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蘇州小記(包括自駕車路線)

作者: freeann

導讀秋游蘇州小記 06年初秋周末,秋老虎盤踞,炎熱依舊。我和凱攜行,駕車前往蘇州西山避暑。從浦東出發,經延安路高架,至滬青平公路;繼而輾轉上了蘇滬高速;此段路是新修的,道路寬闊,車流稀疏;只行了約20分鐘,即達目的地西山。 西山實為太湖上最大的島嶼,面積80多平方公裡,在太湖東翼,有橋相接。此橋名“太湖大橋”,全長約4公裡,其實是由三座橋,銜接三 ...

秋游蘇州小記

06年初秋周末,秋老虎盤踞,炎熱依舊。我和凱攜行,駕車前往蘇州西山避暑。從浦東出發,經延安路高架,至滬青平公路;繼而輾轉上了蘇滬高速;此段路是新修的,道路寬闊,車流稀疏;只行了約20分鐘,即達目的地西山。

西山實為太湖上最大的島嶼,面積80多平方公裡,在太湖東翼,有橋相接。此橋名“太湖大橋”,全長約4公裡,其實是由三座橋,銜接三個島。我們在大橋上停留片刻,臨橋眺望:太湖碧波浩蕩,煙霧渺茫,遠處水天一色,島嶼縹緲;橋下運沙船隊,如雁字排開,緩緩前行。中午時分,到西山主要景區―石公山腳下。車剛停下,就有島上居民爭相拉客,邀到自家的“農家樂”用餐。我們認准一家,隨往距停車場不遠處的“陳記松鶴飯店”。兩人點了三菜一湯:銀魚炒蛋,醬爆螺絲,清炒野菜(水上漂),虎刺魚豆腐湯。都是家常菜炒法,味道不錯,其中螺絲最好吃,只只新鮮飽滿。聽當地人說“石公山”景色一般,加之門票要50元,我們頓覺興致不大。索性飯後繼續駕車前行,環島游覽。島上沿太湖一側,有許多“農家樂”,有的簡陋樸實,有的裝修精致,更有幾家亭台樓閣,粉牆花院;印像最深的是一排在湖岸邊搭起的玻璃房,竹門竹牆,人在其中,邊吃湖鮮,邊賞湖景,不亦快哉! (注:太湖近年來污染嚴重,我在贊美湖光山色之余,也附上一篇保護太湖的文章供警醒)

下午離開西山,兩人游興未盡,於是欣然駕車前往蘇州。我建議去寒山寺,小時學到張繼的那首古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那時想像中的寒山寺,應該像中國山水畫中的深山古寺;可如今這裡已是繁華鬧市;好在寺院內布局精巧,假山,小橋,錯落有致,頗有園林風格。廟堂陳設和佛像造型,則又有點泰國佛院的影子;只可惜的是,整座寺廟簇然一新,雖然看得出是法事興旺;然而究竟少了古趣。寺內有座嶄新的塔樓,三層高,每層都供奉佛祖像。站在樓上,可遠眺蘇州城區。寒山寺名是因為當年住持的高僧“寒山子”的名字而來的;詩人張繼的全詩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出了寒山寺,大門對面就是新修的“楓橋景區”。單憑“楓橋”二字,已讓人神往,新的楓橋景區,是典型的江南古鎮風貌,一座高的單拱橋,運河水穿流而過,兩岸古木林立。人在橋上,仿如畫中。

入夜,我們宿在獅子林近旁的“如家”旅舍;休整停當後,興步至觀前街吃了晚飯,買了些絲綢、蘇式點心等土特產;而後又坐車前往南門,在那裡的水上游船中心買了夜船票。夜游蘇州,是近年興起的玩法:游客乘仿古的游船沿護城河繞行一圈,約需一個半小時,其間穿過大大小小,總有20多座橋梁,經過保留完好的古城門,觀賞沿河燈景;印像較深的是幾座壯觀的廊橋,夜晚燈火中,比在白天看起來生動許多。導游小姐介紹其中一座名為“萬人橋”的有趣來歷:相傳“萬人橋”下原很荒涼,是運送犯人的碼頭,後來城市擴展,碼頭已做平常用處,人們避忌“犯人”一詞,就取了當地話中諧音“萬人”。

第二天大早,兩人驅車前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目的地是園區內的金雞湖。因為在前晚聽當地人提起,說這個湖景色秀麗,又是國家皮劃艇隊的訓練基地。果然金雞湖名不虛傳,湖濱大片的草坪,有趣的雕塑、寬闊的人行道,時尚的餐廳、酒店;湖邊泊著游艇,湖面開闊,放眼望不到邊;環湖還有美麗的西式別墅,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高聳的現代派住宅樓;此情此景,令人不由產生衝動,希望居住在此。打聽一下房價,比起上海真不算貴,環境又如此美麗;忍不住和凱玩笑說干脆把家搬到這裡。

午飯後,兩人又返回蘇州老城,去了我推薦的“滄浪亭”。凱說那或許只是個水邊的亭子,有什麼意思。我雖有些疑惑,但因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多次寫到滄浪亭,筆下生情,令人向往;一處是寫炎夏時節,和芸去滄浪亭避暑:“時當六月,內室炎蒸,幸居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板橋內一軒臨流。。。。榴前老樹一株,濃陰覆窗,人畫俱綠”; 一處是寫中秋時節,偕芸一起去滄浪亭賞月“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裡,炊煙四起,晚霞燦然。。。。。。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被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芸曰:今日之游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吳俗,婦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戶皆出,結隊而游,名曰“走月亮”。滄浪亭幽雅清曠,反無一人至者。為人生快事之一”。<浮生六記>本是林語堂最推崇的性靈派作品,也因之成了我的枕邊書之一;如此諸般,讓我對滄浪亭心儀已久。

滄浪亭藏在繁華鬧市的一條窄巷內。從繁華寬敞的人民路拐進來,柏油路面突然成了光滑的青石路,巷內窄得只容一輛小車通過;巷道一側粉牆黑瓦,牆下一曲清流,滿塘荷花,置身於此,有如隔世,讓人不禁想到沈三白和芸生活的時代。滄浪亭其實是個小型園林,而且還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建於北宋,距今約1000多年,上世紀90年代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園林建造極富特色,園外流水環繞,內裡一圈粉牆黑瓦的回廊,再住裡才是假山、花壇和庭院。我們由園內導游帶領,沿著回廊,細細欣賞建築的曼妙:回廊的縷窗約有幾十個,但居然每個窗戶上的圖案都不相同;回廊上還有許多碑刻,其中兩副是乾隆御筆親提的真跡。回廊通達園主精心設計的畫室,書房;我最喜歡留戀的,是竹林內的畫室。三面軒窗,一面是大門;竹影透過窗戶映入屋內,窗和竹天然入畫,再加上每面牆上又掛有不同形態的水墨竹畫,綠映房內,名之“翠玲瓏”,真是再合適不過。牆上又有字畫和提詩為證: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此時正值午後,充沛的日光從窗欞照入,映在古樸的紅木茶幾、椅背上,又透過蘭花葉子,將軒窗的細格投映在地上。屋內靜極了,只有光影閃動;片刻間,不知是我回到千年前,還是光影旅行了千年,找到了我?我似有所悟。。。。。正在恍惚間,凱在屋外喚我,於是只得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引:<誰來保護太湖>--吳立紅 文http://***/u/4a164f0e010005jh

茫茫太湖36500平方公裡,跨越江、浙、滬兩省一市,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隨著經濟的發展,水質污染日漸嚴重,每年8~9億噸各類污水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排入太湖,5萬噸生活垃圾傾倒入太湖,太湖水質在近十年降低1~1.5等級,入湖的幾條主要河流臭不可聞。太湖邊的京杭大運河是中華兒女引以自豪的世界上最大的運河,上個世紀70年代,這裡兩岸的居民還在河中淘米洗菜,而如今,沿岸大大小小的工廠排出的污水使它面目全非。在蘇南地區(特別是周鐵鎮區)大大小小數千家化工廠沿太湖一字排開,這些企業把它們的三“廢”(說確切些是三毒)從來不經處理,就直接向瀕臨太湖的河道排放。這種肆無忌憚破壞生態、嚴重污染太湖水系的行為從未有過收斂。河道中經常能看到漂浮的死魚死蝦,水體苯、砷、汞、鎘一應俱全,這裡的河水、井水、自來水均有毒,空氣陣陣異臭,不時撲來,嗆得人流淚咳嗽;果樹受到污染大量減產,結的是畸形怪果;太湖邊的惡性腫瘤病人,以周鐵地區最多。昔日風景如畫、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已成為癌症高發區。



(翠玲瓏)



(滄浪亭)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