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風情:蘇州往事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樓三百九十橋”是蘇州這樣的城市最好的寫照,也是江南水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自古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的江浙一帶,一直流傳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宋)範成大的《吳郡志》。著名的唐寅(伯虎)在《江南四季歌》裡就曾寫道:江南人住神仙地。隨著歷代文人騷客們的極力渲染,和歷史 ...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樓三百九十橋”是蘇州這樣的城市最好的寫照,也是江南水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自古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的江浙一帶,一直流傳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宋)範成大的《吳郡志》。著名的唐寅(伯虎)在《江南四季歌》裡就曾寫道:江南人住神仙地。隨著歷代文人騷客們的極力渲染,和歷史記錄的頻頻出現,蘇杭的名聲響徹了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當我從小時候的耳熟能詳,到真正踏上這片吳楚故地,探尋的角度已經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也有了新的收獲。

一、拙政園的魚

在蘇州的古典園林當中,以拙政園最為著名。拙政園初為唐代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辟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監察御史王獻臣,晚年仕途不暢,辭職回鄉,買下這片寺廟,改建為庭院。並摘自晉代潘岳的《閑居賦》中 “拙者為政” 的句意,把宅院取名曰:拙政園。

拙政園的整個布局,以水景為佳。水面的占地面積是全園的五分之三,亭台樓閣均瀕水而建,水成了園中的靈性所在。“水至清則無魚”,這是我們以前經常聽說的格言。而拙政園中的池水是靜水,按“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來看,這潭死水的味道應該是不敢恭維的。可是我走遍整個園區,在感受園林的山光水影的精致時,卻聞不到任何的異味,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答案在池塘裡的魚兒。

現在我才對魚和水的關系,有了另一層不同的解讀。在以前我們往往覺得,水是涵蓋萬物,滋養一切的,是萬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只知道“魚兒離不開水”,沒想到池中奔騰翻滾的魚群反過來,也能淨化著水。如果沒有這些魚,我們看到的將是髒臭不堪的池水。

以前聽說過一種綽號為“清道夫”的魚,能夠把魚缸裡的污穢清除掉,沒想到當年設計園林的工匠們,就能智慧地采用放養魚群的方法,來淨化園林中的水池。當池塘滋養魚群的同時,魚群實際上也在為池塘作保潔淨化的維護。看來只有這種共容並存的生態,才是生生不息的相處之道啊!

二、獅子林的石

(清)俞樾在游覽了獅子林後,寫下了“五復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的感受。當你走進這座始建於元代的園林,仿佛跌入了一座撲溯迷離的宮殿。在這處以太湖石壘砌的假山堆裡,山巒疊嶂,洞穴密布,使人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豁然開朗變通途”的感覺。

這些有如諸葛亮的“八卦奇石陣”的奇峰怪石,都是來自太湖的天然石頭。經由人們的“匠心獨運”和石頭的“渾然天成”,構築了這曲徑通幽的“太虛幻境”。讓人只要大門一關,紛擾繁雜的世界,頓時被隔絕在外。可是凌亂的心境,能否在這九轉曲迴裡,調節得如同這潭池水一樣平靜嗎?這就要看你個人的造化了!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和“境由心造,退一步海闊天空”,修煉的就是這種境界!

三、寒山寺的詩

來到蘇州的人,大多會慕名而來寒山寺。晚唐詩人張繼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讓寒山寺的時空,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裡。這位赴京趕考落第後,為避安史之亂,來到了楓橋邊的寒山寺,在惆悵羈旅中詠唱出: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我們小學就會吟誦的詩詞,隨著寒山寺的鐘聲千古地流傳著,寒山寺也“寺以詩名”,引來了如織的游客(文化價值的體現,從這裡可窺一斑)。而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精彩較量,反倒讓人們忽略了。

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的寒山寺,初名叫:妙利普明塔院。相傳

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與拾得由天台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舊又稱楓橋寺。現在人們對於寒山和拾得的了解,一般都是“和合二仙”的神話傳說。可是另一個故事,則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兩人爭奪住持名份的激烈程度。

傳說從天台山來到寒山寺的寒山和拾得,歷來不和,在寒山寺的住持上,又不相上下。此事讓觀世音菩薩知道後,化身下凡,為寺廟出了個主意:讓兩人各自在運河支流上建造一座大橋,方便過往村民,誰建得最好誰就是住持。於是就有了楓橋和江村橋,最後寒山如願地當上了住持,寺名遂改寒山寺。

在這場競爭中,拾得失敗了,從當時的實用上看,他在寺門口建造的江村橋,不但方便了周圍的村民,也解決了寺廟的出行難題,作用應該比楓橋大。也許從這場紛爭中退出的拾得,獲得的大徹大悟,猶如張繼無意間的詠頌,成就了千古絕唱一樣,拾得了世外淨土。而寒山則在勝出的繁雜中,永遠地成了一座世俗的寺名。

四、碧螺峰的茶

在蘇州太湖的洞庭東山的碧螺峰上,盛產的碧螺春是最為馳名的,也是最正宗的茗茶。湖邊的茶樓是一座仿古的建築,高高飄蕩的旗子,一個鬥大的“茶”字隱現其間。耳邊傳來一陣琵琶的彈拔聲,娓娓動聽的蘇州評彈,在一男一女的吳儂軟語中,抑揚頓挫地講述著碧螺春的故事。雖然聽得雲裡霧裡,但是美妙的韻味一樣地讓人如痴如醉。“小二”捧來了瓜子花生和雜果,然後用一把長嘴的銅壺,為我衝泡了一杯上品的碧螺春,據說“銀絲條、螺旋形、渾身毛”的茶葉是碧螺春的上品。當卷曲如螺狀,色澤碧綠、纖細,有一層淡淡白毫的茶葉,灑落在杯中的開水上,徐徐地下沉伸展,宛如綻苞吐翠、春染水綠般的景像。一股嫩綠的清香緩緩地沁入心田,眼前評彈中的碧螺姑娘,為了搶救與惡龍奮戰了七天七夜的小伙子,用自己精氣養活的茶葉,醫治了昏迷中的小伙子,而她的元氣也一天天地憔悴了,直至香消魂散。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把這種“嚇煞人香”的茶種,易名為:碧螺春,希望她像春天一樣,周而復始地永駐人間。

此時窗外的湖光山色中,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雨霧,湖面上泛起了朵朵漣漪。浸泡過的碧螺春,碧綠清澈,喝上一口,卻有點淡淡的酸楚。

2001年9月18日~19日首次游歷2006年7月故地重游2006年9月整理校錄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