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新疆的烏魯木齊,我和格格、雲馨、韓雨四人乘座開往蘭州的列車,到達敦煌站剛好天亮。下車才知道這敦煌站實質上是柳園站,離敦煌還有100多公裡。敦煌離我們要去的莫高窟,還要25公裡。包了輛車,我們直奔敦煌而去。越往前走,滿目蕭瑟的景像讓人感受到了沙漠的氣息。
關於敦煌的記載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雲:“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者乃“盛大輝煌”之意。地處河西走廊的西端的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尤其突出,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敦煌南面的祁連山上融化的雪水,彙成了滔滔不絕的黨河水,長年灌溉著這個沙漠中的綠洲。在交通閉塞的古代,西來的商賈、使節、僧侶以及旅行者,在經過漫長艱難的大漠旅途後人困馬乏。當他們越過玉門關或陽關,來到這水美草肥、物產豐盛的綠洲,精神為之一振,便在這裡休生養息、交換關牒、准備糧草,再東行長安。同樣,從長安東來的人們,依然選擇敦煌作為西行的中轉站。由此,敦煌對於東來西往的人來說,是閃耀在心頭的一盞璀燦的明燈。給了他們戰勝風沙烈日、嚴寒酷暑的希望和力量。
為了開拓和保證這條絲綢之路的暢通,在敦煌這塊綠洲上,奔馳過張騫的車隊、衛青和霍去病的鐵騎;也駐扎過班氏父子(班超、班勇)的兵馬;隋煬帝的使臣裴炬也曾到過這裡巡視;唐朝的玄奘也由此西行取經……
一
在古代,“西出陽關”就意味著生離死別,“東入玉門”則像征著幸福團聚。所以長期守關征戰的將士和經常跋涉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在離開和回到敦煌。都要到位於敦煌東南25公裡大泉河東岸的莫高佛窟布施、禮拜,或出資鑿窟,聘請工匠繪畫、造像,或焚香祈禱,希望“觀音引路,勢至逢迎”,保佑平安。
據唐初李懷讓的《重修莫高佛龕碑》記載:莫高窟的開鑿始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當時的一位苦行僧樂僔和尚,杖錫西行,來到莫高山下,只見落日懸掛在遙遠的地平線上,晚霞映紅了危立的山壁,突然他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巍峨的三危山上,金芒四射,佛光萬道。亂石嶙峋的山崖變成了氣像萬千的極樂世界。寶台蓮池,樂聲悠揚,佛祖如來端坐中央,雙目微閉,正在誦經說法。傾心聽法的菩薩、羅漢千姿百態,聖潔的光環籠罩在他們的頭頂。遠處的飛天鼓樂喧天、天馬在仰天長嘯,聖火在飛騰,花草在漂浮……好一幅神奇壯觀的千佛圖!夕陽映照下的沙漠奇景,把樂僔和尚震撼了,認定這就是他風餐露宿所尋找的佛教聖地。於是他便在此駐扎,四處募捐、化緣,開鑿了三危山峭壁上的第一個佛龕。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和興旺,人們陸續在這裡開鑿修建,歷經秦漢、兩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等十幾個世紀的開鑿和修建,達到了鼎盛時期的一千多個洞窟(俗稱千佛洞),密密麻麻地陳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層,長達三裡之遠。
據說因洞窟開鑿在沙漠中的最高處,故名:漠高窟,後來演變成了頗有玄機的:莫高窟。穿過大泉河沿岸的楊柳,斷崖上的佛龕石窟有如蜂巢鳥穴,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著名的九層大殿映襯其中,綠樹紅牆,金光燦爛。唐宋時期的木構洞門,飛檐凌空。連接著“層樓洞天”的峭壁棧道,縈繞盤旋。
今天,當我們走在這座綿延不絕的藝術神殿中,還真應該感謝那位虔誠的樂僔和尚,還有歷代民間藝術家們的嘔心瀝血。輕踏在棧道上,無言的石窟前,歷史的滄桑也讓我們無法忘卻,藏經洞裡的痛。發現寶藏的道士王圓箓的是是非非,已成過眼雲煙。僅就現在的400多窟的壁畫而言,按一平方米為單位,連接起來就是長達25公裡的精美畫廊。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藝術財富呀!
走進這一座座洞窟,仿佛讓你步入了佛國的世界:這裡是飛天的宮闕,菩薩的殿堂,滿目都是造型優美的塑像,情節奇特的佛國故事壁畫。色彩的絢麗,氣勢的宏大,構思的巧妙,筆法的誇張,意蘊的深遠,無不令人驚嘆。那面容慈祥的大佛、衣襟飄逸的菩薩,仿佛是引領到達極樂世界的明燈。這面目猙獰的金剛、高大威猛的力士,似乎是警醒世人勸人為善的使者。環顧四壁、窟頂,到處是佛像、飛天、樂伎以及變幻離奇的雲流霧飛,火焰升騰,奇花異草、花鳥奇獸等等,無不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氣像萬千世界的豐富多彩而又荒誕不經的想像。參觀這座人類藝術史上的奇跡迷宮,你不能不為古代工匠大師們的高超技巧所折服。不論是壁畫還是塑像,處處閃爍著歷代藝術家們的智慧。在壁畫上,大到恢宏場面的畫面構思,小到邊飾圖案的一花一葉,都是一絲不苟,精心描繪。他們不用翅膀,不用雲彩,憑借著一條飄逸的彩帶,就表現了飛天優美的凌空姿態和自由翱翔的意境;在塑像中,從高達幾十米的雄偉渾厚的佛像,到十幾釐米精致的小菩薩,都各有獨特的形態神韻。而且各個時代的印跡和鮮明個性,都凝固在這座整整1637年的藝術殿堂裡。
二
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繁榮,帶動了莫高窟佛教和藝術繪畫的發展和輝煌。在歷代工匠大師們的手下,絲綢之路上的人物事件和歷史史實,也被揉進了壁畫之中。在莫高窟藝術、文物的千載保存、流傳中,古絲綢之路的無數印記也得以再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莫高窟的第323窟,初唐時期的洞窟。北壁右上方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形像地反映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與西域各國的關系,正式打通了絲綢之路。從此,“自蔥嶺以西,至於大秦,百國千城,莫不附焉,胡商販客,日奔塞下。”(楊銜之的《洛陽伽蘭記》卷三)
第296窟(北周)、第246窟(西周)有兩幅意境相同的商旅圖:兩支商隊相遇橋頭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中西商隊相望於道的故事。
第420窟(隋代)“法華經變”中,畫面的一支西域商主率領商人和滿載貨物的駝隊、驢隊,跋涉於荒漠沙丘。真實地讓我們感受到了沙漠那萬裡沼沼的艱辛和商隊人勇敢的開拓信念。
跨入第45窟(盛唐)時,一幅題為“商人遇盜圖”的壁畫,講述的是西方商賈來中國販運絲綢的真實故事。畫中的一群外國商人趕著毛驢,馱著絲綢在山谷中,遭到了強盜的搶劫。商隊中的領頭人深目高鼻,虯髯卷發,戴白氈商帽,著圓領長袍,腳穿獸皮靴。這也許是古波斯人的打扮吧。漢唐以來,中亞、西亞商貿往來不絕,而波斯人在這中間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第322窟(初唐)的南壁《說法圖》中,你會驚奇地發現畫中的菩薩,手裡托著的竟然是一個玻璃杯子。這說明在初唐時,玻璃工藝已從地中海沿岸傳入了我國。
此外,從許多的《經變圖》中,還能看到很多從西域、印度、中亞、西亞等地逐步流入中國的物品,如琵琶、箜篌、笛、胡角、羯鼓、手鼓,以及葡萄、苜蓿、胡蘿蔔、西紅柿等。
當你走近第156窟(晚唐),眼前的這兩幅場面宏偉、形像生動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堪稱敦煌壁畫中精品中的極品。
色彩艷麗、畫筆嫻熟的兩幅出行圖,展現在洞窟的南北兩側中。《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長約8米,寬約1米,圖中人物多達200余人。走在隊伍前列的是吹大號、擂大鼓的軍樂隊,接著是手擎軍旗和護旗的衛隊,後面是“營伎”中的音樂舞蹈和一群護送著皇帝敕封的旌節。張議潮在文武百官的前呼後擁中,騎著高頭大馬走上橋頭。畫中有回鶻士兵,也有身著漢族和吐蕃服飾的舞蹈樂隊。這幅威武壯觀的出行圖,記述著張議潮收復河西,歸順唐朝的歷史功績。
與之相對的是同樣規格的《宋國夫人出行圖》,宋國夫人就是張議潮的妻子。張議潮因“誓心歸國”的功績受封後,其妻亦被封為“宋國夫人”。這幅畫依然是場面浩浩蕩蕩,前面有百戲雜藝、歌舞、行李車、八抬大轎,還有馬車;隨後是一大群女官、仕女、奴婢手捧衣服、妝奩等物,簇擁著騎馬的宋國夫人;再後面是馱著吃用的駝隊和狩獵者以及縱馬回首傳遞命令的信使。這幅畫中反映了唐朝時期的等級、交通、歌舞、百戲和當時的生活習俗和社會風貌,讓人有如身臨其境。
三
雖然我們看到的只是開放的幾個洞窟,僅僅是殘存的495個洞窟中的一角。一些年代久遠,損壞嚴重的洞窟,正在修復和保護中。但是已經目不睱接了,那升騰飄舞的飛天,千姿百態的菩薩,美妙絕倫的反彈琵琶,那地面宏大、氣勢磅礡的《張騫鑿空圖》、《帝王出行圖》和《使者朝會圖》,那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經變故事,那些包羅萬像、心醉神迷的世俗場景,以及傳神入化的雕塑造型,無不訴說著強盛中華的藝術成就。
“飛天無恙,菩薩安然”,拂去歲月的風塵,莫高窟以嶄新、魅力的藝術之花,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由此而產生的“敦煌學”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當我們懷著虔誠的心情,來朝拜這些惟妙惟肖的藝術傑作時,完全可以感受到自己和神佛之間,已經息息相通了。
尾聲
走出開放的景區,我和格格離開人群,來到了一處荒廢的洞窟,殘破的洞門邊,兩處剝落的塑像處殘留著龕位的痕跡。童心未泯的我們,各守一處。她做了個姿態優美的飛天造型,我則成了雙手合什、閉目禪定的老僧(可惜這裡不能帶相機進來)。感悟中,耳旁傳來一聲:
“兩位施主何來?”
我脫口而出,“從來處來!”
“施主何往?”
這回格格也挺有禪意地說,“去往去處去!”
“阿彌陀佛!兩位施主都是有緣人,何不了斷?”
我睜眼一看,原來聲音是窟中傳來的,一位慈祥的白胡子僧人禪坐其中。我連忙走了進去雙手合什:“請問大師,何以‘了斷’?”
“一了百了!”法師微睜雙眼地看了我們一下。
頗具“慧根”的我接上一句:“一了不如無了!”
“善哉!善哉!”大師又閉上了雙眼,說道:“沒完沒了啊!”
“沒完沒了?!”
我們帶著這句偈語走出洞窟,夕陽下的彩霞,掩映著古老的莫高窟,有如衣袂飄舉的飛天。望著前方川流不息的游客,我們似乎“悟道成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