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小圈(1.26)
按照一般的三日旅行安排,第一天我們安排了小圈(small circle)。小圈全長17公裡,和大圈的起終點相同,都是從吳哥窟開始和結束。小圈路線安排是:從吳哥窟(AngkorWat)開始,往北到吳哥通城(Angkor Thom,城內包括南門South Gate、巴戎寺Bayon, 巴方寺Baphoun、空中宮殿Phimeanakas、癩王壇Terrace ofthe Leper King、大像壇Terrace of Elephants等),然後往東經勝利門(Victroy Gate)出吳哥城到周薩寺(Chau Say Tevoda)、托瑪龍寺(Thommanon)、茶膠寺(Ta Keo)、塔布籠寺(Ta Prohm)、班蒂克戴寺(BanteryKdei)、皇家浴池(SrasSran)、豆蔻寺(Prasat Kravan)最後從東邊回到吳哥窟(Angkor Wat)。
早上出來後,直接上車奔吳哥通。在梵語中,“吳哥”是城市的意思,“通”是大的意思,因此,吳哥通就是大城市。為區別於吳哥窟,當地人又稱之為大吳哥。
吳哥通城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都城,1177年,占婆(今越南南方的古國)攻陷並洗劫了吳哥王都。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光復,由於占婆人入侵時毀壞了首都,因此他修建了歷史上第四座吳哥城。阇耶跋摩七世時代是柬埔寨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他的帝國東部包括整個越南南方,北部到老撾的萬像,西部包括了今天泰國的大部與緬甸相接,南部包括馬來半島的北部,面積大約100萬平方公裡,包括20多個屬國,是當時中南半島最強大的國家。至今柬埔寨人仍然懷念這位君主,金邊王宮內還有他的塑像,他閉目微笑的臉龐更是在全國各地的賓館、飯店、學校、醫院都可以見到。
依然沿著昨晚去巴肯山的森林之路向北而行,一路上看到路邊有很多的學校和醫院,建築和環境都明顯好於城內的居民建築,不禁對這個國家心生好感。過了吳哥窟,巴肯山,繼續北行,很快就到達吳哥通的南門。吳哥通的護城河寬達100米,在河上架設石橋,橋的兩邊,是印度神話中“攪拌乳海”的故事的石雕,一邊是天神,一邊是阿修羅,他們分成兩隊,手裡握著作為攪拌器的七頭聖蛇——那伽(Naga),正在齊心合力攪拌乳海。就這樣,高棉統治者把國王居住的王都神話化了,走進王都,就如同走進印度神話裡的世界。
過了橋,就是城門,城門上方,聳立著四面佛的雕像,這是吳哥的特色,不知怎麼的,總讓我聯想起所羅門王的寶藏大門。城門開口很窄,只容一輛大客車通過,那是因為當年的高棉人只會用疊澀法起券。穿過高而窄的城門,剛進去,就看到一對年邁的西方老夫婦,很有氣派的坐著大像,慢慢的也從城門中出來了,那風度,那舉止,真像國王出巡歸來一樣,圍在門邊的游客不約而同的歡呼,鼓掌,氣氛非常熱烈。
進到城裡,一條筆直的林蔭大路通向城的中心巴揚寺(bayon)。和Sony,段導先在巴揚寺旁邊的餐館吃早飯喝椰子水,加足能量後,走進巴揚寺。巴揚寺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游覽價值上都是吳哥通城內的中心,也是吳哥地區的精華之一。它建於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呈四方形,由兩層帶回廊的方台及其上的圓塔組成。最高的中央寶塔高45米,在古時曾經全部塗飾黃金,稱為“金塔”,可以想見當年的豪華。兩層平台上的塔,有數十座之多,像石林一樣,最特別的,是每一座塔的四面,都雕刻著觀世音菩薩微笑的面容,這些面容,據說是根據阇耶跋摩七世的樣子雕刻的。他們看上去端莊、安詳,嘴角似笑非笑,低垂的眼睛似乎以慈悲的目光注視芸芸眾生,這就是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被認為與蒙娜麗莎的微笑齊名。
坐在高塔之下,不論你朝向何方,都一定能看到一尊或幾尊菩薩的微笑的面容,看著看著,仿佛自己都要進入那種平和而安詳的冥想狀態了。
巴揚寺另一個著名的特點,是回廊上的的浮雕。與吳哥地區的其它寺院不同,它的浮雕出了表現印度神話和佛的故事之外,還大量的表現了當時高棉的世俗生活,包括王室生活,戰爭,漁獵,市場等等,整整兩重回廊,從頂到底,全部刻滿,看的人眼花繚亂。正邊走邊看呢,迎面過來一個領著幾個西方人的導游,這兩天下來,已經習慣看到陌生人也微笑了,笑了一下,導游就問:“你們從哪裡來?”得知從中國來,他高興得什麼似的,拉著我們就走到一處浮雕前面連聲說:“這裡有中國人!”一看裝束、模樣果然和其它部分的高棉、占婆人不同,確實像古中國人,這段浮雕表現的是中國商人到高棉做生意的場景,第一部分是交易貨物,第二部分是交易完畢正在賭博,而第三部分,竟然是,中國商人在找小姐。。。。。。暈啊,看來我們國人的劣根性,早在7、800年以前,就被石化到了外國的寺廟牆壁上,真是源遠流長。後來我又看到了表現中國士兵在高棉軍隊裡殺敵的形像,那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走出巴揚寺,隔壁就是巴方寺(Baphuon),該寺建於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時期,大約1050-1066年間,是歷史上第三座吳哥城的中心,是奉獻給濕婆神的廟宇。阇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時,保留了此寺,但城中心由巴方寺轉移到巴揚寺了。巴方寺現在由法國人負責維修,不能進去參觀,遺憾。
從巴方寺向北,就到了大像台階,是當時高棉國王檢閱軍隊的地方,因為高台下布滿了戰像的雕刻,得名。大像台階頂部很寬,大概能容三、四輛車並行,用巨大的石塊砌成。站在大像台階上,可以看到整個王宮廣場和後面蒼翠的熱帶叢林。通過大像台階的導引,可以到達王宮的正門。按照高棉傳統,只有神才能居住用磚石蓋的房子,凡人,包括國王,都只能住木結構的房屋。因此,除了宮牆,石質的大門和宮內的一座寺院遺址以外,王宮的其它建築,經過戰火和歲月的摧殘,已經蕩然無存。宮內的寺院,俗稱“空中宮殿”的Phimeanakas寺,值得一提。Phimeanakas寺始建於蘇利耶跋摩一世時代,它的殿塔首次采用了表面塗金的裝飾方法。根據記載,該寺有一段頗具神秘色彩的傳說。據說,寺頂塔中,居住有蛇精化為的美女,國王每夜必先與之同寢,二更以後,才能與妻妾同睡。若一夜不去,則必然遭到災禍。如果一晚上見不到蛇精,則國王死期即至。這個傳說堂而皇之的載入元朝赴柬埔寨的使節周達觀撰寫的《真腊風土記》一書,可見流傳時間之早。通往寺頂的台階很陡,極不好攀爬。繞著寺閑逛,在東面看到一個游客,正想從台階上下來,但是有一級台階極高,想讓我給她拿一下手中的東西,她好爬下來,於是兩個人用英語說了半天話,最後赫然發現,我們都來自成都。。。。。。狂汗。繼續繞行,突然從腳邊竄出一條蛇,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很快的游走消失了。難道我真的碰上了傳說中的蛇精?
出了王宮繼續向北,就是癩王台階,高6米,據說是焚化高棉王室成員的露台。台階基座滿是精美的浮雕印度神祗造像,台階上鎮守一尊石像,據說是第一代吳哥城的創建者耶輸跋摩一世的肖像,傳說他晚年得了麻風病,因此別號“癩王”,該台階因此得名。城內還有不少寺廟和公共建築的遺跡,有的依舊隱藏在叢林之中,團隊游客不會光顧。走在鋪滿落葉的小徑上,看著叢林之中靜靜聳立的廢墟,毒辣的陽光被高高的樹冠隔絕在幾十米高的樹頂,一片清涼的世界。真想在這裡打個盹,體味一下時光流逝。
從東門,也就是勝利門出吳哥通,不遠就是相隔在路兩旁的周薩神廟和托瑪龍神廟。周薩神廟在中國游客中是必到之處,因為它由中國負責維修。維修工作尚未結束,可能由於春節放假的關系,工地上一個人也沒看到。翻看留言本,是一大樂趣。幾乎每個來這裡的中國人,都要在上面留言,或祝福,或建議。正翻著呢,突然看到一行繁體字: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哇啊,台獨分子太囂張了。提起筆來,用滿腔的民族義憤寫下幾個大字:堅決反對台獨!痛快,哈哈。
皇家道路引導著我們來到茶膠寺。茶膠寺是一座規模很大的壯麗的寺山,由於修建者蘇利耶跋摩一世駕崩停工而沒有什麼裝飾,完全是由粗大的石塊堆成的,通往20多米高處的五座梅花形排列的塔形神殿的台階,一級有半人多高,需要手腳並用的爬上去,非常辛苦。然而站在高處,吹著風,看著綠色的海洋伸向無邊無際的遠方,覺得什麼樣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從茶膠寺出來,下一步就是著名的塔布籠寺,之所以說它著名,是因為它就是電影《古墓麗影》的拍攝地。它是阇耶跋摩七世奉獻給自己母親的寺廟。當年,這裡是一座很大的寺院,有5000名僧人,裝飾寺院的黃金就有5噸之多。而如今,已經被熱帶叢林完全侵蝕了。這個寺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沒有修復,保留著發現時的原始模樣,在很多地方,巨大的熱帶樹木和建築物完全長到了一起,粗大的樹根,如同蟒蛇,深深的嵌入牆壁和建築中,延續著已經持續千年的人工與自然的搏鬥,而這場搏鬥的時間,是用世紀來計算的。遍地是散落的石塊和構件;精美的石雕柱頭,橫七豎八的倒在路邊;牆壁和雕像上,是墨綠色的斑駁的苔蘚印痕;陰暗的神殿大廳和回廊,幾乎沒有什麼光線,佛像和仙女的笑容,在黑暗中若隱若現。一瞬間,產生了錯覺,仿佛回到了發現吳哥的那個年代。
接著游覽了建於1181年的班蒂克戴寺、建於12世紀的皇家浴池、建於921年,獻給毗濕奴的豆蔻寺,因為時間有限,後面好些遺跡只能走馬觀花。還沒有回城,段導和我已經開始後悔,大家都覺得應該買1周的門票,慢慢游走,慢慢體會。
返回暹粒,天已經完全黑了。今天有一大幫朋友從泰國經陸路到達暹粒,晚上是我們碰頭的時間。剛在旅館的院子下車,就碰上了大隊人馬:阿黛,八朗學,老大,冬冬,小胖,小邱,曉曉,泡泡。在隔壁的中餐館坐定,中餐那個難吃啊,大家決定在柬埔寨的這幾天再也不吃了。只有冬冬還在嘟囔要吃麻婆豆腐,遭到大家堅決的鎮壓。
因為現在人數已經暴增至10人,必須改變交通工具。租了一輛面包車,談好三天$150,順便又請了一個中文導游小潘,$20/天。吃完飯,出門到一家訂票點,定了29日到金邊,31日回暹粒的Mekong Express大巴來回票,一共$16,早上公司會派車到旅館,接我去車站上車。一切辦妥,回房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