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眾人說起要到河南旅游,心中甚喜。本來,談起旅游,作為外省人,是很難把河南和旅游目的地聯系在一起的。可是講到殷商、戰國、三國、唐宋等歷史時期,說起群雄並起,解釋逐鹿、問鼎的典故,始終無法饒開中原大地、饒開河南。如果不去到那個地方,不親自用腳踩一下那片土地,談論起中國的歷史來總感覺不夠真實。因此這次到河南的旅行,多少有點探尋先輩活動印跡的意思。回來後輯成旅游見聞系列,起個名字叫“數典莫忘老祖宗”——稍嫌大了點,姑且用之。時在2006年8月。
關於國內的名勝古跡專線游覽,據傳有這麼一句話: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河南和陝西。不去河南,確實無法體會當地導游掛在嘴邊的那句通用的開場白和結束語——無論男女,都是用一種老氣橫秋、語重心長的語氣道出: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去後,信然。
我們的行程比較緊湊,是這樣的:
D1. 下午到達鄭州新鄭機場,直赴登封,參觀少林寺,晚上趕到洛陽住下。少林寺門票100元,含武校學生表演及參觀少林寺塔林。
不管門票如何漲,少林寺是河南的一張對外名片,無論如何是要去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少林寺》,是如何的使人熱血沸騰;而李連傑的橫空出世,確實造就了如我等這般狂熱追隨者,如同現在的各類娛樂節目或電影電視的超級粉絲們,一樣率性揮灑著屬於自己的青春熱情。後來又有了金庸小說在大陸的盛行,先生用他的文字,他的多部武俠小說,把一大批青少年的目光再次拉向少林寺。回想自己也曾在高三衝刺階段躲在學生寢室裡一邊看書一邊想像少林寺藏經閣掃地的老和尚武功高強的模樣;至於目前的少林寺,成立專職的武僧團在國外巡回表演來推動國際上對中國功夫的認識和了解,牆內種樹牆外開花,對提高少林寺的國際知名度起到不小作用,也算是佛門在現實的人世間廣為弘法的一種方式吧。至於立雪亭、藏經閣、達摩碑、世代僧人練功形成的腳窩,需要自己去現場看,然後暗嘆:喔,原來是這樣的。
D2. 參觀為三國關羽興建的關林、龍門石窟、白居易的白園、白馬寺,住洛陽。
據說只有聖人才有死後建“林”的資格,除了孔林、關林,一時還真想不出還有什麼別的“林”來,只專為後世祭奠用的。關林在市區,去時不到九點,許多老人在關林門前廣場上揮舞著粗大的皮鞭抽打小西瓜大小的陀螺,汗珠在陽光下閃爍著歡悅的色彩,其樂融融。另有一些長者和少年,手裡都提了一只小水桶,拿著大大的毛筆蘸水為墨在廣場的地磚上習字。個中高手,字寫得漂亮極了,美感盡現。心中極羨慕:趕明兒我也弄塊地磚回去,天天在地上練習毛筆字。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主窟造像雄壯偉岸,在河對岸隔河相望,由於視野開闊,遠觀效果極佳。發現一個現像:現在還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大都是在地形奇崛的峭壁上,若無棧道,游人恐怕很難上去近距離觀賞;而那些刻得淺的、地勢較低的、形體較小的,往往已經無法找到造像的蹤跡。這些石窟,以著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昭示著不變的真理:人生的付出與取得的成就,最終是成正比的。
如果有人喜歡石窟造像藝術,我再強烈推薦兩個地方:重慶大足和甘肅敦煌。前者同龍門石窟,是用刀在石頭山上一點一點地刻削出來的,但數量更多,個體神態表情及表現內容更為豐富;後者以壁畫和泥塑造像為主,孤寂地守在大漠中的一角,倔強地保持著她的驚人的柔媚和莊嚴。
白園,有白居易衣冠塚、碑、坊。墓道兩旁排列著許多白氏後人的立碑,日本人不少。白園建在龍門石窟主窟的對岸坡頂,途中流水潺潺,苔蘚斑駁,間以似有似無的古琴曲聲,確是個清幽的所在。若有往來人士,身著唐裝穿梭其間,實在會讓人忘了今夕何夕。
白馬寺名頭響亮,是佛教傳入中土後全國第一家由官方興建的寺廟。總該親身去走一走,找找屬於自己的感覺。
D3. 早餐後去焦作,游覽號稱世界地質博物館、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雲台山。晚上住焦作郊外的星鵬度假村,條件不錯。
雲台山是我們這次河南之行刻意加進去的景點,河南省外知道的人並不多。若非“國家地質公園”的金字招牌,我們也不見得會去。去了暗自慶幸:真是不虛此行呀,河南居然也有如此秀麗奇美風光!自小在巴山蜀水間長大,以後游歷多處山川,但對雲台山還是不得不贊一個:中原地理,令人稱奇。聯想起另一個國家地質公園,敦煌旁邊的雅丹地貌魔鬼城。風物迥異,與雲台山同等強烈推薦。魔鬼城知道吧,就是電影《英雄》中地形地貌最為奇絕的外景地,梁朝偉與張曼玉生死纏綿的地方。雅丹地貌不同於西北地區普遍存在的丹霞地貌,也是大有可觀,呵呵,扯遠了。
D4. 早餐後赴安陽,參觀殷墟。晚上到鄭州。
殷墟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太有名了,三大名頭令人遐想:中國最早的都城,甲骨文的故鄉,商朝大司母戊鼎的出土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個稱號的背後都值得有人窮其一生去研究。商朝武丁的夫人婦好的墓經實地發掘後,在此墓地上面建成商朝貴族墓葬研究室,尤其可觀。
D5. 早餐後赴開封,參觀開封府、鐵塔、大相國寺、黃河游覽區,晚上仍住鄭州。
這一天感慨最多,有好幾件事值得一提。
北宋年間包拯坐鎮開封府,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一職,他的清官形像以及大量的傳說、掌故持續流傳幾近千年。事實上,他在此處的任期總共只有短暫得令人驚異的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在法制社會的今天民間仍在呼喚包公,其現像值得深思;
媲美意大利比薩斜塔的中國最早的琉璃磚塔——開封鐵塔,從園內的標准觀測線上看去,稍向右傾斜。導游介紹說,建塔之初,本是設計師要求人為向左傾斜建造的。對於當時人們的疑惑,設計師的回答是:五百年後,此塔自正。設計師的目光越過層層刀光劍影,看到的是五百年後,可惜當時的我不知身在何處,無法驗證他的預言;時間過到957年後的今天,塔身向右傾斜八度,我可見證。回望將近一千年前的那個身影,身影模糊;然而話語清晰,擲地有聲。令人感到冷汗直冒的是先人的膽識:現在的建築設計師,會有幾個敢把目光放長到百年以後?
大相國寺,據說最早是戰國群雄爭霸時平原四公子中信陵君的故宅,只這說法就令人心旌動搖,但現在蹤跡全無;北宋時期是皇家寺院,到底有沒有魯智深在此倒拔垂楊柳這回事,難說。但建築風格很令我喜歡,在裡面呆上一天也不會覺得悶。寺內最深處圍繞千手觀音閣修建的環行圍廊中塑有環成一圈的佛教故事造像,形像生動,頗為可觀。
鄭州附近的黃河游覽區據說有兩處,我們去的是1938年為攔截日本人進攻而人為炸開的黃河扒河口。有紀念碑文,對那段往事介紹得很詳細。河面寬8000米 ,看來已夠寬廣;據說最寬時能達到十六公裡,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幅景像。這裡的水已經泛黃,靜靜流著,因河面寬闊而顯得平緩。突然想起要是能把這滔滔黃河水引入重慶,解救山城目前的三千萬伏旱旱民,那該有多好!
D6. 清早起來逛逛鄭州市區最著名的“二七塔”周圍的熱鬧的小商品市場,乘飛機返家。回程時多了幾樣東西,包括大蔥(下文再表)、大棗,以及意猶未盡的思緒,不吐不快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