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塔到琶洲塔,由琶洲塔連線到黃埔古港,讓我迫不及待地往東,試圖去拼湊昔日給廣州經濟帶來繁榮的航海地圖。
黃埔古村原名“鳳浦”,知道鳳浦的人不多,新“哥德堡”的到來,讓大家重新認識了黃埔古港,繼而重新認識了古港邊上的這條古村。
由於清政府只開放廣州港,外國貿易商船幾乎都從黃埔古港登陸中國,可以想像當時鳳浦是多麼的繁榮,後來因為外國人的發音問題,經常把“鳳浦”說成“黃埔”,才有了今天的黃埔。
黃埔古港位於黃埔石基村,市內只有229路公交車直達,很幸運,它就在我門前經過。
從客村到目的地只要30分鐘車程,路上可以再次領略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和琶洲塔的風姿。到總站下車,往村子裡走,見一個十字路口轉右,再走100米就可以看到一個公園。公園放置一座“哥德堡重返廣州紀念雕塑”,走到江邊遠眺,延伸的古港,猶如一絲微風掠過靜靜的港灣。
順著江邊新路朝古港方向走,左邊有排新居,是個博物館,可以回頭再來參觀。踏上新修棧道靠左走,一路欣賞對岸漁家風采,前面就是古港。
古港青石依舊,小船停泊,岸上有株粗壯古榕,幾個光膀子的老人懶散閑聊,有人說著就跳到水裡泡起澡來,當真隨意;樹旁立有古港新碑,找個位子坐下和村民聊聊青菜瓜果;一渡船從對岸果園擺渡而來,幾個村姑上岸,在樹下擺賣新摘瓜果,挑個番石榴,清甜爽脆,滿口流汁,大樹底下涼風陣陣,好不舒暢。
時間不覺近午,尾隨村民上了棧道邊上的船吃本地美食——艇仔粥。餐廳由兩船相連而成,船內人來人往,找了個清靜的角落,腦子裡開始搜索市內是否還有這種吃粥的地方,結論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一直認為廣州最特色小吃有三:艇仔粥、布拉腸和竹升面,後面兩樣在市內容易找到,艇仔粥卻很難做到正宗的吃法,聽名字就知道,艇仔粥嘛那是一定要在艇仔上吃才有味道的,以前老廣在珠江或者荔灣湖上才吃的到的東西。混合了花生、浮皮、油條絲、魚肉、魚絲和蛋皮絲的艇仔粥非常正宗、美味,配上油炸到半透明的雲吞和用料十足的蘿蔔絲煎餅簡直是鄉村一絕。本來很想吃吃本地新鮮的自種瓜菜,可惜看見旁邊一桌要的炒菜份量太大,估計一個人吃不完,只好留下次再來品嘗了。午飯一共六塊五,田園生活從艇仔粥開始。
結帳後上岸,到博物館走走。名為“黃埔古港風景”的博物館新建不久,裡面設計獨特,陳列時尚,內容精彩,不僅可以看到哥德堡的詳細介紹和黃埔古港的舊日風情,還能看到十三行時期中外貿易的珍貴歷史資料。門票10元,值得一看,尤其是炎炎夏日,到裡面空調房間清涼一下,好接著往下走。
離吃艇仔粥的船不遠有個廣場,平時村民多在附近休息順便賣點自種的瓜菜水果,大楊桃和青皮香蕉是當地特產,便宜又好吃。
廣場旁邊有條小路可以進入黃埔古村,一路漫步,悠哉游哉。過“鳳浦”牌坊,見村頭樹下,石條石墩,幾個村民歇腳,有犬午覺。經蓮塘,進黃埔公園,發現此地不過一大歇腳處,只見三五石椅,老藤繞柱,枯枝投湖,倒也有趣。水邊有一大宅,匾書“梁氏宗祠”,是前黃埔紀念館之所在,梁氏為古村四大姓氏之一,名人輩出,如今破落閉戶,慨嘆人生不過如斯,朝不知晚事,唯有開心就好。
更多圖片請移步http://gzgangang.blogcn.com

(黃埔古港)

(艇仔粥雙船)

(艇仔粥)

(油炸雲吞)

(博物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