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心搜索】
食:沒發現什麼特產的,時令水果吧,經老成洛路路過西平鎮,兩旁各式果園很多。客家食府(江西會館)和川北食府(川北會館)的菜譜都比較全。喝蓋碗茶。住:一天夠玩了,真要住的話在江西會館旁邊有洛帶供銷社飯店,它在老街中段還經營旅社。
行:成都五桂橋公交站219路公交車直達。自駕出城東多寶寺,成洛路20公裡直達,道路好車輛少。
游:客家博物館,四大會館,客家食府和川北食府,洛帶公園。遠一點可往東山去玉帶湖。
購:竹制品。
娛:打麻將?坐雞公車。
【游蟲口水記】
洛帶是一個文化性的旅游目的地,身臨其境的娛樂性不是很高,因此許多的旅游者從踏上這一片土地開始,就盼望著快一點地和旅伴一起離開,而這樣的身影,也是孤獨的。她來自美國,她說一早在成都寬巷子的青年旅館裡知道在伊拉克又有四個美國兵死於非命,便冒雨出來了。 她從成都五桂橋汽車客運站坐了219路城鄉公交,半個小時以後從洛帶公交站走出來,看了看手中的指南,便順著公交站前的石板路向東北方向開始今天的歷程。首先是右邊的成都市洛帶中學校。 再往前便是這條綠蔭街中的四川客家博物館,燃燈寺的牌子已經難以讓人查覺,門前的八角井卻也許還是千年前的形像。井的故事依舊是巴蜀色彩的。 傳說是這樣的:古之民人凡天旱多有淘井祈雨的風俗。蜀後主可鬥(讀過三國了?)聽說鎮子場八角井通東海很是靈驗,就跑來看了。見八角井與水池相連,水中鯉魚很快活地游來游去。於是命令隨從去抓魚卻沒抓住,旁邊一位老人拿魚杆釣到不少的魚,阿鬥的隨從們想討要幾只沒成,就硬搶來一條獻給了阿鬥。一不小心,那條魚蹦入了池中,阿鬥情急之中也跳入水去想要去抓回那條魚。魚沒抓到,玉帶卻掉進了八角井裡。他從釣魚老頭那裡找到一張貼子,說:不思創業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後來,阿鬥真不得民心,帝運不長。於是後來人們叫這個地方是落帶而不是鎮子場了。 一說,這個地方倒是洛帶的核心起源了。 從走進博物館開始,整整一天的眼睛、耳朵,以至於整個身體感受,都與蓋碗茶、竹椅、麻將連在一起。 在參觀博物館展覽的時候,需要支付每人五元的門票,這樣才不至於只是行進在幽幽小道之上,青青柳絲之中。從客家大遷徙、客家創業史到客家民俗展,才是這裡的核心。裡裡外外,一切的實物記錄著漢民族這一分支有悠長歷史和多彩文化的分支:客家人的世代生息。那一對用來抬花轎的竹杆上紅綢花依舊綻放著生靈氣息。 紅花綠草和靜靜的院子,這樣的地方適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石磨、石碾、水車、雞公車、檑子、巴籠、納鞋機頭、紡棉花機、織布機、犁耙、半桶、烘籠、熱飯桶、水桶、瓜瓢、筷籠、莫奈何、升、鬥、骨秤、八仙桌、大班椅、佛龕、風車、水井、小簸箕、土撮箕、魚罩子、犁頭、枷簞、兌窩、鋤頭(這些名詞你都看得懂嘛?)。當撞響那只大鑄鐘,鐘聲透徹處一切都會活生生地再現生活場景一樣,比如那石碾就咕嚕嚕地轉出白花花的米來。兒童帽、木偶、石桅杆的男性器崇拜、寮牙殼作成的路燈罩、簡單的坐脊、清秀的門眉繡繪、大花轎、醒酒樁和嚴禁賭博碑。精神文化的味道是簡單的,直白的,但也是如此的特色,和客家人特色的語言一樣,區別著世界另外的五十億大眾。 當需要對這個簡單有更深的了解的時候,要一個博物館的講解員是值得的。1到2塊錢的講解費用應該是最低的了,但同樣是這份簡單,講解員也許會帶著自己進入到過去那些久遠的歷史中去。 從啖茶、逗鳥、品煙的老年人身旁悄悄踱過去,成都東山客家展覽幾乎就要告一段落了。最後可以望望大幾株大桑樹上成熟的和快要成熟的桑椹,也許會有望梅止渴的效應。當然,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坐下來要一杯蓋碗茶,那茶香和著細風、細雨和泥土綠草的清香,用一個讀書年代的詞來說就是沁人心脾,好久,一直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再往前的路是有坡度的,減慢速度的時候才可以慢慢欣賞路旁的風景,就在這一段來自城市生靈的驚喜過後,洛帶公園慢慢地鮮活起來。從備受保護的近代建築凝翠樓,到那不知名的六角古塔,半俯下身子的大桑樹,以及池中間那座怡心亭。怡心的方式,當地人是一茶一座翻翻手中的紙牌,或者打出一只么雞,我們般來人的方式,就是看這裡的其樂融融了。瞧,那株老桑樹也為之傾倒。 也許,現代的人還是習慣在網吧這樣的地方呆呆,感覺一種計算機風扇低低地吼著制造出的那種細微的缺氧感覺,在古色古香的屋子裡連線調情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更激情一些呢。 走出這條街的時候,街頭那塊牌子會告訴你這條街叫八角井街,山腳下橫過的瀝青公路往北是洪安火車站,往南是龍泉。抬頭望山頂上一排建築頗有度假寶地的感覺,結果那是一所學校。從半山腰的基督教會堂門前往上爬,就可以去看看這所學校的風水,渴了的話路邊是有枇杷和小蜜桃的,要怎麼吃到就自己想辦法了。 沿瀝青公路往東南大約100米的地方,是古鎮的老街入口,叫洛帶鎮上街,在鎮內找得到省市領導在街口牌坊下的留影,讓人感覺很是高大。和八角井街一樣是石條鋪路,滿是褐色泥但幾乎看不到灰塵以外的垃圾。隨後,我拍到了當地的清潔工。因為允許自駕族把車往老街裡隨意開行和隨意停車,因此石板路上的輪胎風光很是壯觀。除確車輛的喧囂,可想小鎮的清靜應該是很可愛的。只用往身邊的小巷往裡看看,就相信自己的這個猜想不會錯了。 有家木工坊可以暫時讓自己忘記前邊的路是不是堵得走不通過了。老板用簡單的床子車出空心陀螺或者面杖之類簡單但可愛的東西,不過我最終把那只竹根做的茶壺看得入迷,只是店主說只有這一個了,我想得留給更遠道而來的愛好者才好。打扮得有些花枝招展的老板娘很是熱心,連說:買不買都沒問題,你看,多看看,還有這個。最後我留下一只空心的陀螺,一抽它就會呵呵地歡快叫喚著。 往前走一點點,在街對面找到了古鎮三大會館之一:廣東會館。不過看過之後,發現它是最小的一座會館,只是它占了地利的優勢,裡面茶園的規模卻是最大的,上座率相當高。門口那家客家傷心粉吸引了不少的食客,要知道怎麼會傷心得知道至少兩點了。一是客家人是一支背井離鄉的漢族支系,以農耕勞作為主,一天勞動後全家吃飯的時候,思念遠方故鄉的親人時倍感傷心。第二是它非常的麻辣會讓人頭冒煙身流汗,一不小心就兩眼淚汪汪了,也是"傷心"啊!不過可以玩玩院子裡幾輛可以正常使用的雞公車,掩飾一下說你的眼淚是開心得笑出來的。 興起於明清時期的會館,地異鄉人在客居地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可分為行業會館和移民會館兩大類。移民會館的修建方式一般分為三類:民建、官建和官民合建。各類會館的功能有四。一,"合樂":文化娛樂功能;二,"祀神":文化宗教功能;三,"義舉":社會互助功能;四,"合約":社會經濟功能。由於各地移民的信仰不同,移民來源的地區各異,移民進入居住地的地區有別,文化風俗習慣不一樣,因此,使得移民會館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和復雜。四川省內的會館,幾乎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的產物,遍布於四川的各大城鄉。現在僅洛帶鎮街上,就有保存完好的建於乾隆年間的移民會館三座,它們分別以崇奉原鄉的神祗來命名。由廣東移民修建的廣東會館,因崇奉南華六祖,故又稱為"南華宮",由江西移民修建的江西會館,因崇奉萬壽宮的許真人,故又稱為"萬壽宮";由湖廣(今湖北、湖南)移民修建的湖廣會館,因崇奉大禹王,故又稱為"禹王宮"。 沿著老街繼續往西,整條街一樣的風格,只是名字在無意中變為了洛帶鎮下街,向南第一個大三岔路口的地方是江西會館,在四大會館裡,江西會館具有當然的領導地位。用什麼來證明呢,首先看看它粗壯的大門檻就知道了(開玩笑的)。它有宏大的完整結構:包括萬年台、大院壩、前中後三殿和內置小戲台、兩側廂房的四合院主體建築,曾經一直是洛帶政府所在地。目前已經是多家客家研究機構的掛牌單位。天井兩側廂房外牆上的掛牌上,展示著世界一億客家人的文化風采,包括鄧小平、李當耀的人脈淵源,以及客家人的特別風俗。曾在客家博物館一個館方人員告訴我:利用世界1億客家人的人脈資源,對於我們在吸引投資等發展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廂房裡正在舉辦江南贛南客家風情攝影展,攝影家鏡頭裡的圍屋大觀是影展的一大特色。正堂裡是洛帶的發展規劃沙盤模型,在這裡可以校正自己的行走路線。想了想,一是要盡可能多地領略客家風情在哪裡,二是盡可能地步行,雖然代步的三輪車很而且服務都誠懇而規範。 折回洛帶鎮下街繼續往西100米,右面牌樓上祥雲中的“禹王宮”比下面的“湖廣會館”更為突出。進入會館滿眼的金壁輝煌讓人欣喜得有幾分眩暈。因此禹王台戲樓就是游客最佳的紀念照背景了,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細看鎦金的浮雕畫內容是忠義堂。在這裡可以找到洛帶客家人的驕傲,那就是世界天文學家劉子華,當然,我想走過他的幾乎每一個人都還是不明白,如何用易學來研究行星。同期有洛帶客家文化攝影藝術展,近百張攝影作品集中再現了洛帶客家人的生活世界,只是它們掛在牆上的位置比較高,眼力比較好才可以領略細微之處。 湖廣會館的建築挺拔,寬敞異常,四合院結構旁有甬道直通後院,那又是另外一番天地。難得之處還有這裡沒有茶園和麻將聲,在廣東會館和江西會館領略過那種熱鬧場景之後,還真有些異樣的驚喜。青磚、朱門、黑漆柱子,恰當的漏光和透風,人人都稱如此美好一處養性之地。 出門洛帶鎮下街繼續往西200米,街面左側有一古巷叫槐樹巷,門坊的背面槐樹巷三個字已經很難辨認,從這條還算寬的巷子往裡,也許會滿足自己對於老槐樹的尋找欲望,因為官方制定的門牌也表示這裡是雙槐村。答案卻是50米深的老巷有一株真的很老的榆樹,只一株,還好不是又一株桑樹。巷裡的小童正拿竹杆想搞定樹上那一串串還發綠的枇杷果,他們說再往前就是他們家菜地了,媽媽在屋子裡和朋友打麻將。年輕婦女說嫁過來就只知道叫雙槐村,“真有兩棵槐樹嗎?” 可以望見老街口了,有一家老號的“天鵝蛋”。其實我們都記不清天鵝究竟什麼模樣了,是不是和鵝一樣呢?鵝的蛋很大的,天鵝的蛋鵝多大呢?花一元錢買得一串,才想起那是童年時候吃過的炸糯米丸子,只是真的好多年不記得了。就像廣東會館大門裡一個老爺爺在擺賣一籮筐皂角和一簸箕油換子。其實我看他的生意和前幾天報上生活記者寫的那個賣油換子爺爺的生意一樣清淡,摔下QQ車的三個女士真的很好心地問:爺爺,生意好嗎?爺爺笑得像小孩子一樣的開心,沒說生意:油換子洗頭,不癢不脫頭皮的。 真實的歷史是流動的,就算把它釘在牆上。 出了老街,前面是回成都的干道。可以尋得一條小河,然後沿溯河而上,穿越農田、果園,整個眼睛滿是綠油油的一片,空氣是清新而潮濕的。回想在江西會館見過的那個發展模型,想想不久這裡將是一個類似運動中心的項目,那裡將是一個城市公園,還是很感慨和懷念這份陌生的土地。 終於重新回到山腳那條瀝青公路,身上多了些褐褐的泥痕。這就是我們這類游蟲不願意走回頭路的習慣搞的。下一個目標是位於山腰的川北會館,這本是在古鎮沒有的,因為成都市區的改造,原在市區臥龍橋的川北會館被搬到這裡來復原了。川北會館與客家文化本不相關的,它原由川北商賈在成都修建,相當於川北籍同鄉駐成都聯絡處。從那扇不起眼的後門探出腳步,發現了叫做西部客家第一村的項目。在即將蔥蔥蘢蘢的山坳裡,青瓦白牆硬山頂的圍式建築群,容納的其實是一個川北食府的營業項目。走過三堂六廳九廂房,其實真有種欲望要在這裡坐下來品品蓋碗茶,品嘗川北米酒。一切,要的就是這份感覺,想復雜了,就像那喜人惱人的愛情。其實,人生就是蕩在客家村檐下那只只紅燈籠,飄啊飄的。是自由?是閑情?是進入的這份迷戀。 通過客家村的交通道翻過小山嘴,可以看到川北會館的全貌,硬山頂的小青瓦在翠綠中其實最養眼,最怡神,這也許最超然於客家文化了。客家是個遷徙民族,很多的故事和風情被掩沒於頻繁的遷徙和原始的勞作之中,雖然出現了鄧小平政治救國、劉子華科學救國等等的風流人物。但同時這也是最升華客家文化的了,因為一切的努力奮鬥,都需要有個機會慢慢地思考、總結和提高。世界總是矛盾的,願客家人能夠譜寫出更美麗華章吧! 土石路快到盡頭的時候,右面的低矮樹叢中隱藏著一條小道。撥開枝葉,會發現這條路是很適合行走的,它一直通往山頂,那裡有甜蜜的果園,還可以時時地回頭俯瞰小鎮又是一個什麼樣子,這時候的感覺就真的是移步換景了。城北那塊打電話送手機的廣告是全城最大的廣告,自然有些招搖。對面的山嘴是一所學校的大門,在大門口可以飽覽全鎮布局。指點中,回憶剛才一路走來的每一個細節,歷歷在目。 游歷圖片,稍後組織上傳在網絡某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