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昆明(一)--龍門--------我的三次雲南之行提起雲南我還真是有一個特殊的情節,我曾三次到雲南玩,三次卻有很多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在1967年,那時還是個中學生,借著文化革命大串聯的風潮,第一次來到雲南。第二次是在上世紀末,學校組織到雲南旅游,第三次是今年寒假陪老公和兒子再次來到雲南。看到了雲南的種種變化,心裡總有一種衝動,就是寫寫這幾次的雲南印像,讓大家和一起體會雲南的發展和變化。
雲南可玩的地方太多了,由於交通並不十分便利,所以要到一個景點都很費時間。比如從麗江到香格裡拉,車程就得6、7個小時。但因為近年興起,大家都趕往那裡,往往忽略了最值得玩,又最容易玩好的地方,那就是昆明。這裡不僅可以找到雲南的特產,且氣候舒適,既有名山秀水,又有古樹名花;歷史上這裡曾經是南昭國,歷史遺跡甚多。又因四季如春,花木繁茂,可見唐梅宋柏,更有唐宋年代的寺廟,規模宏大,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可看了網上,竟很少有詳細介紹昆明的。我三次來昆明,每次都領略了它的不同風采。可現在旅行社的行程幾乎很少有昆明游,最多就是石林了。可我總覺得,不游昆明枉來雲南,於是就有了一個衝動,把昆明的景點介紹給大家。如果有時間,不妨在昆明留三天,慢慢玩玩還是值得的。
昆明印像:第一次踏上昆明的地面,這裡還是一個不開化的邊陲小市。一直沒有火車通往內地,而我們幾乎是在火車剛剛開通的那個時候來到昆明的,只有惟一的一趟從昆明開往貴陽的列車。火車站也還沒有修好,連圍牆也沒有,下了火車一下就走到了大街上。
1967年,文化大革命正搞得如火如荼。由於軍隊的介入,武鬥成了風。當時昆明軍區和雲南軍區各支持一派,大家早都不上班了。每天就是寫大字報互相謾罵,你說我反動,我說你保守,不發表意見的就是兩面派。各級領導都被打到,中國到處陷入了癱瘓狀態。我們到昆明時,大串聯已近尾聲,因為剛開始只有紅五類(工人、貧下中農、革干、革軍)出身的才能串聯,後來亂了,誰也不管誰了,我們就了約幾個同學跑了出來。憑著一張“北京中學紅衛兵代表大會”(簡稱中學紅代會)的介紹信,我們住進了當時炮團(當時雲南有兩個所謂造反派的大組織:炮團和831,是對立的)的司令部,也就是現在的雲南大學。吃飯用學生證領,號稱借,卻並沒有還這一說。雲南給我的第一印像就是辣。每天吃飯像小盆一樣的碗,裝上滿滿的米飯,澆一勺熬冬瓜,再給一勺辣椒糊,我們一定要把辣椒挑出來,但還是辣的嘶嘶啦啦的。可雲南人不但不嫌辣,還要買來一大茶缸辣椒醬澆上,看的我們目瞪口呆。他們還告訴我們,這還不算辣,有一種辣椒叫涮辣,在湯裡涮一下,就能辣死人。至今我也沒見到這種辣椒,不知是否真有這種東西。
當時的武鬥已經把城市鬧得混亂不堪,雙方都有槍,死人的事經常發生,我親眼看到在昆明大街上,一個年輕女人,因老公武鬥死了,兩個孩子沒有能力撫養,狠心把大一點的孩子扔掉。孩子抱著媽媽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媽媽也哭得像個淚人,真是凄慘。那時年輕,不知道什麼叫害怕,有時大街上就會飛來流彈,槍在老百姓手中,想開就開,想來真是後怕。我在雲南大學住的時候,就有一顆子彈從我耳邊飛過,打在我身後的牆上。定神一看,是個學生玩槍走火,我可差點一命嗚呼。人們開始厭倦了這種無休無止的爭鬥,可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生活走入正軌。我們也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態才出來的。還不如當個逍遙派,到趁機游覽了祖國大好河山。那時的昆明古老而破舊,街道狹窄,常有青石板鋪的老路,記得親戚家住在一個老街,古樸的院子很有味道,院子中還有一口水井。老漢坐在自家大門口,抽著長長竹筒做的水煙。大街上幾乎都是平房,偶然有座樓就顯得特別高大了。
99年學校組織去雲南旅游,我們是包的飛機,在吳家壩機場降落,那時機場很小,飛機也寥寥無幾,昆明機場是我去過的城市中離城最近的機場,出了機場就到了大街上,我記得當時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街道兩邊水溝裡流淌著黑水,臭味直衝鼻子。到處是正在修建的未完成的建築,市區倒是相當繁華,畢竟旅游開放城市。不過我今年再去的時候,情況似乎有了很大改觀,變化之大是我未曾料到。城市中高樓林立,環城高速路和縱橫交錯的公路像網一樣張開,放射性通向四面八方。我幾乎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印像,那個年少時來過的小城,變得和其他大城市一樣堵車,充滿了商業氣息,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它的變化。應該說是更現代化了,社會在進步,昆明當然不能例外。但願改變的只是落後的面貌,留下的則是古樸純厚的民風。
龍門景觀當年仗著年輕,我們是騎車去的西山。我在昆明的親戚借了我們三輛自行車,我們一行6 人,三個男生各騎一輛,再帶上三個女生。就騎車去了西山。那時體力真好,一路上山,無法騎就推著走,盤山公路是小石子鋪成的山路,現在都想不起來是如何到的山頂。反正是初生牛犢不不怕虎,一口氣就來到龍門上。當初根本沒有門票之說,把車一鎖就登上龍門。
當年看到的龍門印像已經不深,只知道龍門就修築在懸崖上,上接雲霄,下臨絕壁。放眼望去,“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萬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我無更美的語言形容,就用清朝乾隆年間昆明名士孫髯翁登昆明滇池邊大觀樓有感而作“大觀樓長聯”,來描述當年滇池的美景吧。滇池是我國第六大淡水湖。這個被人們譽為雲貴高原上的一顆“明珠”,那末寬闊,又那末磅礡,既有湖的秀麗,又有海的氣魄。昆明真不愧為春城,7月底,各地都是暑熱難挨,可昆明卻十分涼爽宜人。龍門處,微風習習,萬頃碧波,光亮如鏡,那末柔美。湖面上風帆點點,在湖的周圍,又有名山勝景,湖光山色,確是美不勝收。當年我們這些年輕人,面對如此壯美的景色,在這裡發出了聲聲贊嘆,多麼希望在此插上翅膀,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做點為國效力的大事業。但那是個摧殘文化和人才的年代,有許多人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從龍門躍下,成了千古冤魂。
第二次來到龍門,心真的被刺痛了,龍門還是矗立在岩壁上,但眼前的滇池卻不再是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的浩瀚水面,從龍門望過去,左側的水面已經變成了樓房林立的度假村和田地,滇池小了許多。這都是文化大革命開展圍湖造田的惡果,滇池的面積驟減,真是禍國殃民的“創舉”,是對生態的破壞,也是對昆明,乃至全中國人的犯罪。更令人擔憂的是滇池也是全國重度污染的河湖之一,由於不斷向湖中排污,水質變得十分糟糕,黝黑而且臭味熏人。政府投入了上億資金治理卻收效甚微。想到我們當年去的時候,在海埂處游玩,那時水清見底,碧波萬頃,我還下水游泳,因為水太涼,才沒有堅持多一會兒。當時那兒有很多人釣魚,親戚還買了一條4、5斤的大鯉魚回家給我們做著吃了,美味無比。可那時的美景已成記憶,有多少人在為滇池哭泣。它還能恢復它的美麗容顏嗎?
龍門
位於三清閣南面,包括北由三清閣“別有洞天”,石洞門起,南至達天閣止的整個在千仞削壁上的石雕工程。我來龍門三次,前兩次都是走馬觀花,只有去年這次,因為是自己來游,時間充裕,才能仔細觀賞。我們從西山大門一直走上來,(上次和學校來是乘的纜車)。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三清閣。 三清閣是在太華山南面羅漢山上,羅漢山北連美女峰、太華峰,南接掛榜山千仞峭壁,峭壁下是浩瀚滇池。這裡山崖險峭,石峰嶙峋,其間松柏蒼勁,山花爛漫。三清閣九層十一閣建築群高低錯落,它高出滇池水面三百多米,置身於此,真有“海市蜃樓”的虛幻,“空中樓閣”飄渺之感。這裡有1000多級石階,可直通滇池邊的龍門村,有人就從山下沿台階攀上,是需要很好的體力的。當年湖邊有船,可直通大觀樓呢。
我們是從公路走到羅漢崖下,沿陡峭的石階向上,就來到山門前。紅色山門,藍色額匾,上書白色大字“三清境”,兩邊的石刻對聯很有意境,“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這正是對我們的鞭策,同時也告知我們需有良好心態才是。這裡和佛教的寺廟不同,給人高遠脫俗的清靜之感。近年來旅行社取消了昆明所有景點,大概沒有太多回扣,所以來西山旅游的人很少,只有不多的當地人,感覺分外安靜。和我們一起游石林的幾個西昌的老師就抱怨說都沒看見滇池就要回去了。
三清閣始建於元代,後來明代擺渡村民李應舉捐資擴建了彌勒殿。因寺上峭壁半空懸石如大肚羅漢,又稱羅漢寺。後屢建屢毀,經多次修茸,才有了現在的樣子。沿著三百多米的迂回游步道。可走上朝天橋,因下臨深淵,危險的很,所以現在修成了平台。從側面向下俯視,可見百米深澗,奇險幽深,恐高的人是無法向前的。從這兒就通到靈官殿,再沿著蜿蜒石階,越上越美,滇池景觀盡收眼底。這裡有一副對聯寫的貼切“半壁起危樓,嶺如屏,海如鏡,城郭村落如畫------;九秋臨絕頂,洞有雲,崖有雲泉,松有濤,花鳥林壑有情------。三清閣,又稱三清境,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只是道教信奉的神太多,所謂三清應該是指:天寶君,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還有什麼十二雷神,八仙、玉皇大帝等等都是道教信奉的偶像。
從這裡向前,可見一個孝牛泉,在崖隙中滴下水來,形成一泉。泉邊臥一石牛,方形泉眼中還有一小牛,傳說是小牛用犄角穿石,用舌頭舔石,終於造出泉眼供母牛喝上甘泉,故稱“孝牛泉”。這個傳說的確讓人感動,現在都是母親為兒女奉獻,卻很少有兒女為父母犧牲的,看來中國的孝道還真應大力提倡呢。
沿著石階向上,就來到一個石門,門邊摩崖石刻“別有洞天”“引人入勝”確實十分貼切。進入石門,路徊徑折。這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於下漁村的貧窮道士吳來清,為修煉苦行,一錘一鑽,開鑿的石道。沿此道曲折向上,來到了舊石室,一下“豁然開朗”了。吳來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鳳銜印圖,雲騰鳳舞,所以這個石室稱鳳凰岩。石室外北側刻有“攬海處”三個大字;向下望去,滇池曾經一望無際,猶如大海,可現在展示在你眼前的,是可以看到田地的湖了。不過,比我第二次去時感覺好多了。看來治理還是有成效的。石室內南北壁上刻“雲海”、“石林”四個大字。不知誰人所書,字體渾厚有力,倒是很有氣勢的。南側刻有明末傅宗龍草書聯:“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蔭。”正是春末夏初,山花飛落,綠樹成蔭的寫照。吳來清14年茹苦含辛,嘔心瀝血。鑿洞開道,如你看到堅硬石頭上的鑿痕就知工程有多麼艱巨了。鳳凰岩石室偏南上方,有一小石洞,貼洞建有小閣,稱老君殿。接著吳來清又由鳳凰岩繼續向南開鑿石道。在岩洞口建“普陀勝景”牌坊。進入牌坊就進入了“螺旋蛇行”的石道,這裡石徑狹窄,兩人相遇則需側身相讓。石道上鑿有臨絕壁的石窗,“憑以望湖”,人如在半天,窗外是垂直的懸崖,眼前是白茫茫的滇池,真是讓人心驚。石道全長有40多公尺,一直通到新石室慈雲洞。吳來清雕鑿的慈航真人,神像、神台、香爐、門楹等全部都是就原生石鏤空雕鑿的。室內柱上,刻楊長春所書對聯:“鑿石現普陀,將五百裡滇池,都歸佛海;援人登彼岸,願一千雙聖手,盡化慈航。”可見信仰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在筆直的懸崖峭壁上生生鑿出的石室、石道看著都感驚險,可以想見當年吳道士的功夫有多麼艱深。
由慈雲洞往南再上絕壁,進入一條沿懸崖鑿成的起伏的傍山隧道。據說這是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楊汝蘭繼吳來清之後,為“俯瞰滇池,極山水之勝”,又以慈雲洞向南開鑿“雲華洞”,共歷九載,始刻告成。“雲華洞”規劃之巧,刻鑿之奇……均嘖嘖稱贊焉。楊汝蘭組織打通雲華洞以後,其子進士楊際泰,主持在險峻的懸崖石洞裡,完成“達天閣”工程,直到清鹹豐三年(1853年)竣工。這是對石閣兩側,清末民初書法家趙鶴清撰刻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整個龍門石雕、石室、崖壁上,歷代文人留下不少題詠,是書法和摩崖石刻藝術珍品。需要細細賞看。無論如何,來昆明不到龍門,實在是不能算到過昆明的。
(龍門石道)

(龍門下就是滇池)

(龍門石室鳳凰崖)

(只能一個人通過的崖壁上的石徑)

(被填埋了的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