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與茨中教堂迪慶的藏民們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把它作為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但卻接納了茨中教堂,所以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謂是個奇跡。
1866年,法國傳教士顧德爾神甫,進入迪慶,竭力將其勢力滲透到滇西北並力圖擴展到藏區腹地。他們建立教堂、發展信徒,在強大的藏傳佛教勢力中,極艱難的存在著。信徒甚少,並且日益被信仰藏傳佛教的百姓所仇視。百姓們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傳教活動,引發了阿墩子教案和維西教案。在1905年的維西教案中,憤怒的群眾焚毀了瀾滄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殺死了法國傳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當時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的勢力,派重兵鎮壓僧俗民眾,反洋教的群眾抵抗了三個月,最終被鎮壓下去,教會因此而獲得了巨額賠款,在茨中約三分之二的土地上興建茨中教堂。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為天主教“雲南鐸區”主教坐堂,下轄2個分堂,先後辦過一所學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小學。
教堂風格整體上體現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羅馬教堂的特色。主體建築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其正面為高大的鐘樓,鐘樓的上部,雖為中式亭閣,中式飛檐瓦頂,但它兩頭頂端的十字架標記還是引證了它西式的身份。在歷史風雨中飄搖多年之後,政府的出錢修繕、保護,使它重現當年的風采。
從德欽縣城往維西方向南行88公裡,汽車緩緩跨過瀾滄江大橋,便到了依山面水,環境幽靜的茨中村。“茨”藏語意為“村莊”,“中”藏語意為“六”。茨中被人們稱之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走進茨中,便見一座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憑高雄踞在可人的綠蔭世界裡,被游人譽為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這就是天主教堂。林木藏高樓,裡外花如海。茨中教堂建築群座落在花木繁茂的村寨中央,背系青山,四周有農舍梯田點綴。建築群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風格。整個建築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兼容,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果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築有外圍牆,院內辟花壇,植果木,風雅別致。教堂座西向東,為法式(哥特式)建築,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條鐘數(晾望樓),高達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用4棵內樁和12棵外柱承托脊樟,內外柱問砌有石欄杆。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遙覽江岸風光。教堂進深22米,面寬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兩側各設7個小窗。祭台寬3.8米,進深5.75米,兩側設有淨身。更衣室。屋頂用玻璃瓦覆蓋,院中的兩棵百年棕樹亭亭玉立。果園裡出產的葡萄甘甜可口。傳教士從法國帶來了釀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釀制技術,並把釀制技術傳授給當地信教群眾。時至今日,教堂裡還保存著當時釀酒的器皿。如果你到茨中,還可品嘗到醇正的甘地葡萄酒。
在茨中,可以尋找到詹姆斯•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中塑造的人物——法國傳教士佩羅極其相似的經歷和故事。

(25)

(25)

(27)

(梅裡往事)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