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下的貞節牌坊

作者: 沙地黑米

導讀沙地黑米最早知道貞節牌坊,是讀魯迅的《我之節烈觀》,依稀記得裡面有一句話:“皇帝要臣子盡忠,男人便要女人守節。”於是明白原來皇帝害怕奴才不忠,跟男人害怕女人不貞,是一個道理。後來看到劉海粟一本早年的畫集,裡面收了一幅描繪西湖夜色的油畫,月光下的蘇堤上,有一排柳樹,柳條間是一座貞節牌坊,色調清冷,當時就把月色和牌坊同時記住了,感覺二� ...

沙地黑米最早知道貞節牌坊,是讀魯迅的《我之節烈觀》,依稀記得裡面有一句話:“皇帝要臣子盡忠,男人便要女人守節。”於是明白原來皇帝害怕奴才不忠,跟男人害怕女人不貞,是一個道理。後來看到劉海粟一本早年的畫集,裡面收了一幅描繪西湖夜色的油畫,月光下的蘇堤上,有一排柳樹,柳條間是一座貞節牌坊,色調清冷,當時就把月色和牌坊同時記住了,感覺二者有某種隱秘的聯系。非常湊巧,第一次見到貞節牌坊,確實也跟“月”有關,是在桂林東北邊60多公裡的一座村落,那地方叫月嶺,是清末重臣唐景崧的老家。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滿清把台灣割給日本,唐景崧是當時的台灣巡撫。月嶺的古民居,在桂北有些名氣,共有六個大院,相傳是明末清初,一位唐姓富豪為六個兒子蓋的。六座庭院由平滑的青石板路連接,古井、石磨、戲台、魚池等一應俱全,與晉商大院比也不遜色。村外的貞節牌坊,是為其中一個兒媳立的,據說她嫁進唐家的第二年,丈夫就死了。牌坊正面“孝義可風”四字,如今依然清晰。牌坊,用如今通行的語言來說,就是紀念碑。牌坊有各種各樣的,紀念不同的人和事,貞節牌坊紀念的,是守節的女人。所謂守節,就是丈夫死後不改嫁,依然孝敬公婆,悉心撫養遺孤,最終把孩子培養成了國家棟梁。這種觀念,中國人古已有之,到了宋朝,更是被發揚光大,以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句最為著名,也遭到最激烈的抨擊。須留意的是,並非僅僅守寡,就可以立牌坊的,如果孩子成人後未能出人頭地,依舊是個農民,那麼這寡就算白守了。守節是男人對女人的期盼,作為交換,功名則是女人對男人的要求。相信現代女子,對貞節二字很敏感,也很反感,好在現代社會,對女人也沒有守節的要求,所以月嶺的牌坊,也就成了懷舊的古董,不時有游人遠道而來,在牌坊下擺個甫士,拍個照,說幾句玩笑話,然後繼續尋訪唐景崧故宅。在蘇州觀看園林時,我曾經想到,沒有告老還鄉的官吏,何來風情萬種的獅子林、拙政園、留園?那些拱橋、水榭、雕梁畫棟的門樓,需要多少萬銀兩才能築就?而那些銀兩,僅僅靠俸祿,能聚斂起那麼多嗎?官員斂財是歷朝歷代的傳統,古代的贓款還多少給後人留下了幾處憑吊的遺跡,如今的贓款,恐怕要麼進了賭場,要麼成了海外的豪宅。



(文中提到的牌坊)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