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大崎山

作者: ll0225

導讀烈日炎炎 兵分兩路奔大崎 7月,正是武漢市內最熱的日子,早有出門避避暑的打算,婆婆聽人推薦一個新景點——團風縣大崎山,一家人便決定周末去那裡,沒想到正是避暑旺季,必須提前一個禮拜定房, 29日,月底的最後一天才成行。是日一早,我們一家,我、老公、小寶和公公婆婆一輛車,小叔一家,小叔、小侄、弟媳和弟媳的媽媽一輛車,兵分兩路,直奔大崎山而去。 ...

烈日炎炎 兵分兩路奔大崎

7月,正是武漢市內最熱的日子,早有出門避避暑的打算,婆婆聽人推薦一個新景點——團風縣大崎山,一家人便決定周末去那裡,沒想到正是避暑旺季,必須提前一個禮拜定房, 29日,月底的最後一天才成行。是日一早,我們一家,我、老公、小寶和公公婆婆一輛車,小叔一家,小叔、小侄、弟媳和弟媳的媽媽一輛車,兵分兩路,直奔大崎山而去。一路很順,說說談談,11時多便已到達鄂州總路角,按計劃再過賈廟就可以直接上山了。誰知在總路角的集鎮上問了半天也沒找到去賈廟的路。此時窗外正是烈日炎炎,金光大道灰塵漫天,整車人心浮氣燥。小叔新買的GPS導航此時一點派不上用場,被我們譏笑半天。經過多方打探,好容易找到正確的岔路,原來這條路我們已經往返經過多次,實在是看上去不像公路的樣子,黃土坑坑窪窪,所以幾次三番視而不見,擦身而過。開了一段路才發現,原來這裡全線都在鋪設路基,路況十分的糟糕,而且路也開始駛進了大山,成了蜿蜒的盤山砂石公路,幾次車底盤擱上路基發出滋滋的聲音,心痛啊。一路在飛揚的砂石的護送下,經過大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賈廟。感覺上是一個比較普通的小鎮,根本就沒有進入了什麼山區的感覺,窄亂的街道,低矮的房子,灰灰的路面,一切都是那樣的平凡,那樣的普通,使我覺得有些失望,沒有看到藍藍的天空,青青的高山。過賈廟以後,上大崎山的公路逐漸好起來,山路也逐漸青翠秀麗,黑黑的柏油路在林間蜿蜒,時而盤旋上山,時而下坡過谷,老公來了精神,說是找到極品飛車(游戲)的感覺,我搖下車窗,感覺有風,微涼,到底進山了,索性把關上空調,盡情享受山風。進了山,就能感受到山村裡寧靜的田園生活,大片莊稼地周圍,幾座鄂東民居安靜地蹲在那裡,兩三頭水牛甩著尾巴在田間休息,不遠處一位老人還在干著農活,幾個山裡的孩子背著籮筐在山路邊走著,紅紅的臉蛋,穿的衣服已看不清顏色,村裡的年輕人不多見,可能都外出打工去了。大崎山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張體學、方毅、陳再道、高敬亭、劉西堯、郭述申、石川、文祥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輾轉戰鬥過。這山裡的房子雖然老舊,但隨便一間可能就是革命文物保護舊址。路過一片房子,下車伸伸腿,順便看了看,竟然就是當年紅軍的一個辦事處。走進老屋,天井底下正對著一個接雨水的池子,池子裡幾只烏龜正在悠閑地爬著,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老龜都不知道有多大歲數了。戰爭的年代已經過去,今天的這裡,沒有一絲硝煙彌漫的氣息,只讓人感到一種遠離城市的悠閑和安然。小寶早已下車,和她的小堂哥一起去采摘路邊的野花,我忍不住對老公說,其實一輩子住在這裡,砍柴種田,過一種悠閑緩慢的生活也不錯,想到開學後的工作頭都大了。老公嗤笑我,山裡的寂寞和清苦不是誰都挨得,要不怎麼山裡人都進城了呢?哎,像陶公那樣“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達到!

雲氣藹藹上大崎山觀落日

進山後,山路逐漸盤旋上升,多個之字行轉彎使人心驚肉跳。每上一層,耳鼓的壓力也就重一些,重重吞一口氣,耳內的壓力才松一下,與乘飛機不同,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趣味的風景,樂在其中。一陣緊急避彎,老公看到了兩條蛇,指給我看。我猛得想起自己和小寶穿的涼鞋,沒帶球鞋,汗!山勢愈高,山林愈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窗外的山風變得寒冷起來,我趕緊給自己和小寶加件外套。山上以松柏為主,年深日久,此地的松柏格外高大,枝葉層疊,粗壯的根莖裸露於土外,筋絡分明。遠處山巒起伏,山下的田舍三三兩兩點綴在峽谷的溪流邊,一覽無余。明代詩人茅瑞徽有詩“崎山高不極,半嶺看雲低。亂石分排戟,飛梁回作梯。天風傳遠梵,人籟出煙溪。直擬捫籮上,躋攀境屢迷。”據《黃州府志》記載:大崎山“遠自麻城龜峰,蜿蜒盤狀,至此突然高舉,山勢絕崖,甲於一郡”。素有鄂東“泰山”之稱。大崎山山高林密,蒼翠欲滴。崎山疊翠在明代弘治年間就被譽為八景之一,親身觀來,所言非虛。在山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了山上預定的招待所,兩排灰色的小平房,靜靜地立在山間。涼台的欄杆上,觀景台邊,花花綠綠地曬滿了床單,與這山高林密的景致顯得很不協調,再看到破舊的廚房門窗,紛飛的蒼蠅團隊,心一下涼了半截。老公說當年徐霞客游歷大山還沒這個條件呢,既來之則安之。受教了。肚子早已餓壞,趕緊到食堂吃飯。班駁的桌凳,穿來穿去的小狗,落滿蒼蠅的粘蠅紙,濕淋淋的杯碗,鄰桌上未收的殘羹剩飯,眼一閉,吃。飯飽,在房間裡休整好後,本來准備明早登山看日出,有自知之明怕起不來,臨時改變計劃登山看日落。沒有人工的痕跡,純粹是一條游人踩出的山路,攀著樹藤,踏著山石,別有一番滋味。路寬寬窄窄,人常走的一段草已經踩光了,露出的土質潮濕而有彈性,看得出來,到底是深山老林,水土保持良好,土質上佳。穿過雜草,避過藤條,沿路野花星星點點,兩邊的樹粗大,不少根系露出地面,厚厚的青苔附著其上,粗粗的古藤繞著參天的大樹, 致身其中,神清氣爽,腳步輕快,三歲半的小寶撿著一根長棍,也一路由她爸爸牽著,興高采烈地自己爬了上去,我竊喜。耳邊聽得“嘩-嘩”的聲音,一陣一陣,富有節奏,難道有瀑布,怎麼沒聽人介紹呢?我趕緊四處查看,卻什麼也沒看見,眼見前面人已走遠,追。登上山頂,眼前一下開闊,景致一攬無余。遠處崇山俊秀,連綿起伏,卻都比我們這個山頭底,“一攬眾山小”的感覺真好。抬頭,太陽已偏西了,雲氣如海湧,在群山的映襯下,天空特別廣闊,遙望悠悠天際,想像神人蛾冠廣袖、拂塵輕揮、衣袂飄飄,暢游天際的瀟灑與神通,不由人慨嘆凡人拘禮於塵世的渺小與無奈。站在已風化的山石上,感受迎面的山風,只覺耳清目明,似乎也有了一絲仙人的愜意。小叔拿出長炮照相機,已擺開架勢照了幾張。我旅游最不愛照相,感覺很受打擾,不能與自然做真正接觸,此時也不能不和大家,更多的是和小寶狂照了幾張。黃昏時分了,大家都不忍下山,游客三三兩兩,目視西方,不少人抓緊時間搶拍。遠遠望去,太陽已近山頭,火一樣的熱情把天空的雲朵烤得五彩斑斕,赤紅、橙黃、深紅,被風拉扯著向天邊彌散去,似一幅巨大的暖色絲緞,濃烈、絢麗。中心的太陽已收斂起刺眼的光芒,正圓,正紅,像新蒸好的土雞蛋黃,一點一點地隱入簾幕後。當最後一點蛋黃隱入幕後,天瞬時暗了下來。

夜幕很快吞滅了天邊最後一絲光亮,“不覺碧山幕,秋雲暗幾重”。我們匆匆下山,又聽到有節奏的“嘩嘩”聲,看著滿林的松柏,我猛然想到,原來這是風吹過松林的聲音,平日只在書中看到,沒想到親耳聽到的感覺如此震撼人心。

終於趕在徹底天黑前回到招待所。是夜,仰望星空,“晚雲收,淡天一片琉璃”,先前的不快早已一掃而空,只有那份大自然帶給人的震撼在心底久久回蕩,那份自然的妙不可言,只有親身經歷、親臨其中、親自體會才知其中味。


精選遊記: 鄂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