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昆明(四)---金殿、圓通寺

作者: 往往

導讀三游昆明(四) 金殿 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裡。早就聽說金殿是吳三桂所建,所以,67年,我們幾個同學一到了昆明就想看看大名鼎鼎的金殿。大致打聽了方向,我們兩個同學就騎車前往了。也不記得當時騎了多少時候,只知道似乎到了郊區很遠的地方,早就沒有了柏油馬路,記得當時我們是在農村的土路上向前騎,問了許多人,要不就是聽不懂我 ...

三游昆明(四) 金殿 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裡。早就聽說金殿是吳三桂所建,所以,67年,我們幾個同學一到了昆明就想看看大名鼎鼎的金殿。大致打聽了方向,我們兩個同學就騎車前往了。也不記得當時騎了多少時候,只知道似乎到了郊區很遠的地方,早就沒有了柏油馬路,記得當時我們是在農村的土路上向前騎,問了許多人,要不就是聽不懂我們的問話,要不就是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金殿,後來總算問到一個明白人,說你們是不是找那個銅亭子,隨後給我們指了一條明道,我們沿著山路向上騎,七拐八拐,終於找到了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出乎意料的是,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金碧輝煌,真像當地人所說,是圍在鐵柵欄中的一個銅亭子。似乎周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建築和保護,到處破破爛爛,有幾個老婦女坐在亭子周圍的石階上似乎在縫衣服。這就是當年我看到的金殿了。印像中它顏色黑暗,讓人失望。聽說,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各殿泥塑神像均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我們看到的就是破壞後的景像了。99年和學校去時,著實讓我出乎意外,沒想到金殿規模居然如此宏大了。金殿屬於太和宮的一部分,是道教文物。俗稱銅瓦寺。初建於明萬歷三十年(1602),系雲南巡撫陳用賓命人仿武當山銅殿鑄成。明末,統治雲南的沐氏,以為此銅殿屬金克木,對沐氏不利,便命巡撫張鳳翮於崇禎十年(1637)將之拆遷至大理賓川雞足山金頂(後毀於“文革”間)。現在的金殿(其實是銅殿)是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的。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重250噸,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因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從山腳舍車步行,先過迎仙橋,進“鳴鳳勝景”石牌坊(傳說呂洞賓曾在這裡煨芋放羊)。這裡有一塊石碑,是明代陳用賓所立。稱為“呂祖碑”。沿石階向上,走過72級(代表72地煞星)就到了“第一天門”它立於懸崖,明代建築。過了一天門牌坊,就是陡直的36級台階像征36“天罡星”,沿松樹成蔭的石徑經過清代重修的“二天門”和“三天門”一直攀上天門,即可見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大門。太和宮外牆上有“鸚鵡春深”四個大字,也是明代遺留,字跡圓潤豐美,堪稱珍品了。沿階進“城”,入寺門,再過欞星門,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看似皇家紫禁城,只是小多了。只見重重殿宇,森森古木,步道筆直。迎面大理石須彌座台基上精巧凝重的全銅建築巍然使人眼目一亮。這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築,著名的金殿。

據介紹,金殿7.8米見方,高6.7米,有16根立柱,36扇格子門,乃全國最大、最重的銅殿。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鑄字樣。裡面的佛像、匾聯、梁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殿正中供真武帝君,據說它的臉是仿照吳三桂的相貌鑄成的。不知可有根據。兩旁侍有銅鑄金童玉女。仔細看時,四面銅牆,銅鑄門窗,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只是歲月的痕跡已厚厚地沉澱在這原本金壁生輝的建築上,它通體灰黑無光,只有游人常常觸撫處,透出錚亮的銅質還閃爍著金屬的本色,敘說曾有的輝煌。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杆均是別致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在殿後側,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兩株,相傳為明代所種,我們去時,大朵茶花怒放,花紅似火。殿外一對小銅亭,供奉龜蛇二將;殿前有銅制高杆日月七星旗。除了紅色的茶花,寺內白色玉蘭如像牙般的葉片潔白、潤澤。盛開的挑花更是增色不少。

金殿西邊還有一個展室,裡邊陳列著吳三桂當年的三件寶,一件朝服,一個像牙芴板和一個戰刀。作為平西王,吳三桂在雲貴等地勢力很大,來到這裡總能看到與他相關的歷史遺跡。後人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兩極化。一部分人認為,由於他作為漢人,一直與滿清勾結,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另一部分則認為,他引導清軍的行為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正面意義。也有人認為,吳三桂讓清軍入關時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眾說紛紜並不能改變歷史,在大明朝風雨飄搖、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清兵將要入關的時候,投降清朝也許是吳三桂的無奈之舉。作為一個人,他丟掉了自己的氣節,但作為歷史進程,也不是他所能抗拒和改變的。只能任後人評說了。今年我們因時間充裕,所以一直走到殿後,這裡還有一大片茶花園,大朵茶花開得如火如荼,美麗無比。茶花園內植茶l萬多株,占地150畝。園中薈萃了雲南、廣西還有華東等地精品名種。如“獅子頭”、“恨天高”、“早桃紅”更為難得的還有號稱茶花皇後的“金花茶”。金殿茶花園占地面積之大,茶花品種之多,均為全國之冠。正當春寒料峭,滿山遍野山茶怒放,花大如鬥,紅白相間。正所謂“萬紫干紅,春色滿園”,展示了“雲南山茶甲天下”的風采。昆明公園名勝,幾乎無不以花盛花好為著名,金殿茶花園是集雲南茶花之大成的去處。茶花園並非一般數株聚為一壇一圃的花園,它是各種茶花自然培植於林間,草地,石徑旁,土坡上,開時紅白燦爛,如大片雲霞匝地的景觀,真正使人心醉。

園中的雲南十八怪雕塑分布在草坪樹叢中,加上翠枝碧葉,鮮花鳴鳥,倒是有點情趣。金殿東南有一座“明鐘樓”。樓為三層,有36戧角,琉璃寶頂,高約30米。我們於是爬上去,見三樓懸一大口銅鐘,重14噸。鐘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仲春吉日造”等字樣,為公元1432年所鑄,它最早在宣化樓,後搬到古幢公園,最後落戶現在的鳴鳳山頂,它已在滇池上空回響了近六個世紀。有人敲鐘,據說敲擊可聲傳40裡。那渾厚深沉的鐘聲仿佛在訴說什麼,仿佛在表達什麼,又仿佛想提示什麼。待你眺望,極目四野,蒼穹,浮雲,逶迤的長蟲山,高樓林立的昆明城,盡收眼底的時候,你似乎明白了鐘聲的含義,它讓你回想歷史,又讓你展望未來。昆明的變化太大了,真希望再去時,它會變得更好。

圓通寺圓通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它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才告完成。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清康熙年間,吳三桂有大肆擴建,將寺廟向南移到圓通街上。還增建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回廊,開辟了圓通勝境、勝境坊、前門以及采芝徑,形成園林、景色和宗教寺廟融為一體的佛教聖地。 進入高懸“圓通寺”巨型匾額的山門,就走上了寬闊的甬路。只見寺內青山、碧水、彩魚、白橋、紅亭、朱殿交相輝映,景色如畫。與其他佛寺不同的是,進山門後不是上坡,而是要沿著中軸線一直下坡,走了30米左右,就見“圓通勝景”的牌坊,據記載,它是吳三桂於康熙七年修建的,“木之大,工之精,石之玲瓏,皆盡人力”,牌坊朱描彩繪,巍峨壯觀。整個寺院以圓通寶殿為中心,前有一池,兩側設抄手回廊繞池接通對廳,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獨特風格。這在我所見的寺廟中是極少見的。幾千平方米的池中有一個小島,島上是吳三桂所建八角亭,有兩座石橋南北連通。裡邊供奉著觀音和彌勒。大雄寶殿又叫圓通殿,地處寺院的最低點,它正對彌勒殿。寺宇富麗堂皇,無論建築和塑像都還保留著元、明風格。殿內供奉有清光緒年間精塑的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兩根高達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條彩龍,彩龍似聆聽,欲飛騰,真是活的一般。四壁還塑有五百羅漢像,均堪稱中國佛寺中的上乘之作。這裡還有我國內地目前獨一無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銅佛殿。殿內銅制的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重4噸)與圓通寶殿的釋迦牟尼塑像,形態各異,顯示了佛教兩大部派間的差異,令人大開眼界。 圓通寺後邊就是螺峰山,這裡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蒼翠,成了圓通寺天然屏障,被稱為明月石,吸引歷代詩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贊美的詩句,並被譽為“螺峰擁翠”、“螺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尤以明代的巨大“壽”字最引人矚目現。書體古樸,蒼勁有力。在圓通寶殿的東北,儲雲洞邊,“橫臥一石,狀若蹲虎”,上刻“采芝徑”三字,沿石階登高,可到圓通山。這裡有個圓通公園,是昆明的動物園。我們以前去過,現在老了,自然不會再到那個地方了。總之,圓通寺在我眼裡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鄉園林。它鬧中求靜,以小見大,並借背後螺峰山和前面水池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山水院佛寺,在中國的造園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有時間看看也是不錯的選擇。



(金殿已經發黑)



(據說佛的臉是用吳三桂的臉作模子的。)



(金殿的茶花園)



(雲南18怪雕塑)



(圓通寺)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