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探訪中國廊橋的故鄉-泰順

作者: 光影居士

導讀也許是本人孤陋寡聞,在此之前一提起廊橋在我腦海裡首先冒出的是:江西的婺源。想不到這次到了浙江南端的泰順才真正的體會到其實婺源的廊橋與此相比那真叫小巫見大巫。泰順這一個小小的山村縣有記載的廊橋達900多座,其中49年前修造的達476座,現存的保存完好的46座,其中有絕大部分還在發揮著溝通兩岸的交通要道的作用,最早的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新的才有五歲, ...

也許是本人孤陋寡聞,在此之前一提起廊橋在我腦海裡首先冒出的是:江西的婺源。想不到這次到了浙江南端的泰順才真正的體會到其實婺源的廊橋與此相比那真叫小巫見大巫。泰順這一個小小的山村縣有記載的廊橋達900多座,其中49年前修造的達476座,現存的保存完好的46座,其中有絕大部分還在發揮著溝通兩岸的交通要道的作用,最早的有近千年的歷史,最新的才有五歲,最長的51米,寬可行車,最短的4~5米。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有6座。泰順橋梁不僅數量多,結構也多種多樣,有堤梁式橋(即矴步)、木拱橋、木平橋、石拱橋、石平橋等。泰順因此享有“橋梁博物館”的美譽。其中尤以木拱橋為其特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木結構的拱橋,利用力學的原理整個橋的主結構不用釘子,不用木榫,經歷百年風雨依然挺拔堅固,被專家喻為把木材的性能運用到了極至。這是那裡的橋給我的一些初淺的認識。感慨最深的是在北澗橋北有一位當地的退休教師,義務開設了一間民間泰順廊橋博物館,他每天不厭其煩的義務為南來北往的客人講解當地的廊橋,從他的言語和神情中世人都能感受到對民族文化及人文歷史熱愛的洗禮。D1天(5月2日)上海——金山——杭州灣——嵊州——麗水——泰順

早上6:30 檢查了一下機油和水箱,機油正常,發覺水箱的水少到幾乎見底,腦子一下子暈了,要知道一周前剛進行了免檢。看看車底沒有漏水的痕跡,也許是“蒸發”了?到對面超市買了4L裝的純水,加滿水箱。又到附近的加油站加滿油箱(97#)170元,這是我的習慣,每次跑遠路都加97#汽油。7:00 上高架,滬閔高架轉A4(向金山方向),准備走走老滬杭線,體驗一下晨風中開杭州灣那段“卡丁車道”的樂趣。要去泰順幾乎是在開往杭州的路上才定下來的。前些日子上攜程網招有同好的車友,無意中發現上海有一幫車友准備長假去泰順觀廊橋,主要是那個地方開發得晚,民風尚純,人文風光近乎原始,關鍵還是聽說那裡所有景點不用買門票,腦子裡便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我一直給渡長假定的原則是放松,包括方向和過程。這天天氣不太理想,到達A4公路口時天一直是陰沉沉的。延A4公路向金山方向,一路上車輛極少,注意過奉浦大橋的時候限速是60公裡,橋南的探頭狠毒的,車輛到此無不減速。A4到底千萬不要上A6否則又回去了,出口繳30元通行費。左轉往南就看到了滬杭公路。

滬杭公路真可謂除了路面那是百年未變,還是那樣窄窄的,路燈還是60年代那種瓷白的玻璃罩,夜晚發出黃黃的燈光,給人以懷舊的感覺,出上海的路口上依然使用藍底白字的搪瓷路牌,儼然一幅拍老上海電影都不用換布景的樣式。

過了金絲娘橋就到了浙江毗鄰的小鎮,這裡隸屬於海鹽的平湖,過去是以平湖西瓜為出名的地方,現在好像是以秦山核電廠,九龍山風景區和南北湖風景區為出名了,也許不久的將來則會以杭州灣跨海大橋更為出名了。

過黃姑收費口收費10元,主要是浙江東西大道的通行費。老滬杭公路被當地人譽為是“卡丁車”道,那裡最早是海堤,經過上百年的歷史的演變由過去的土路發展到今天的部分水泥路,部分柏油路,兩邊茂密的樹林包含著蜿蜒的雙車道,車行其中仿佛置身在綠色的長廊,打開車窗讓清馨的空氣伴著微微的海風與斯特勞斯的田園交響曲彌漫在整個車廂,車速一直保持在60碼左右……這條老路我走走停停,用了四個多小時,沿途不僅有山水風光,還有風土人情,農家美食,其中還到了海寧的皮革城去打了一次望,加了一次油(97#50元)。直到下午3點多才到了老滬杭公路的盡頭,接下來由杭州的下沙口上了往麗水的高速公路。

下午15:45到達浙江的嵊州,打開GPS,離泰順的最近線路約420公裡,如果全程跑高速的話要多走60公裡。當然是下高速走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對我更具吸引力。於是在嵊州的休息站吃飯,繳65元通行費下了高速,根據GPS的指引開始了只車的穿越之旅。

離開了城市的喧囂,駕車實在是一種樂趣,如果先前走的老滬杭公路是飽覽田園風光的話,接下來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那就是盡閱自然、人文百態了,大部分時間穿越在城鎮與鄉村之間。隨著天色逐漸暗,GPS的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了。特別是到了晚上前後漆黑,到了三岔路口找不到路牌的時候,看著GPS上那條清晰的指示,有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尤其是設置上還有語音的選擇,真人的發生仿佛有人沿途在陪伴著、提醒著、指引著。(HP4700在即將到目的地的時候發生了故障,回來一路上那個不方便就別提了,那是後話了)。

根據GPS指引車在XX上了高速公路,進入浙南山區,不久至麗水下了高速公路。之後那就純粹是在黑暗的盤山公路中前進了,52/58/62/64省道來回的穿插,沿途交了不少的通行費,加起來不亞於高速的費用,上海相臨的幾個省份給我的感覺收通行費多少的排列是: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當然路況的排列也是這樣。後來在回程的時候才發現那晚走的全是蜿蜒的山路,兩邊盡是黑漆漆的大山。

在漆黑的公路上翻越的時候碰到了一件讓我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後怕的事,這件事使得我決定天黑決不開山路了。在離縣城羅陽鎮大約還有100多公裡的地方,我終於看到了前方公路上同方向的車燈光,那時我的車速在80左右,當我趕上那輛車的時候發現是一輛當地的紅色桑塔納出租車,從我射出的大燈光中看到那車裡坐了至少有4個人。因為要趕路我從他的左側超越了它,那時它的車速約在60左右,很快他的燈光消失在我的反光鏡裡,我又只車行駛在漆黑的大山裡。大約十分鐘左右,發現後面有車疾駛而來,很快就從我的左側超過去了,在會車的一瞬間我看到了坐在後排的兩個男的他們也正在往我的車上看,超越後我發現正是那輛不久前被我超越的出租車。我有意減低了速度與其保持了大約一公路的距離。由於行駛在山路上彎道多,其實這一公裡的車距只是在心裡上的,實際上相互並不能經常看到,偶爾在直線超過一公裡的路上才能彼此發現對方。大約又行駛了十分鐘左右,在彎過一個山口的時候,我發現在右前方的岔路口停著一輛車,走近發現正是那輛破舊的桑塔納出租車。當我開過岔路口之後,從反光鏡中發現那輛車跟上來了,這時我開始有了一絲不祥的感覺。也許是看多了幾部警匪片的緣故,會不會?我不再多想,加大油門,60、70、80、100……在漆黑的大山裡我的OO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發出低沉的咆哮延山路飛奔,在急轉處我能聽到輪胎與地面劇烈摩擦時發出的尖銳的聲音。我時不時的看看反光鏡,那車真的緊追在後,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了,渾身的汗毛都豎起來了(現在想想真的沒用,但當時的確如此,神情緊張的幾乎到了臨界狀態)後果真的不敢想,只是一個念頭:不能讓他追上。有一次連過幾個彎道,當我車速放慢的時候,幾乎他要追上我了,幾次車頭已經拉出准備超車了,多虧前面有來車,他不得不放慢了車速,退到了後面。OO真是爭氣啊!在這場“生死”角逐中一點沒走下風,我始終讓後面的車與我保持在300米以上的距離,我一直在給自己打氣:他是一輛舊車,而且還坐了四個人肯定不是我的對手,追不上我的。就在顛簸中我的HP4700從架子上掉了下來,我也全然顧不得了,兩眼緊盯著前方的路,此時多麼希望有一輛會車,或者前方有車,或者有燈光,有集鎮,有人家,哪怕是加油站也好啊,可是沒有,什麼也沒有,只是漆黑的大山和兩輛追逐的車。怎樣來形容當時的情景呢?用“驚心動魄”也許比較恰當,至少當時我的心情是這樣的,現在想起來,當時也許是他們和我鬧著玩呢?但我覺得像真的一樣。“驚心動魄”持續了大約20分鐘左右,這20分鐘絕對是此身難忘的。在急轉過一個山口之後,我差點叫了起來,在我的右前方約五公裡的地方有一片燈光,直覺告訴我那可能就是縣城――羅陽鎮。烏拉!阿門!馬愛嘎的!耶穌!◎#!¥#¥#!%¥#……%#¥!%……!#¥!……!%開進縣城我在一個人口稠密的路燈下停車,再看看後面的車:沒影了。環顧四周發現這不是縣府的所在地――羅陽鎮,而是司前鎮離開羅陽鎮還有24公裡。驚魂未定的我這才檢查了GPS發覺出故障了,還好有路牌,等神靜氣定稍作消息後向縣城進發,此時已是晚上十點多了。回滬後把這事給同事們一說,當即遭到不少反對:說不定別人是想與你同路,有個照應呢?朗朗乾坤哪有什麼不測?純粹是自己嚇自己。也許是吧,多慮了,多慮了。這事給我真正的後怕不是追逐的車輛,而是我逃離的速度,在山道上100碼左右的速度對我這個城裡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想像,駕駛技術如果脫離了當時的時空絕對不會得以如此超一流發揮,人的潛質真是無限啊,有句話:狗急了跳牆,雞急了游泳說得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晚上10點30分左右到了泰順縣的首府-羅陽鎮。賓館爆滿,找了一家私人旅館,40多平米的大房間裡放了三張床,洗澡衛生均有,被褥十分干淨,老板坦言:平時我這裡50元一張床,這幾天旺季,280元一間房。沒辦法在城裡沒地方搭帳篷,將就被斬吧。打開手提尋找第二天的方向,上了當地的網:http://www.langqiao.net/BOBBS/dispbbs.asp?boardID=7&ID=3506&page=1初略的留下一些當地的印像,這時我才發現我的這種旅行方式的弊端:行前沒有好好做功課。其實沒有到過的地方,沒有感性的認識,看了、問了也是霧水一頭,所以真正要認識一個景點只去一次是不夠的。等洗漱完畢已是半夜12點了。第一天總結:行程700公裡,加油220元,買路費180元,住宿280元。從早上7:00出發,到晚上10:30左右到達耗時15個小時,當然真正行駛大約是8小時左右。感覺興奮,特別是4個小時的老滬杭公路行駛,一個字:值!GPS衛星導航系統是長途行車的絕佳伴侶,它讓我在黑暗中都能捕捉到光明。驚心動魄的一小時終身難忘。D2天(5月3日)泰順縣內(羅陽——筱村——泗溪——雅陽——三魁)

7:00 早上,睡到了自然醒。退房後到羅陽鎮上轉了一圈。泰順這個地方太讓我感慨了,我走遍縣城的主要商業街,車站,書店就是買不到有關當地的地圖,我們司空見慣的賣旅游圖的小販,兜售旅游紀念品的老人在那裡根本就找不到;那裡洗車的價格不便宜也要十元,但他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已經到了我對洗車的人說:可以了。第一次我看到洗塑料腳墊用洗潔精最後放在甩干機中甩干。中間有一插曲,我旅游鞋的鞋帶斷了一根,也許是早上,沒地方賣,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早開的皮鞋店,說明來意後,老板解下了正在出售鞋子上的鞋帶給我,我問:多少錢?老板說算了。我實在過意不去給了他2塊錢,回頭想想可能是給少了。盡管這個地方從地域上講還是比較閉塞的,但從人的穿著打扮上看根本就看不出與大城市有什麼區別。具體請見官方網站:http://www.ts.gov.cn之後,找了羅陽鎮上最大的加油站,加油(97# 150元)准備出城了。8:30從羅陽鎮出發向第一個目的地—筱村,看文興橋、徐嶴底古村落。文興橋,位於筱村鎮坑邊村,橫跨玉溪之上,全橋長46.2米,寬5米,為疊梁式木拱廊橋。該橋始建於輕鹹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修。文興橋是泰順地區現存廊橋中環境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

文興橋的的結構非常奇特,左右不對稱的結構使得該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倍受關注。相傳當年建造該橋時的把墨師傅是金華人,他帶了一名當地的青年為徒。造橋時徒弟怕自己負責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幾籮鐵釘,因此該橋橋身向少鐵釘的方向傾斜。另一個傳說則是說當年建橋的時候,請來兩位師傅,分別從兩岸同時建造。兩位師傅對於造橋的方案各執己見,互不讓步。當造到中間時,才發現兩邊的高度不一樣,這時已來不及拆了重造,只得傾斜著合龍。兩個故事孰真孰假,或是兩個都是人們的想像,現在已不得而知了,唯有橋下奔流而過的溪水才知其中奧妙吧!徐嶴古村落位於筱村鎮東,是泰順縣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而且形態上古樸自然。

雖然古村名“徐嶴”。可村中的居民卻不姓徐,而姓吳。據記載,宋宣和年間,方腊作亂,徐震(泰順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犧牲,在扶柩返鄉的途中,經玉溪(今徐嶴前面的溪流)時顯靈,天降甘露。因此地久旱而歉收,如今卻連年豐收。於是村民將這個塊地方命名為“徐嶴”,以此紀念。

徐嶴村內街巷縱橫,路面鋪以鵝卵石,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旁,頗具韻味。村內可參觀:文元院、舉人府、吳氏宗祠等古建築。

如今村中仍有人居住著,但顯得寂靜而荒涼,到處都彌漫著一派頹廢的氣息。當年的繁華已經凋零,讓觀者心中惆悵不已。

沿著新修的盤山公路我駛向了下一個景點――泗溪,那裡有著名的北澗橋與距其只有200米之遙的溪東橋所組成的姐妹橋。北澗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後經6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北澗橋是宮殿式重檐,結構精巧,造型古樸。然而北澗橋的美不僅美在橋本身的輕靈飄逸或是擁有虹橋的獨特結構,更美在橋周圍的環境。兩條溪水在橋邊彙合,溪水清澈見底,水面上還有一條用石梁搭起來的小石橋,接以矴步。沿著溪岸,一條小路將人引向橋頭和村子,兩株大樟樹立於橋頭,且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大樹的虯根牢牢抓住橋基周圍的石土,使得北澗橋歷經數百年的風霜而無大礙。

北澗橋原建在它上游30米處的地方,如今那裡還存有舊橋遺址。關於原橋為什麼會毀掉,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400年前的一天,一名老婦手牽她的孫兒智周欲過北澗橋。其時恰有兩位仙人在橋上下棋,老婦便說:“請二位讓我孫兒智周過橋。”仙人誤以為老婦說的是“知州”,便隨口吟道:“八十婆婆到此游,手牽孫兒稱知州,此人若有知州做,北澗橋頭水漂流。”誰知十多年後,這名叫智周的孩子竟真做到了知州。就在他當知州的那年冬天,泗溪發了一場大水把北澗橋衝走了。於是康熙十三年,下橋村人在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了一條木拱橋,即我們現在見到的北澗橋。這故事似乎是虛構的,然而在當地林氏的家譜中,竟當真有智周這個人。於是這其中的真真假假還為美麗的北澗橋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溪東橋,位於泗溪鎮,因橫跨鎮內東溪之上而得名。因與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謠相呼應,又因兩橋的結構形式和造型基本相同,皆為“蜈蚣”結構的木拱廊橋(虹橋),人稱“姊妹橋”。兩橋之間的淵源還不止這些,事實上他們是由師徒倆建造的。師傅造了北澗橋,溪東橋則由徒弟主事。由此,人們又稱這兩橋為“師徒橋”。

溪東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54年)重表,道光七年重修。共建橋屋15間,中央3間為宮殿式的主樓,構架飛檐翹角。橋棟上塑造“鰲魚雙吐水”,棟下塑造“唐僧取經”及梅、蘭、竹、菊等諸多工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橋下溪水清澈,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有兩座高山,獅子縫與將軍峰。據當地人講,此橋與其周圍環境形成了“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紅色的橋身映襯在青山碧水中,更顯輕靈秀美。

根據線路下一個游玩的景點應該是距此不遠的古民居――包氏宗祠還好這幾天長假,還算有些游客,聽說平時經常是鐵將軍把門,院落的主人早已搬進新居。泗溪玉岩包氏宗祠位於泗溪鎮五岩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重建於清道光年間。占地2200平方米,由牌樓、外台門、荷花池、頭門、前堂、正堂等組成。

該宗祠采用中軸對稱布局,頗具規模,工藝講究,具有較高的文物綜合價值。盡管無人居住,但看得出還是有人收拾的,院落裡很干淨,沒有旅游景點裡常看見的垃圾箱,但看不到一絲的旅游垃圾,沒有警示牌,沒有解說詞,有的只是人們默默的參觀,個人全憑自己的認識默默的去詮釋著、認識著、遐想著。石磨人在牆角邊靜靜的等待著主人。記得昨夜在瀏覽網頁時介紹過這裡有一溫泉叫:承天氡溫泉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雅陽鎮承天村會甲溪峽谷中,是浙南著名的溫泉治療、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的勝地,距離溫州市區124公裡,距104國道(分水關)24公裡。

氡泉水神奇獨特,是國內罕見的高熱含氡礦泉。常年水溫62℃,日出水量500余噸,具醫療、美膚、健身功效。尤對銀屑病、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皮炎、心血管疾症、糖尿病及婦科病有顯著療。

保護區內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幽靜。清晨白霧繚繞,中午風和日麗,有茂林修竹的幽深峽谷,有高山流水的飛瀑溪流,山路迂曲鳥語花香,茶園蔥郁畬鄉情濃。擁有神龜觀瀑、寶林寺、五級瀑等山水人文景觀。建有度假村、療養院、賓館、招待所等旅游接待設施。當地人有的把這裡叫作雅氡?有的把他叫作雅中?說這個地方才是當地最有價值的地方,因為沒有感性的認識按圖索驥一直沒有找著這兩個地方。車在雅陽鎮兜了幾個來回,最後才明白當地人所說的就是承天氡溫泉。於是按路牌往那裡開。灣過幾道山梁眼見得幾處溫泉別墅群和淹沒在叢山峻嶺中的度假村,有一處剛建好,精致的山門邊有一警衛室,門口穿著制服的警衛向我警了一個禮,當我的車子從他面前徑過時,我看見他用電台呼叫著什麼,大約沿新修的院內山道開了一公裡,有一片新的度假建築矗立在眼前,門前已停放著不少小車,兩個穿戴整齊動作規範的工作人員似乎已經接到了我要到來的指令,一邊示意我停靠在指定位置,一邊疏散這前面幾個旅客。我想這可能就是當地最豪華的旅游聖地,也是被當地人引以為豪的承天氡溫泉香溢度假村了,據說是南方的某煙草集團投資興建的,取“香煙”的地方諧音故取名:香溢。這裡的建築和管理的確與周邊有鮮明的對比。我沒在此下車,徑直按箭頭開出了度假村。由於沒有下車,因此我也沒有留下當時的照片,有點遺憾。離開了雅陽,我向三魁方向行進,從網上得知那是一處景點集中的地方,也是一般游人中途下榻的小鎮。在半路上還有兩個著名的景點:胡氏大院和仕水矴步。胡氏大院位於雪溪鄉橋西村,當地人也稱其為石門樓。胡氏大院是泰順縣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僅規模大,建築工藝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胡氏祖上原居住在慶元官塘,明順德年間,胡家先人胡道嚴遷徙至泰順雪溪西岸,從此在此地安居樂業。傳至胡東偉一代(清嘉慶年間),家道昌盛,逐漸開始大規模地建造住宅,大院共經前後三次的建造才形成我們今天看見的規模。胡氏大院內有住宿和農家菜。如果玩得晚了,可以選擇住在大院內,20元一張床,十分的簡易,但很干淨,農家菜的味道也不錯。這是一處讓人充滿遐想的院落,至今還住著人家,主人好像習慣了被南來北往游人所打擾,種花養草,溪洗涮曬悠然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偶爾有客人坐下噓長問短主人從不敷衍,想喝幾杯香茗主人同樣熱情招待。門前照樣沒有售票處、捐款箱,院內也不放置垃圾箱等公共設施,這本來就是當地村民地家。我在小心地參觀每一處對我不設防的屋舍的時候一種驀然傷感悠然而升:這種淳樸還會被打擾到什麼程度?這種信任還會持續多久?這種自由還會存在多久?這真是一種侵略,我是一個文明的侵略者。在開發、開放的同時,我們是否更多的要想到保護呢?從胡氏大院出來之後,沿水泥村路往南開五公裡左右就來到了另一處著名的景點:仕水矴步(一種落地的石橋)。仕水矴步,修建於清嘉慶年間,架設於仕陽鎮溪東村一段平坦寬闊、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全長144米,共233齒,每齒分高低兩級,高的那級可供肩挑扁擔者或漲水時行走,低的那級可容兩人並肩而行。對於石料的選擇,建造者也頗費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這種顏色與石質的搭配,不僅美觀,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暢行無阻;在漲水時,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見。其中還有更深的含義: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離開了仕水矴步時已經是下午的6點了,此時夕陽西下已經沒有了黃昏的光彩,收拾好照相器材便驅車趕往下一個住宿點——三魁。自從昨天夜晚的“驚心動魄”我決計不再開山路的夜車了。三魁鎮是泰順縣域中部的商貿強鎮和交通重鎮,地處通衢,省道分泰線貫鎮而過。因境內趙洋、西嶴、牛頂尖三峰高聳,故地名三魁。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裡,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3萬人,三魁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古廊橋有薛宅橋、劉宅橋、永慶橋等;古民居有張氏九榴等;古寺廟有盧梨崇教寺等,自然風光有劉宅百丈瀑、三折瀑等。到達三魁鎮已是傍晚時分了。鎮上只有一條大約3~4公裡的商業街,兩邊的店鋪鱗次及彼,商品令郎滿目幾乎樣樣齊全。此時車站邊及鎮上比較像樣的旅館基本都客滿了。我在車站附近至少看見有兩個車隊,一個是從杭州來的懸掛“浙A”拍照的混編車隊(什麼車都有),一個是掛“閩J“牌照的混編車隊。還好我趕在大部隊的前面,在靠近河邊的地方化了100元找到一間房,車就停在樓下我看得見的地方。讓我驚喜的是三魁鎮的政府免費為游人提供的景點導游圖就放在總台,上面十分專業的提供了交通、住宿、餐飲、安全、景點介紹等方面的援助,為彩色8K銅版紙印刷。行李擺放停當,下樓准備找一家飯店吃飯。走在大街上,又發現有一個車隊打著雙跳燈進鎮了,待車隊走近發現是掛著江蘇拍照的SUV車隊,足足有十幾輛。第二天總結:對泰順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這裡的彎道及全天行走的100多公裡的沒設一個路卡、沒有一個收費站的盤山公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民風淳樸,盡管有不少年齡稍長一點的根本就聽不懂普通話,他說的什麼你也會聽不明白,可是從言語之中你會體會到他們的好客;難得旅游景點與居民同在一處,不收門票,沒見一位當地的專業導游;幾乎少見指路牌,景點的指示絕大多數來自“民間”,只是簡單的用一塊素色的木板上面用毛筆(有的甚至用圓珠筆)書寫幾個碗大的字,稍不留意就會錯過;除了三魁找不到一張像樣的旅游圖;加油(97#)150元,住宿100元,晚飯80元。行程約100公裡。D3天(5月4日)泰順境內(三魁——筱村——司前)中國廊橋網:http://www.langqiao.net/Index.html泰順地圖:http://www.langqiao.net/map.asp這些在出發前都沒有去瀏覽,提供給想去的各位,願對您有所幫助。也許是臨近雨季,山區的早晨總是灰蒙蒙的,早餐後首先去的是被城鎮包圍著的薛宅橋。 這橋坐落在三魁鎮的薛宅村,具有典型的木拱橋的特色,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後多次重修皆毀於水患,現橋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因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全長51米,單跨29米,單檐。已載入《中國橋梁史話》。 該橋名氣雖響,可周邊已造滿了現代的建築物,實在有些美中不足。穿過三魁鎮一直向北,在水泥路的盡頭,看到了破舊的永慶橋。永慶橋,位於三魁鎮戰州下溪坪村,伸臂梁木平廊橋,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全長33米,寬4.5米,離水面高8米,建廊屋12間,中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設扶梯,造型雅樸。建造永慶橋的主要首事人為吳世江,家譜中記載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生平持己勤儉,課子耕讀,救人之難,濟人之急。而且樂善好施,建橋梁,修碇步。”吳世江於嘉慶二年(1797),在他五十七歲時主持興建永慶橋。夕陽西下,余暉脈脈,永慶橋風采依舊。物是人非,當初樂善好施的吳世江在橋建成十年後離開人世。永慶橋至今還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綜觀橋粱建築,普遍注重從其結構、功能出發進行營建,而不加過多的裝飾。永慶橋廊屋內最具裝飾性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這些梁木的兩端上有幾條流暢飄逸的線刻。這條線刻,細看似像鯉魚須,俗稱“梁須”。這其中有個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領班,自恃技藝超群,不但手藝高,而且能算善斷。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宮殿時,由於一時粗心,將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梁時日早已確實,不能更改,急得這位木匠團團轉。若不按時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覺得沒有辦法了,不如一死。當他正想懸梁自盡時,忽然來了一位漁翁模樣的人,手裡提兩條鯉魚,問明情況勸他不要尋短見,先燒魚喝酒吃飯,再想辦法不遲。於是二人對飲起來。酒喝光了,那漁翁硬要這位木匠領班去買酒再飲。領班無奈,只好應從。等他走後,這位漁翁便迅速將兩碗魚對放,中間擱一根筷子,筷子兩端分別插入魚嘴中,然後迅速離去。等領班買酒回來,不見那位漁翁,但見桌上東西亂放,十分惱怒。但細細一看,卻喜從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說:“我有救了!”原來,這只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兩條魚,則代表梁兩端的柱子上挑出來的兩個擱置點,擱住大梁,他想這位漁翁一定是“魯班先師”的化身。房屋建成後,他為了紀念救命恩人魯班,所以就在梁的兩端刻上鯉魚須。

由於道路不熟,加上GPS故障,在參觀了永慶橋之後便另辟山路折返回三魁准備徑省道往洲嶺方向參觀另一個金牌景點——三條橋。在半路上看到了一座與之可能混淆的三柱橋。後來看了兩橋的區別才明白:三柱橋顧名思義橋墩有三根石柱所撐,而三條橋則有三條原木所鋪。在往三柱橋和三條橋的路上,先後造訪了尼姑庵和庵前古民居。從名字上看他們似乎有一些關系,這也是兩處不售門票的景點,尼姑庵只在門口看看,庵前古民居景區拍照少許。三柱橋,位於三魁鎮下武洋村,系木平梁廊橋 面闊七開間,梁架結構為穿鬥式與抬梁式相混合,懸山頂,此橋周邊環境優美,溪水潺潺,古樹掩映,田野寬闊。全長15.41米,寬4.47米,跨度10.10米,距水面3.20米。

大約在上午9:45分左右,處三魁折返到了省道,10分鐘左右由西陽鎮轉入去三條橋的水泥山路。在山道上開了有20分鐘,只見昨晚在三魁鎮上所碰到的杭州車隊在狹窄的水泥路邊“拋錨”。千萬別以為他們的車出毛病了,而是告訴你景點到了。果然在停車的不遠處看見一“民間”指路牌——三條橋。這已經是在上午的10:30左右了。我小心翼翼的在前方調頭,在靠近指示牌不遠的下坡路邊停車,從路邊搬來一塊石頭墊在前輪下,背上相機,按照指示牌的方向向山裡走去。

通往景點有一段高低不平的土路,小車基本可行,但一遇上雨天恐怕就難行了,這條路大約大約2公裡就到盡頭了,單車道碰到會車就麻煩了。

三條橋位於垟溪鄉和洲嶺鄉交界地,古時由三條巨木為主梁跨溪架設而成,由此得名“三條橋”。此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由於當年在拆舊橋時發現有貞觀年號的舊瓦,因此有人猜測三條橋可能建於唐代。現在我們看見的三條橋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的。三條橋這樣的木拱橋在建築學上稱為疊梁拱橋,泰順縣現存這類古橋共6座。

三條橋古樸優美,無名氏題在橋身木欄板上的一首“點絳唇”,更給我們帶來了綿綿不盡的浪漫遐想:“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廊橋盡頭是一觀音廟,香爐裡插著蠟燭,偶見一兩個善男信女在虔誠上香。當年,商賈行旅奔波於閩浙之間,以辛勞和生命換取著財富,不給菩薩燒香磕頭,精神就得不到撫慰。即使是一介山民,平安的祈望也往往在焚香中得到菩薩無形的默許。當地人將廟修到橋頭或橋屋上,使廊橋成為一種信仰的表達方式,這是泰順廊橋的人文魅力與特點。廊橋的一個功能就是遮風蔽雨,橋上有兩列長凳,行人疲憊時可以坐下來憩息片刻再走。當集市的喧嘩只留下風聲水聲與蟲叫聲時,廊橋就浪漫起來了,適合情侶幽會,適合成全一種命運的邂逅。不知在封建的山村裡有多少幽情私奔曾在這兒謀劃,又有多少離愁別恨在廊柱間銘刻?只是這樣的人間悲歡,一如建橋師傅的名字似的沒留下來,只留下一段遐想的空間和淡淡的遺憾。

有一片網文名字叫:三條橋——一個人的獨舞,寫得十分精彩:

靜坐在溪水邊,讓靈魂在獨舞。隨著微微清風在舞動著曾經年少的痴狂,精靈一樣的碧水踩著細碎的舞步從身旁滑過,卻忘記帶走了我絲絲的愁情。木橋靜靜守候在寂靜的山谷中,就像孤獨的靈魂靜靜守候著黎明與黃昏。曾經的記憶都湮滅到無情的歷史中,所有的開心和憂愁都隨著時間漸漸淡去,留下的只是片言只語的記憶。古時的廊橋已被現代的文明所淹沒和遺忘,靜靜地躺在它生長的地方,忠實地守望著兩岸的滄海桑田,早已失去了先人修造的初衷,也許經過這裡的人仍會坐在它的長椅上歇腳,但物是人非,當腳步聲漸漸遠去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像過去那樣與此緊密地依存呢?當我在橋下仰望這宏偉建築的時候,在贊嘆祖先聰明智慧的同時又不免憑添幾分作為“不肖子孫”的虧欠。

第三天是一個比較趕路的一天,一方面要趕往今晚的住宿點“白鶴山莊”另一方面要盡可能的游遍泰順的金牌景點,最好還是不走回頭路。這時又懷念GPS,因為這兩天問路無數,之中有語言不通,叫法不同所導致的冤枉路和錯過的景點。

白鶴山莊位於泰順縣司前鎮境內飛雲湖畔,座落三插溪、司前溪、竹裡溪交彙處,修建於2001年,占地面積310畝,總投資1000萬元,是集旅游、餐飲、住宿、娛樂、會務功能於一體是休閑型度假山莊,山莊目前有六大王牌項目:中國第一長的人行鋼索橋、浙江省最刺激的漂流、十裡畫廊竹筏觀光、音樂篝火烤全羊、50米高空速降、瘋狂越野沙灘車。

車到白鶴山莊已經是傍晚時分了。整個一天在泰順境內的翻山越林充分享受陽光和青草的氣息無疑是一種享受,有時車在翻山的最高處停下傾聽山風的低語,領略霞光的輕佛,欣賞小鳥的歡歌……這個過程足以讓你體會到人的渺小及與自然的親密。

白鶴山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人造的新景點,除了那條中國第一人行鐵索橋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更能吸引我的。主要是想:一不開夜車,二這裡可以搭帳篷。這裡也是唯一要收門票的景點,看來這是對的:自然與人文的景點屬於大眾的,自然就不收門票了,人造景點是投資興建的,當然要收回投資。每位過橋費是20元。也有人想乘夜色逃過這20元,因為天黑之後橋的兩頭是沒有人看管的,但你要乘早離開那裡,否則你還是逃不過7點上班的管理員。有一個免票的渠道,那就是在山莊住宿,一間房間最多可以免兩大一小三張票,標房的標價是280元,單間是160元,均含早餐。總經理叫:鄭國強,直接聯系他可以給你打折。平時打六折。山莊提供在草地上圈套露營器具,每頂帳篷是六十元,提供公共浴室,不免門票。我去的前一天客房爆滿,在河床上搭了不少帳篷,我選擇在大堂的門口草地上露營圖個方便。這天巧遇福建愛卡車友會FB晚上烤全羊,篝火晚會,卡拉OK好不熱鬧。晚會一直延續到午夜,我在帳篷裡起先是享受著美妙音樂,後來隨著酒足“肉”飽美妙音樂演變成了瘋狂的“踢死狗”,卡拉南腔北調般的“鬼哭狼嚎”,也好享受和承受並存,也算是一次參與。當一切歸於寧靜,蛙鼓蟲鳴陪伴著我進入夢鄉……當被一陣悠揚的鳥叫吵醒的時候已是第二天的早晨了。第三天的總結:這天所走的的路程可謂另一條黃金線,只是院口至筱村走了重復的路,從筱村往司前的路剛剛劈通,之間有一處隧道比較難走,其余均為水泥路。如果時間寬余的話,應該在這之前留一宿,因為周邊還有不少景點,錯過是比較可惜的。門票20元,住宿60元,用餐120元。行程約100公裡。D4天(5月5日)(司前——麗水——上海)請假到5號為最後期限,這天的看景也就是司前到麗水的這段,記得來時四周一片漆黑,還“驚心動魄”了一個小時,回程真應該慢慢的品味了。早飯後,很快就打點好行裝,因為租借山莊的營具,不用管收拾。像昨天過來時一樣,把行李交給服務員,他會通過越江繩索將行李免費傳輸至對岸,我只要空手走鋼索橋到對面的停車場取行李即可。等取好行李,發動車輛啟程的時候,時針指向8:45。在通往麗水的路上首先走了一段前往烏岩嶺方向的路,去探訪了圓州古村落。圓州村地處司前鎮裡光溪畔,為羅陽吳氏遷居圓州後逐漸形成。現存古民居四座宗祠一座,總體品位較高。

圓州現存的四座民居分別叫洋頭厝、老厝、第三份和外厝,四座民居在總體建築風格上非常接近,均為合院式,二重門樓。圓州古村的一大特點是民居內彩繪處處可見,色彩鮮艷,非常精致。洋頭厝等民居的大門門楣上還有精雕細刻的陰陽圖案。吳氏宗祠就建在洋頭厝的右邊,規模不大,僅二進。在這裡碰到一輛從上海開來的桑2000,可能感覺來得人少,車停在路中央,男的參觀去了,女的在車邊。參觀圓周村可能要20分鐘左右。沒辦法,我只能緊隨其後停車,並用上海話告訴那女的:我進去馬上就出來,如果等不及的話,你們可以從另一頭倒出去。當20分鐘後我趕出來時只見那男的坐在車裡倒車,女的在指揮,我趕緊告訴他別倒了,你還是往前開吧,我倒出去。當我倒到主路的時候那位仁兄還在“撤放移位”。這是我在泰順境內唯一的近距離碰到的上海人。為不走回頭路,我沿著這條新修的開往烏岩嶺方向的山路向麗水方向駛去。大約行駛了20分鐘左右,到了開往巫岩原始森林的嶺岔路口,我從網上見過介紹:巫岩嶺位於泰順縣城西北68公裡,洞宮山脈南段,浙閩交界處,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閉塞,幾乎與外界隔絕;自古“巡方不至”。保護區內有千米以上山峰17座,主峰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溫州第一高峰,飛雲江發源地。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8%。且保存大面積原生性常綠闊葉林,故譽為浙南綠色寶庫。保護由於森林的調節作用,林區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空氣質量超過國家一級標准。保護區內珍稀植物、古老植物42種,其中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16種。動物資源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錢豹、白頸常尾雉;二類保護動物獼猴、短尾猴、穿山甲、大靈貓等。保護區內盛產茶葉、磨菇、野生獼猴桃、石蛙(棘胸蛙)等名特產,均屬難得之佳品……當時真有趕去一游的衝動,實在是假期的問題,再說總要留有遺憾下次實踐的,我想有可能的話等秋季再來一次拍些秋景。

穿過山路,進入來時“追逐”的省道,兩邊是連綿的大山,幾乎沒有村莊,公路好像是新修的,途中收通行費10元。

大約在中午1:00鐘左右,我由麗水口上了高速公路,在路口加了150元的97#汽油。一路上車速保持在120左右,開高速路真沒有開小路有勁,好幾次強打精神,不要讓上下眼皮親熱,說實話走這段高速公路是這些天最難熬的時間,那個累啊。當車行駛到蕭山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當我從杭州下沙口下高速的時候,雨下得非常得大了。從杭州下沙開發區口下,繳通行費150元。此時是下午5點剛過,想可能的話再復老滬杭公路。聽說老滬杭公路鹽官的地方在“卡丁車”道的邊上有幾家餐廳特色鮮明十分的有名。一來下去朵雨,二來讓連續跑了4個小時的OO休息一下。歸途中所拍的老滬杭公路。在飯店門前拍得,為避嫌飯店的招牌和名稱就不表了,但那裡的農家菜的確不錯,特別是有幾樣必點的菜:當地人叫牙蠶豆的菜,還有清蒸的錢塘江魚,竹葉糯米肉,涼拌西芹,鹹魚燉蛋……都是好菜,那裡還有一種用橡木桶裝的新鮮紅葡萄酒,味道有點像發酵後的紅葡萄汁,甜中帶酸略帶酒精,也許是路途干渴,我一氣喝了兩杯,感覺不暈,價廉物美物有所值。真的是由於路途遙遠,[從高速公路去也要2個多小時,75元買路費(上海30,到海寧出口下35,進入海寧10)走老滬杭路要4小時10元買路費],否則周末去那裡撮一頓應該是別有風味的,聽說不少名人是那裡的客人,到海寧必去那裡嘗江海鮮。如果看官有機會去海寧皮革城的話在那裡用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皮革城往南大概30分鐘左右的路程便到了,門前沒有什麼特別的裝潢,只要哪家門前停的小車多便是那家了。用完餐後天完全黑下來了,雨越下越大沒有停下的意思,心中暗自慶幸,出門4天只是歸途降雨,老天真是眷顧我啊!改變了繼續走老滬杭路返回的初衷,改由海寧經嘉興上高速直奔上海的家。出海寧沿海寧至嘉興的快速路走至嘉興口上滬杭高速(海寧至嘉興的快速路的路況很好,只是下雨又加之天黑,否則真希望沿這條快速路一直走到嘉興市)。一路上大雨滂沱,雨刮器經受了上崗以來真正的考驗,幾乎是有一個多小時,刮水的頻率是調在最高的,也是本車用了三年多後第一次如此高效率的使用。(直到第二天才聽廣播說那天的雨是今年第一次大面積的暴雨)。記得出浙江的時候繳通行費:25元,上海段繳30元。晚上9:20左右已經坐在家裡的電視機前喝咖啡了。總結一下歸途的情況:加油(97#)150元,繳通行費10+150+10+25+30=225元,行程600多公裡,用餐100元。感受比較深的:偶遇杭州的自行車友,特別是穿越當地最長的一條大於2800多米的隧道,看到在黑暗中推車行進的車手,有一種欽佩的感覺油然而生,他們的確是一群會享受生活“瘋子”。四天三夜的浙東南只車之旅結束了,總行程大約1600多公路,總的花費在2000元左右。總的感覺一個字:值,兩個字:很值,三個子:特別值。這幾天,一直在思考著,困惑著,總有一些莫名的承重感覺,思緒在遙遠的他鄉久久的不能復位。泰順這個地方雖說是在溫州市但他畢竟是在大山深處,物產並不豐富,據說還是個貧困縣,這些從沿途的水稻田,及砍柴的村民身上可以體現。現在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大片的糧田被開發利用,一畝開發利用的的山地與種糧食的山地所產生的價值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現在有幾個發達的地區在種糧食?可是泰順在種,而且只要可耕那必定是種糧食為多數;泰順的交通不太發達,主要是靠省道,而且很多是近幾年才建成的,高速公路與此擦肩而過,鐵路和航空與之相距甚遠,好在廣播和電視拉近了它與現代社會的距離,否則一個閉塞的山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真是一點不為怪的。那麼讓它保持原來的樣子、原來的風格,實際上是一種“玩者”對“住者”的殘酷,沒有一個當地人願意永遠不發展、不改變的,他們幾十年、幾百年生活在這樣一成不變的環境中,並不是他們不願求變,而是實在是沒有能力,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裡沒有成片古民居群,最大的胡氏大院也只不過是三個大院,這裡沒有刻意的去保留什麼,也沒有刻意的對古居去進行修繕,一切都是遂緣,破了就讓它破了,到了就讓他到了,沒有像有些地方明明是新造的硬要作舊成古老的,一切均是本色,我認為開發旅游不是去制造虛假,了解歷史一定要沒有面紗,這一點泰順做到了。像其他絕大多數的內陸,交通不便的山區一樣,長假過後塵世又回平靜,包家大院的門上又會掛上鐵鎖,圓周古民居的主人依舊涼曬著柴草,仕水矴步的溪水照樣清澈,三條橋頭依然香火鳥繞……我所嘆息的是,十年前的宏村、婺源、西塘、周莊也像今天泰順這樣憨厚恬靜,我所後怕的是總有一天木牌書寫的指示牌會被咖啡底白字的金屬立牌所替代,新修的水泥路邊會像進入塔川那樣蓋起不倫不類的管理亭對進入山村的人每人收三十元的“入侵費”(景點門票),每一個山門都彙集了小商販推銷劣質紀念品的攤點,……當外來的文明打破世代寧靜的時候,我們又能奢求什麼?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勢必對生活在山區的人們有些不公,歷史往往是在推翻中前進的,所謂不破不立。然而當我們在脫貧致富,實踐夢想的同時是否應該認認真真的保留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呢?哪怕保留一些今天泰順的原始、木訥、寬容和遂緣呢?值得慶幸的是,泰順的廊橋雖然被像我一樣的“玩者”所知,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區,在我國何止千萬?就是這樣的文明和資源在我國又何止千萬?鳥瞰地圖,浙東南只是微小的一點。可笑的是當我們每走進一家當地的飯店、攤點都嚷嚷著有否土雞野菜,有否山珍河味的時候,真苦撒了當地善良的村民,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著他們原本喂豬的野草的時候,他們真的看不懂了。非常感謝各位花費了寶貴的時間,讀完了這篇亂七八糟的游記,本意是想告訴各位一些有關泰順的信息及自己的感受,如果對各位有所幫助,我的願望也就實現了。感謝攜程網、中國廊橋網、泰順網,因為有些對泰順廊橋的介紹我是從那裡得到的。還有就是城際通,因為我的GPS用的是它的免費軟件,還有靈圖網,一些地圖也是采用它的免費軟件下載的。在此一並謝過。完



(羅陽鎮)



(文興橋)



(北澗橋)



(三條橋)



(永慶橋)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