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石谷——天目石谷

作者: 21cnren

導讀在浙江臨安西天目山旅游區內,有一處沉睡了億萬年的巨大山谷——天目石谷。天目石谷長達12公裡,巨石崢嶸、千姿百態,為國內所罕見,可與名聞全球的澳大利亞石谷相媲美。石谷內的巨大卵石一塊連一塊,比比皆是,重量達百噸以上的有5000多塊,千噸以上的有100多塊,最大的一塊重達2000余噸。 天目石谷地貌奇特,野趣濃郁,以奇石、飛瀑、碧潭、幽 ...

在浙江臨安西天目山旅游區內,有一處沉睡了億萬年的巨大山谷——天目石谷。天目石谷長達12公裡,巨石崢嶸、千姿百態,為國內所罕見,可與名聞全球的澳大利亞石谷相媲美。石谷內的巨大卵石一塊連一塊,比比皆是,重量達百噸以上的有5000多塊,千噸以上的有100多塊,最大的一塊重達2000余噸。 天目石谷地貌奇特,野趣濃郁,以奇石、飛瀑、碧潭、幽谷構成了一條崎嶇的石谷長廊。千姿百態的卵石自天目頂峰“直瀉”而下,氣勢不可阻擋,有“石瀑”之稱。谷中溪瀑長年不涸,碧潭清澈透底,各類山花染綠坡,百鳥爭鳴,飛禽走獸出沒無常,一派原始景像。

目前石谷已經開發了十多個景點,如:迎客石、三叉石、九連瀑、水簾洞、嬉水池、龍潭、虎穴、八仙台、五瀑潭等。天目石谷以其神秘獨特的地貌,吸引專家學者和游人前來考察觀光。

歷史由來

據專家考察,天目石谷內的巨石形成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導致“滑坡”形成,是大自然的傑作。冰川運動一般包括冰川的內部流動和底部滑動,它是冰川進行侵蝕、搬運、堆積和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冰蓋表面的裸露山坡還受到冰緣寒凍風化、雪蝕和雪崩的作用,產生特殊的沉積地形。

天目石谷所在的天目山,地質古老,在距今3.5億年前還是汪洋一片。山主體成於距1.5億年前的燕山期,由東西兩山組成,兩峰對峙,相距10公裡,東天目高1478米,西天目高1506米。兩峰之頂,各天成一池如雙目仰望蒼穹,遠古取名“天眼”、“浮玉”,戰國始稱“天目”。漢代道教大宗張道陵修道於天目,唐朝代以後,名僧輩出,成為臨濟宗的中興之地。

民俗特產

天目特產

天目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滿目青翠,享有“綠寶地”、“萬寶山”的美稱。

天目三寶——筍干、茶葉、山核桃

天目筍干:以天目山特有的石竹筍為主烘制而成。明朝正德、嘉靖間,天目筍干已為江南士民所稱道,至今已逾四百余年,被譽為“清鮮蓋世”。天目筍干味鮮美,且有助食、開胃、防癌之功效,含有蛋白質、糖類及多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

茶葉

天目青頂,俗稱天目雲霧茶。其緊結成條,葉質肥厚,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醇爽,清香持久,頭酌味淡,二酌濃郁,三酌醇和。因高山茶出汁慢,多珍視二、三酌的風味。天目茶名聞遐爾,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

山核桃:多數生長在灰岩風化形成的中性至偏酸性土壤中的落葉喬木,其果仁香脆可口,營養豐富,為干果中的上品

山茱萸

俗稱“藥棗皮”,為傳統名貴中藥材。“秋分”至“寒露”時成熟,核果橢圓形,紅色。果經沸水浸煮,捏出果核,曬(烘)干而成。山茱萸性微溫,味酸澀,有溫補肝腎,固澀精氣之功,民間還用鮮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

獼猴桃

尚屬野生狀態水果,其維生素C含量甚高,被視為水果珍品。

羊羔補酒

采用肥嫩胎羊、精白糯米以及多種純正中藥材,用傳統方式釀制而成,自然營養豐富,不加添加 劑,經測試鑒定,含有10多種氨基酸以及銅、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溫胃益腎、補氣健脾的功能。

天目山蔬菜

天目山麓山青水秀,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生產高山優質“無公害”蔬菜得天獨厚的環境。天目山蔬菜被譽為“安全菜”、“放心菜”和“營養菜”,其主要品種有四季豆、番茄、包心菜、長瓜、西芹、胡蘿蔔、青花菜,以及天目竹筍系列加工產品。

雞血石

質地細膩微松,色月白如素玉,微凍,通體密布血斑點,白底紅心,十分鮮艷奪目。由於血斑綿密,僅微露白底,譽稱全紅雞血,通體血斑,對空而視可見反光閃閃,極為美麗。主要用來制作印章,是石藝家、收藏家的寵物。

銀杏

銀杏,為銀杏樹干果,亦名白果,又稱“公孫果”。白果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少量胡蘿蔔素和核黃素,營養豐富。與肉煮為“長生肉”,與棗燒稱“長生飯”。

於術

天目山一帶所產白術,因其品質佳而稱“於術”。於術性溫,味甘苦,有健脾補中,除濕利尿之功能。治濕困胃,手腳酸軟等疾。除中藥配方,亦有單味切片作泡飲健身。

旅行備忘

交通提示

天目石谷位於浙江西北邊鄰,距錦城鎮41公裡,東距杭州杭州94公裡,南距千島湖163公裡,西距黃山225公裡,北到南京305公裡,東北至上海258公裡,交通快速便捷。

上海、南京、杭州或浙江各大城市均有火車、班車直達臨安,再從臨安轉車至天目山風景區。

住宿指南

在天目山風景區,可住宿於:

天目山賓館,電話: 0571-3851309

龍源山莊,電話:0571-3851271

浮玉山莊,電話:0571-3851256

相關知識

臨安歷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時期,臨安為吳、越之境,後為楚地。臨安建縣於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經歷唐寧宋後,臨安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

臨安鐘靈毓秀,英才輩出。五代吳越國王錢戮,明嘉靖皇太後邵氏,風靡宋初詩壇的錢惟演,宋詞名家洪次夔,清末幾何大家方克猷等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土層。朱元璋、乾隆帝、徐霞客、李白、白居易、蘇軾、徐文長等為臨安留下了許多廳聞軼事,寫下了不少華章佳句,為臨安的古文化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錢武肅王簡介

臨安是錢武肅王故裡。錢武肅王(852-932)字具美,唐末臨安人,吳越國五代時吳越國的建立者。他原以販鹽為業,善射與槊,銷通圖緯諸書。唐末時,浙西裨將王郢作亂,石鏡鎮將董昌募鄉兵討伐,錢武肅王應征作偏將,打敗了王逞。後以破劉漢宏有功,升為杭州刺史,又因平息蘇、常、潤一帶藩鎮動亂,升為鎮海鎮軍節鎮使。乾寧三年(896年),又擊敗了董昌,拜鎮海東節度使,受轄兩浙之地。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他為吳越王。

錢武肅王出身微賤,戎馬起家,雖然參與過抵抗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但在唐末、五代混亂期間,平息藩鎮戰亂,維護兩浙安寧,有利於人民生活和經濟繁榮。在位期間擴建杭城,修築海塘,疏浚湖浦,灌溉農桑,開拓海運,發展貿易,促進經濟發展,使兩浙安定繁榮,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基礎,錢武肅王據兩浙30余年,是五代十國中享國最長的君主。長興三年(932年)卒,終年81歲, 謚武肅王,墓葬在臨安鎮太廟山南麓。

火山遺跡

在天目石谷上端還發現一億年前的火山口遺跡,面積有數百畝。火山口現已成為長滿厚厚青草的沼澤地。沼澤地附近有近千畝的野果林。火山口周圍的峭壁上還生長著大片黃山松。這是東南沿海發現的僅有的火山勝跡。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