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居外景)
走訪探險家洛克舊居
在雲南麗江有兩個幫助了麗江在世界傳播的重要人物。
一個是納西古樂的宣導者——宣科,他憑著自己十多年政治牢獄的資本和從小在教會學校學會的流利英語,把在麗江收集到納西古樂改編後請一幫七、八十歲的老人來演奏,並到世界各地演出,引起了世界的轟動,麗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就在西方主流社會升溫。
另外一個卻鮮為人知,但實在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美籍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Joseph F.Rock)。1922年他作為美國農業部的雇員只身來到中國,得到當時的中國政府的批准,從事植物考察。從此他斷斷續續在西南地區,主要是麗江地區進行植物考察,他把自己資料的存放地和休息地選在今天玉龍雪山腳下玉湖行政村的雪嵩自然村裡一間納西民居裡,這間租用了27年的民居成就了他人生最輝煌、最值得回憶的歷史。
當時宣科的父親宣明德就是洛克的翻譯加助手,歷史就是如此有趣、有緣。
在麗江的時候我讀了幾本有關宣科和洛克的書。我對已經死去40多年的洛克有研究的興趣。當和師傅告訴我洛克的故居現在已經被一個當地的企業家私人買下後建成了紀念館,我決定去看一下。
如果不是今天的麗江旅游熱,也許就沒有人會去把洛克這個美國佬搬出來的。
洛克在中國期間還受聘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給雜志拍攝照片和撰寫文章。麗江地區的獨特景像深深地吸引了西方人的目光,其中有一個叫詹姆斯.希爾頓的人根據他描述的景像寫了一部《消失的地平線》的小說。小說中描寫了一個叫香格裡拉的地方簡直是一個神仙世界,讓許多人都在尋找這個美麗的地方,一直到了1997年當時德欽的中甸就被批准改為香格裡拉縣。於是,滇西北地區的旅游就此極度升溫。所以有人講如果沒有洛克在《國家地理》發表介紹滇西北地區的文章和照片,就可能沒有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裡拉,沒有香格裡拉也就未必有今天滇西北地區的世界性的旅游熱。
確實,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洛克當時的探險、考察活動的成果到今天才是真正的開花,“洛克熱”也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洛克是個奇人,1884年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6歲喪母,大學預科畢業後就離開父親到歐洲打工游蕩,20歲的時候做了一家游輪的雇員,隨船跑到美國屬地的夏威夷。洛克的奇特之處在於他的語言能力,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包括中文在內的各種語言,到後來他掌握了十種外國語言,這個注定他將成為探險家。他在夏威夷期間對植物特別感興趣,被夏威夷大學聘請做生物教授,做了十年老師後又不安分的他跑到美國農業部,主動要求跑到遠東進行農業考察。於是1922年的5月他就來到中國的西南地區作為農業考察員,後來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聘請做記者,受到雜志社的資助拍攝了大量當地的照片,包括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彩色照片。
抗戰剛開始時他沒有撤離中國,繼續在麗江整理他的資料,攥寫他的文章。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國防部發現他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地理特別熟悉,就要他回到華盛頓的給美軍地圖供給部畫地圖,著名的“駝峰航線”就是出自他的手。
在美國期間,哈佛大學大學幫助他出版了《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的專著,他在為美軍服務期間美軍答把他在留麗江那間民居裡的照片、資料,特別是他心血之作《納西——英文百科字典》手稿帶到美國。結果運輸他資料的船被日軍的水雷擊中,他的資料漂落在大海上。得到消息後洛克大病一場。到了1946年他終於獲得哈佛大學植物學家的資助,再一次回到了他熟悉的麗江,在那間民居裡完成了《納西——英文百科字典》。
1949年他和宣科的姐姐和姐夫(當時是達賴在內地辦事處的主任)同坐一駕美國飛機極不情願地、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他生活工作27年的麗江。到達印度兩周後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到“與其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我寧願死在那玉龍雪山的鮮花叢中。”由於當時的中美關系的原因,到死也沒有實現這個理想。洛克終身未婚,到1962年獨居在夏威夷的家逝世的時候。作為一個小人物他的死並沒有在學術界或植物界引起很大影響,很孤單地走了,臨終也沒有再見到一朵玉龍雪山的鮮花。
後來,宣科到美國夏威夷去的時候特意到他的墓地去瞻仰了一下。
我之所以花這麼多筆墨去講述洛克的一生經歷,實在是為他的魅力所感動。一個西方人懂19國語言,懂漢字,懂納西文字,還編寫了《納西——英文百科字典》和《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兩本書,在中國一個鄉下的地方工作27年。不管他當時的動機是如何,客觀上他現在就是一個傳播中華文化、納西文化的使者,用西方人的視野把東方的文化介紹給西方人,這遠比我們拍100部《臥虎藏龍》更有效果。
洛克當時只是在麗江工作,況且他還經常在各地考察,作為一個藍眼睛黃頭發的外國人在當時還是比較注目,但是他未必就是當時的名人。所以,真正了解他的人不多。他租住在雪嵩村的民居裡,門平時都是關著,很少與當地人交流。他離開麗江後他的居住地也沒有多少人記住了。直到當地的一個民營企業家開始尋找他的舊居,雪嵩村的人也記不得當時住在哪一戶的哪一間了。後來還是用洛克自己拍攝的一幅照片中房柱石基上的雕刻發現那一間就是他的居住間。
我去參觀的時候,舊居已經被那個民企老板買下後翻修了,還花錢在村上收購了當時他臨離開麗江前送村民的物品,再按照他的自拍相的布置擺設出來。洛克居住的院子共有三間房,成U字型,中間是一個大院子,抬頭看西邊就是白色的玉龍雪山,座西朝東的一間二樓是洛克租用的房子,樓下北邊一間是廚房間,有灶頭在下面,所以今天看到的二樓洛克房間裡還有那些被煙熏黑的痕跡,也不知道當時他為什麼不把整套房子租下。
從很小的木樓梯走到二樓,房間是長方型的約四十平方米,納西特點所以屋子空間不高從房間的擺設看很簡陋,一只木桌子,一只單人木板床,一只可以折疊的帆布椅子,唯一有點洋氣的是桌子上的咖啡豆的研磨機。對比當時美國的生活條件,就像讓今天一個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大學教授突然搬到建築工地的民房裡一樣的落差。沒有電、沒有熱水澡的日子能讓在美國坐汽車看電影睡席夢思的洛克在那裡安下心來做學問,那樣的人絕對是意志高超堅強的人。
在南邊一間已經改為洛克遺物陳列館裡,我看到了他用過的皮箱,還有釘鞋的工具、獵槍,甚至還有理發工具,六十多年了這個理發推子上的電鍍居然一點也沒有脫落,美國貨的質量讓我這個搞制造業的管理者看的驚訝。
講解員是村上的一個老頭,他小時候見過那個老外,今天也是義務為民企家看管這座紀念館的。他告訴我這些物品在村上收集的故事,包括花700元收購那把理發推子,他還告訴我記憶中的洛克不與別人多講話,每次出來散步就牽著一只黑色的狗,看見村裡人都會一笑。
在陳列館裡,我花了166元買了一本洛克的《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書,這本書是大16開的,有562頁,共有55萬字和255幅當地人生活的照片。詳細記述了納西人和文化、文字起源、歷史、地理等等。這是1998年政府花錢從美國哈佛大學購買的版權翻譯而來的。回到家,足足花了半個月把這本書啃完。除文字外,那些珍貴的照片記錄了納西人的生活,實在珍貴。我想如果沒有洛克,在當時經濟條件下當地人根本不可能留下那麼多照片,即便是那些土司貴族買的起相機也未必有這個興趣去捕捉到這些底層社會生活的鏡頭。
回顧今天,不少名人今天上報紙,明天上電視,天天開講,日日訪談,寫書一個月一本,學生帶著一大堆,項目接著一大群,成果顯赫,為人贊頌。看看洛克27年深入到一個山區去研究他的植物,到後來變成了當地文化歷史的記錄和研究者。在當時,他未必是名人,他的成果在沒有未必吸引美國主流社會注目,可是通過歷史的發酵和沉澱,洛克的成果卻慢慢顯示出他的持久力和巨大的能量了。
今天有政府出資把他圖書的中文版權買下,有民營企業家願意出資給他建一個紀念館,又有當地村裡人義務來講解,還有包括像我這樣的游客來拜讀他的著作,瞻仰他工作生活過的舊居。這才是一個真正偉人所散發的魅力,這才是做知識分子的榜樣。好漢,洛克!
(20060919)
更多游記和圖片登陸我博客www.abin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