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大圈(1.27)
大圈,全長26公裡,在出吳哥通城之前游覽路線和小圈一樣,只是它從北門出吳哥通,包括聖劍寺(Preah Khan)、盤蛇水池(Neak Pean)、塔遜(Ta Som)、東梅奔(East Mebon)、比粒寺(Pre Rup),回到吳哥窟。
本來打算今天早上起來到吳哥窟看日出,結果一覺醒來已是8點,拉開窗簾,看到滿天的雲,竊笑,懶覺睡對了。但是也只剩華山一條路了,如果明天早上還沒有太陽的話,著名的吳哥日出可就看不成了。
人多了,就磨蹭。大概9點半過,才開始今天的行程。為了照顧大多數才到的同志,今天仍然是從吳哥通開始。到了南門外下車,大家興致勃勃的去看攪拌乳海的天神和阿修羅,作為已經見過世面的老驢的我自然不像他們那麼幼稚了,我做點更有意義的事。。。。。。寄明信片回家。橋頭有一個小面包車充當的臨時郵局,選了一張吳哥日落的明信片,3700R,想寫兩句文藝點的話,拿著筆憋了半天也寫不出來,看來文學青年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是不成了。
又在吳哥通城內看了一遍,聽了下導游小潘對浮雕故事的解說,很詳細,長了見識。作為柬埔寨人,小潘的中文說得很好,聽他說是專門到金邊去學的中文,就是看中了這個越來越大的旅游市場。
剛到巴揚寺外,阿黛的相機電池就罷工了,當最後一天再次回到巴揚寺的時候,她的相機電池再次罷工。因此巴揚寺對她的相機而言,成為永遠的空白。真是慘啊。。。。。。
重溫了高棉的微笑,吃過經歷漫長等待和瘋狂搶食的午飯後,穿過吳哥通北門,來到聖劍寺。1191年,阇耶跋摩七世為自己的父親奉獻了這座寺廟。寺廟由長達3公裡的圍牆環繞,並圍以寬40米的護城河,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城堡。聖劍寺因保存了阇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和這位偉大的君主使用過的聖劍而著名。穿過長長的一道又一道石門,來到位於整個寺廟中央的石室,石室中間一座十三天瘦長的覆缽形石塔,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塔。石室周圍的牆壁上滿是小圓洞,據說,當年這些小洞裡都嵌滿了各種寶石,在燭光的照耀下,整座石室閃閃發光。。。。。。
由於是旱季,盤蛇水池的水已經全干了。塔遜寺很小,東門一顆大樹,將門塔整個包裹起來,形成“樹包塔“的奇觀。在塔門口,一位賣笛子的小姑娘,旁若無人,盡情的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那麼可愛,那麼專注。
接下來是東梅奔。東梅奔修建於952年,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主持修建並奉獻給他的父母,是一座供奉濕婆的寺山。944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登上王位。他一方面還都吳哥,穩定了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面,對外用兵,一度攻陷占婆首都,迫使占婆臣服。隨著國力的增強,進行了一些大的工程建設。東梅奔的神殿是由紅砂石建造的,西斜的太陽照在紅色的神殿上,仿佛給神殿塗上了一層金色。奇怪的是,盡管神殿本身風化嚴重,但是神殿的石門卻完好如新,就像昨天才做好安放上去的一樣。東梅奔以真實大小的石頭大像雕塑聞名,四角各有一只,代表著古印度的宇宙觀,當時人們認為,是四頭大像馱著我們的這個世界。建於961年的比粒寺,則有更實際的用途。在羅貞陀羅跋摩二世時代,它是皇家火葬場。一進門,就看到一個大石棺,當年國王去世後,遺體就放在石棺裡,舉行追悼儀式,然後放進旁邊的焚化爐火化。焚化爐也是由紅磚砌成,從外表看和神殿的磚塔差不多,但是靠近頂部的地方有通風孔,走到入口處,探頭進去一看,內壁完全熏黑了,天快黑了,裡面更是陰暗,《五月盛放》裡面提到的一雙斷掉的佛像的大腳還擺在裡面,確實有一種恐怖的感覺。不敢久看,匆匆退出來,爬上寺頂平台,太陽正在開始落山,漂亮極了,在比粒寺看日落比巴肯山好,因為路途較遠的關系,人少得多,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靜靜的坐下,看著太陽慢慢的消失在天際。
走下高高的台階,回城。在我的強烈建議下,大家去fb柬式火鍋。Old market街上Soup Dragon的柬式火鍋很有名氣,店就在Red Piano那條街的另一頭,一份只要$6.5,差不多夠3個人吃。鍋底是美味的牛肉丸子湯,有眾多的選擇,雞蛋、青菜、蘑菇、雞肉、牛肉、面條等等,放入鍋中熬到沸騰,配上店裡特制的醬料,味道鮮美極了!現在想起來都是口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