介紹自家“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於是,我記住了“湖廣填四川”,知道四川也有客家人。8月8日,我慕名來到了號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洛帶古鎮。洛帶位於四川成都的東郊,距離成都市區18公裡。“洛帶”的名字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 ...

歸舟欲上粵王台

stanleyw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文中介紹自家“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於是,我記住了“湖廣填四川”,知道四川也有客家人。8月8日,我慕名來到了號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洛帶古鎮。洛帶位於四川成都的東郊,距離成都市區18公裡。“洛帶”的名字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蜀後主劉禪來此游玩,看見一口八角井清澈見底,十分喜愛,觀賞時不慎將所佩玉帶落入井裡,由此得名“落帶”,後來演變為今天的“洛帶”,沿用至今;另一種說法是:洛帶周邊的草原曾經放牧著成群的牛羊,盛產皮革,當時稱用皮革制成的腰帶為“洛帶”。現在洛帶人口3萬多,九成以上是客家人,他們依然保留客家話,沿襲客家人習俗。他們的祖先原本居住在廣東、江西、湖北各省的客家聚集地,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遷徙到這裡扎根。先民們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同鄉不時聚會,以慰藉思鄉之情,於是就有了會館。現在洛帶依舊保留著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會館。湖廣會館是由湖廣籍移民於清朝乾隆11年(1746年)捐資修建,會館內供奉大禹,因此門口還有一個“禹王宮”的牌匾。據介紹,會館內的天井沒有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漲,該天井也不會淌水漫延,為該館一大奇跡,傳為大禹保佑之故。江西會館是於清朝乾隆18年(1753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會館裡有一棵“祈福樹”,從一棵枯樹頭裡長出另一棵葉茂枝盛的大樹。會館的門口是一個廣場,廣場旁邊是新建的五鳳樓。廣場上還有一個舞台,張貼著一張巨大的“2006成都洛帶古鎮第六屆客家水龍節”背景畫。廣東會館是洛帶的標志性建築,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集資興建,是迄今為止四川省乃至全國保存和維護得最好的會館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偉的廣東會館,會館的風火牆氣勢巍峨,其建築風格在四川絕無僅有,會館還有很多精致的石刻、浮雕。進入正堂,裡面掛有一幅古香古色的對聯,上書“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溫中原古音”,既顯示出一種故土文化與巴蜀文化交融的和諧,也體現了“寧賣祖宗田,不丟客家言”的祖訓。內堂矗立著一塊“客家魂”的石碑,柱子上的楹聯流露了客家人的思鄉之情:“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粵王台,又名“越王台”,是西漢時期的南越王趙佗所建,在今天廣東廣州越秀山東北,如今只剩下故址了。唐代詩人宋子問有“江上粵王台、登高望幾回”的詩句。川北會館原址成都臥龍橋街,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由於成都舊城改造的需要,該館原貌遷至洛帶。成都人喜歡“泡茶館”,洛帶裡的這些會館裡都開設了茶館,人們在這裡過著閑適的時光,這也不失為“以館養館”的好方式。廣東會館裡售賣客家傷心粉,據傳是因為客家人來到四川後,每當制作家鄉的涼粉時,就會勾起對家鄉的無限傷感,故此得名。不過,現在吃的時候雖然還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卻不再是因為懷鄉傷心,而是辣椒的緣故。廣東、江西、湖廣會館都在洛帶的老街上,老街的一頭是“甄子場”門樓,因為在清朝時,由於這裡逢場時趕集人多,曾更名為“甄子場”;老街的另一頭有一座四方塔,據說人們從成都前往簡陽下重慶,要在這裡留宿一夜,次日清晨登上四方塔撞鐘,以保佑旅途平安。在老街上有一座字庫塔,塔上的龍磚雕栩栩如生。耕讀傳家是客家人的傳統,客家人特別看重識文斷字,因而敬惜字紙,凡是有字的紙張都要集中起來焚毀,字庫塔就是供焚燒字紙用的。沿著老街漫行,沿途是晚清與民國風格的古建築。在許多建築的屋脊上有中花裝飾。在其它地方見到的屋脊裝飾基本是磚雕、陶雕,而這裡的中花卻是用普通瓦片砌成的花飾,頗具心思。老街的旁邊建有水渠,老街的沿途擺放了許多石雕的水缸,基本上有一米長,個別長達兩米,都是一整塊大石頭鑿出來的,水缸外壁都有精美的浮雕圖案,或者是花卉,或者是人物,或者是騰龍。這些水缸平時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到了客家水龍節,則清洗後盛放清水,供潑水之用。客家水龍節類似潑水節,原本是一年一度的,現在洛帶為了營造“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今年的7月底至8月底,每逢星期六、日都舉行客家水龍節。不湊巧,我去那天不是周六、日,無法領略漢族客家的潑水節,想必其情景是水珠四濺、笑聲四溢。以洛帶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四川的客家人有300萬左右,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稱為“東山客家”,2005年的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主會場就在洛帶。我是客家子弟,沒想到在關山阻隔的巴蜀之地還保存著濃厚的客家文化,並且正在發揚光大,在這裡猶感親切。對客家傳統文化的回歸,寄托了客家人對故鄉的眷戀,其濃烈程度,與離鄉的距離是成正比的。

攻略:

交通:在成都公交五桂橋汽車站(不要走去相鄰的五桂橋成都汽車站),乘219到洛帶(終點),單程3元,沒有空調。約50分鐘車程。

門票:進古鎮、會館都不需要門票。有的會館裡面有展覽,要購票,但我都沒參觀。

食:老街上的葷豆花每人6元,豆花、白飯任添。吃完才發現老街上有還有許多飯店可以點菜。

人氣:我去哪天不是周六、日,游人極少。



(老街)



(五鳳樓)



(湖廣會館)



(廣東會館)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