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鄉丹巴行之游住甲居藏寨

作者: wengjia

導讀從美人谷回來時直接去了甲居藏寨,說是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藏寨入口處掛著的廣告牌是巨大的美女像,鵝蛋臉,一雙明眸善睞的眼睛,看得人想入非非,接著就有人說那都是巴底幾個孩子的媽了。 想住老鄉家,說是體會當地人民的生活,就沒跟老鄉講什麼價,四十元一個人,含兩頓八菜一湯的餐飯,跟成都人民的吃法沒什麼區別。後來才知道杭州小美女同樣的待遇只花了二 ...

從美人谷回來時直接去了甲居藏寨,說是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藏寨入口處掛著的廣告牌是巨大的美女像,鵝蛋臉,一雙明眸善睞的眼睛,看得人想入非非,接著就有人說那都是巴底幾個孩子的媽了。

想住老鄉家,說是體會當地人民的生活,就沒跟老鄉講什麼價,四十元一個人,含兩頓八菜一湯的餐飯,跟成都人民的吃法沒什麼區別。後來才知道杭州小美女同樣的待遇只花了二十元,連門票也因跟著甲居的小巴而省了大半。

住進石頭房子裡卻熱得只睡了兩三個小時,不敢大開房門。陽台上幾個藏家老鄉熱得正在露天打地鋪。

天亮得比較晚,起床時看見藏家爺爺都在屋頂上做祈禱儀式了,又是念經又是燃煙。據說爺爺是解放前的喇嘛,解放時被迫還俗,文革後卻堅持天天祈禱。有些信仰長久不衰,有很多卻在歷史長河中淹沒了!房梁上掛著的玉米被煙霧繚繞著,猶如仙境中的五谷豐登,四角向天的甲子樓很有特色,紅白相間透著的是遠古的傳說。再望望遠處沿山勢修成的眾多甲子樓,像艷麗的花朵鑲在綠樹叢中。

從兜裡拿出門票,背後地圖上有藏師師令部,後面就是亞肖神山,我們照著地圖望望藏寨後面的神山,不免有點兒虔誠起來。再一路沿著大道而行,路邊有幅大型廣告說是《格達活佛》拍攝地阿瓦措民居接待中心,我們剛走到門口就碰到南方電視台正在采訪民居女主人,她說她入黨了,生意就做得更紅火。接著幾個台灣普通話的工作人員就將我們趕出,說是聲音太大會對節目錄音效果有所干擾。門口坐著三個穿上藏族服的姑娘,模樣一般,倒是坐在一邊的康巴漢子,穿著彩色的藏族服,露出半個手臂,真真是颯爽英姿,見著我們時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接著我們便看見更多的民居接待中心,隨便挑了一家進去買水,站在他家陽台上可以眺望到傳說中的墨爾多山,海拔4800米以上,據說老人們在文革前都會每年去朝拜一次,現在除了半山腰有間喇嘛廟外,就只有野驢們光顧了。主人家還說可以提供當地向導,她孫兒擁忠就是這裡的一把好手。我們不免憧憬起來,那若隱若現的山尖裡有過怎樣的故事呢?是不是也如香格裡拉一樣居住著活了幾百歲的人們而容顏依舊呢?那樣恬靜而執著地專注於某一件事也許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吧,柏拉圖的亞特蘭底斯就是人們歷來向往的精神家園,可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達到過這樣的境界,否則無意進入桃花源的武陵人最後是不會出來的。於是我們決定下次再來時一定要翻越墨爾多山!

走出眾多的民居接待中心,我們向藏師師部走去,圖上畫著路,但實際上山間根本找不到,只好沿著牛和羊們的山間小路轉上去,半山腰上種著很多的蘋果樹和梨子樹,乘著沒人出沒,我們小心翼翼地摘下幾個,衣服上擦擦,一口咬下,沒汁!也不甜!後來才知道這裡的蘋果與梨子早就沒人管了,荒廢著連放養的豬都不吃!偶爾樹叢裡還躺著一頭牛,睜大眼睛看我們兩眼又昏昏欲睡,羊兒在前面咩咩地指路,可等我們頂著烈日爬上山頂時卻不知道藏師師部在哪兒?遇到藏家老媽媽,問了半天,她聽不懂我們說的,我們也不知她想說什麼。只好圍著山頂藏廟轉了好幾圈,幾座塔林還穿著白色的外衣,掛著的五顏六色的彩帶,是鄉人們的祈福嗎?

好容易找到個藏鄉小孩更登羅布,我卻始終不能正確念出他的名字,老認為他家是因為摔了一個跟鬥撿了一個蘿蔔才取了跟鬥蘿蔔。更登羅布帶著我們繞了幾戶人家,走了兩條狹窄的小路,再被兩條大狗狂吠好多聲,還翻過懸崖邊上石牆,踩了一腳的糍粑,終於看到了八角樓,說是解放前土司修的,因前幾年砸死過一個人,鄉裡才修了圍牆,放著些糍粑,扎腳就沒人會進來了,看著腳下青一塊紅一塊的,才覺得紅軍不怕遠征難呀!更登羅布又帶著我們去藏師師部,說是馬師長的官邸,離八角樓只有二十米遠,卻繞了好大一圈,官邸已經只剩下一半了,修在懸崖上,有點兒斜,卻煞勢好看。兩間破損的房間裡躲著兩頭牛,兩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正在聊天,愣愣地跟牛兒們一起看著我們。有點兒害怕,繞了兩圈便匆匆走了出來,心裡還是惦記著馬師長的土匪生涯,為什麼沒能生活在那個年代呢,要不早就可以不用上班不用掙錢,當然也沒有SPA可洗了。

站在山頭上,背後是亞肖神山,前面是墨爾多神山,神山之間是矮一些的山,卻可以看見山頭上住著幾戶人家,這頓時讓我們好奇了起來,難道是馬師長的壓寨嗎?他們為什麼不搬到人煙聚集的地方,像甲居的人民一樣,修著特色的甲子樓,豪華又氣派,或是憑著漂亮的女兒招來世界各地的女婿,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們。近處一家正在修建的甲子樓就是加拿大的女婿出錢,旁邊那家的女婿是當地工作的日本人,還有一家美國華僑的宅子,層層疊起的甲子樓非常漂亮,門口還修著羊頭裝飾更有些美國印第安人的風格,為什麼這幾戶人家卻偏偏要住在那樣交通不便的地方呢?一天上山下山估計也要兩三個小時,如此不便他們就沒想過嗎?艾達說咱們今天有時間就上去看看,再做幾次深入點兒的了解,寫本《我為什麼不下山》,一定暢銷呢!跟在後面的甲春卻說,他同學就住在那山上,又叫日坡寨,只有七戶人家,寨子後面是個大洞,早些年產很多的雲母礦,如今沒人采礦了,七戶人家天天守在那裡,缺錢時就撈出一些,背下山來賣給收礦的。那幾戶人家可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富戶,誰稀罕氣派的甲子樓和外國女婿呢!“終於知道為什麼不下山了?”我轉過頭看著艾達。暢銷書也就此扼殺在了搖籃裡。

下到半山腳下想去方便,借一戶人家,修在甲子樓邊上漂亮的小陽台原來是廁所,昨夜借住的老鄉家竟然沒發現,難怪一直覺得整間房子都是臭味盈繞。坐到門口與男主人聊天,解放前就流落到此處的漢人,落戶藏鄉家卻始終不肯說自己是入贅,說是二十歲就離鄉背景,走過了大半個四川,才決定留在這個地方,娶了藏家老媽媽,自己白手起家修的這座甲子樓,女兒們都哺養成人,現在都是鄉裡的干部呢!艾達問老爺爺是跟著馬師長來這裡的嗎?老爺爺搖搖頭說:“窮人嘛,到處走。”我們立即笑得喘不過氣來,這不就是我們真實的寫照嗎!


精選遊記: 丹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