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廣州之侖頭村

作者: 鷹金錢

導讀以前去侖頭村只是為了吃海鮮,海侖漁港真是有江有景有榕樹。 侖頭村位於珠江出海口的邊上,明洪武年間黎氏先人自北方遷居於此。不過由於地理位置的因素,數百年來陸續有“疍民”(水上人家)在此落腳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雖仍以黎姓為主,但零散的雜姓多達二千余個。 到侖頭只有264路公交車。 從客村上車經過50分鐘才到侖頭總站,村內已經完全沒 ...

以前去侖頭村只是為了吃海鮮,海侖漁港真是有江有景有榕樹。

侖頭村位於珠江出海口的邊上,明洪武年間黎氏先人自北方遷居於此。不過由於地理位置的因素,數百年來陸續有“疍民”(水上人家)在此落腳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雖仍以黎姓為主,但零散的雜姓多達二千余個。

到侖頭只有264路公交車。

從客村上車經過50分鐘才到侖頭總站,村內已經完全沒有了古村的痕跡,留意到村民說的土話雖然是粵語,但跟廣州話的發音竟有很多不同,一路來到海侖漁港邊的碼頭。

碼頭只有幾個學生在打鬧,輪渡靠岸。隨著碼頭被海鮮城包圍,據聞對面官洲島的古村已經沒有了古村民也遷走了,唯剩碼頭邊的十幾戶“疍民”,不知還要在風雨中飄搖多久;以船為家的這一代“疍民”,延續著祖先在此生活的幾百年後,終於要進入離開珠江的倒計時了。

“疍民”的船平靜地手拉著手,聚集在一邊,船裡不時露出一張不滿的臉,讓我覺得是自己打攪了人家的生活,手中的相機一度不知所措。

連接碼頭的是一條三四百米的長堤,每隔二三米就有個缺口,缺口下面都有小碼頭,零散的“疍民”船在附近搖擺,遠處的貨輪數量不斷增加,使這些小船看起來更加孤單和無助。長堤上修有棧道,綠樹成蔭,設有不少長椅,方便村民休息;我選了張長椅坐下,和旁邊擺地攤的村姑講價買了些香蕉和楊桃吃,咀嚼鄉村的味道。

面對長堤是個侖頭公園,公園後兩大宗祠聳立,天氣突變下起雨來,花10元買門票進入宗祠。

這兩個祠堂,一個是黎氏公祠,一個是南溟黎公祠。據侖頭村的村史記載,前者建於明代,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者建於清代。兩祠堂都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侖頭村現存最古老的宗祠。為了更好地發揮兩間祠堂的作用,侖頭村和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荊鴻合作,把黎氏宗祠建成全國首家圖騰博物館,把南溟黎公祠建設成全國首家姓名博物館。所以今天看到的宗祠維護得相當好,屋檐、屋頂和梁頂的裝飾連綿不絕,工藝獨特,石雕精細,庭院干淨寬敞,最值得一看的是姓名博物館裡面的開國名人簽名錄,整整兩面牆上幾乎可以找到參加開國的所有革命先輩的筆跡,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我久久不願離開。

雨中。走到長堤的盡頭,“品奶屋”仍在,點了一碟鹹薄撐,一碗姜撞奶,面對珠江口,遠眺過往船只,尋覓“疍民”家在何方……

遺憾:因為天氣不好,沒有去找國畫大師黎雄才先生所書“侖頭村”。

更多的圖片請移步http://gzgangang.blogcn.com



(1)



(2)



(3)



(4)



(5)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