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旅(四)上

作者: 1377797****

導讀2006-5-3 微風、晴 16ºC-36ºC 6:30被手機的鬧鐘叫醒, 因為昨天下車的時候已經在車站打聽好每天早上7:40有一班車自從江發車路過小黃(下午1:00左右還有一班),如趕不上班車也可叫摩托車或的士前往,因全部是山路,多有不平,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因為省錢坐三輪摩托車,還是那句話:出門在外,安全第一。車站對面有不錯的早餐店,我們倆各要了一份蒸餃和小籠,飽飽的 ...

2006-5-3 微風、晴 16ºC-36ºC

6:30被手機的鬧鐘叫醒, 因為昨天下車的時候已經在車站打聽好每天早上7:40有一班車自從江發車路過小黃(下午1:00左右還有一班),如趕不上班車也可叫摩托車或的士前往,因全部是山路,多有不平,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因為省錢坐三輪摩托車,還是那句話:出門在外,安全第一。車站對面有不錯的早餐店,我們倆各要了一份蒸餃和小籠,飽飽的開始了一天的行程。

小黃距從江縣城22公裡,在那裡從三四歲的小孩到八十多歲的老人都會唱歌,所以被譽為侗歌之鄉。車行約20分鐘後到高增侗寨,再前行約40分鐘即到小黃,全程一個小時左右。因為時間比較早,且車上除了我們之外都是當地的住戶,在好心的司機和全車人的幫助下我們成功逃票,車子開過檢票口後,全車人都發出了開心的笑聲。據說門票也已經漲到了RMB30/人。除了前面提到的晚上那場表演,小黃在上午的9:30到11:00和下午的14:30到16:00各有一場表演,我們到時才9:00,表演的人群正慢慢地向中央的表演場地集中,姑娘身上的銀飾發出叮叮鐺鐺的脆響,煞是好聽。趁著這個間歇,我們到寨子裡逛了逛,寨中最豪華的要數學校了,由香港佛教協會捐助,命名為智慧小學,三層高的校舍,水泥的操場,這與我們當地的鄉村學校都不相上下,正縫長假,學校裡顯得格外的安靜。除了學校之外,寨中最惹眼的建築要數鼓樓了,鼓樓是侗族的像征,每個家族都要修建一個鼓樓,由全家的所有兄弟一起捐造,哪個家族的鼓樓高,就意味著這個家族的人丁興旺,家族富裕。走到村中古老的風雨橋上,看到沿著小河兩邊都是那吊腳樓,有姑娘正席窗梳洗,有老婦正蹲河岸上洗衣,有老翁正在河裡放著鴨子,上午的陽光灑了半個河面。我們發現在小河上建有不少簡易的小屋子,沒有頂棚,恰好有一老漢在裡面,漏出大半個腦袋,研究了半天,才發現這原來是個茅廁,哈,真可謂是全世界最環保的廁所了。

瞅著表演開始的時間差不多,我們趕緊回到寨子中央,找個板凳坐下,隨著一個盛裝姑娘的報幕,表演就開始了,有侗族大歌演唱、童聲兒歌對唱、“腊面”浣沙“腊漢”逗樂(情哥對唱)、四季勞動歌舞表演等等。清脆的歌聲響徹大寨,雖然大伙都聽不懂歌詞,但通過表演的形式,大家還是能了解歌詞的大意,尤其是侗妹侗漢的情歌對唱,那帶有喜劇色彩的表演引來大家不時的哄堂大笑。參加表演的包括曾在中央電視台表演的貴州歌唱大賽“金黔獎” 的小黃十姐妹,領唱那姑娘的聲音真的尤如那婉轉的夜鶯,沒有矯揉,沒有造作,伴著臉上還略有羞澀的笑容,讓你領略什麼是真正的原生態。由侗漢表演的勞動歌,舞蹈動作來自於生活,播種、灑水、收割的動作一目了然,加以有節律歌聲把表演推向又一個高潮。表演的最後是“哆耶”踩歌堂,也就是踩著蘆笙的節律跳舞,表演的姑娘小伙到游客中邀請大家一起參加,邀請我的是一個大概才十二、三歲的小姑娘,牽上她的小手卻驚訝的發現有點糙,看來這裡的孩子除了同城裡的孩子一樣念書外,下課後還要幫助父母干活,稚嫩的小手過早地分擔起家裡的負擔,我的心裡有點澀澀的。我們手拉手連著跳了好幾個舞,歌聲回響在整個村寨,那歡樂藏都藏不住,溢在整個臉上,包裹你的全身。表演結束後,我把帶來的其中一包糖整包送給了和我一起跳舞的小姑娘

,她懷揣著糖,臉上的表情有點驚異地不敢相信,當我確定地告訴她這是送給她的時,那燦爛的笑容永遠地印在了我的心裡。我們又把帶來的另幾包糖拆開來分給了寨子裡的孩子,那一雙雙黑乎乎的小手伸地筆直筆直的,又一個個拿著糖滿意地蹦著離開,一時間孩子們的喜悅感染了我們,整個場地裡都彌漫著甜甜的味道。

在路邊等候回程車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幾個和我們年齡相仿的游客也帶了鉛筆之類的文具,可要求當地的孩子必須唱一個歌才能拿到一支鉛筆,那趾高氣揚的神情仿佛是一種施舍,相比孩子們還顯青澀的歌聲是如此的自然,在我眼理經濟上富裕的游客遠不及精神上純潔的孩子,富裕的同時我們迷失了太多!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