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線(thelosthorizon)

作者: 絲路上的歌者

導讀消失的地平線 絲路上的歌者 上世界三十年代,英國作家James Hilton在他的小說《THE 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了這樣一處地方:淨如明鏡的天空,讓人窒息的美麗,誠實、純潔、好客的人們熱情地歡迎著遠道的客人。這裡是宗教的聖土,是人間的天堂。這裡山頂有雪帽,山下有野花,成群的牛羊徜徉,湍急的瀑布跳舞,在這裡,太陽和月亮就停泊在你的心中。她的 ...

消失的地平線

絲路上的歌者

上世界三十年代,英國作家James Hilton在他的小說《THE 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了這樣一處地方:淨如明鏡的天空,讓人窒息的美麗,誠實、純潔、好客的人們熱情地歡迎著遠道的客人。這裡是宗教的聖土,是人間的天堂。這裡山頂有雪帽,山下有野花,成群的牛羊徜徉,湍急的瀑布跳舞,在這裡,太陽和月亮就停泊在你的心中。她的名字就叫:香格裡拉。

作為作者筆下虛構的一處人間仙境,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於美元的強大吸引力,這個“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看”的現世天堂,在雲南迪慶得以重被發現。“地平線”不是消失了,而是出現了。

真正正在消失的地平線,正在逝去的香格裡拉,是拉薩。青藏鐵路,幫人們發現了新拉薩,卻更加速了老拉薩的死亡。新陳代謝,在由游客、開發商、獵奇者組成的血液中,加速地進行著。

拉薩,沐浴了千年的佛光,終沒有霓虹燈閃亮;拉薩,禮浸了千年的寺廟,卻終被現代化吞噬;布達拉宮,遠望北方的故宮,發出同病相憐的噓聲,被包圍,被現代包圍。八廓街,後海的翻版,幾條橫縱的小街,是游客見證藏風的最後保留地。

漫步拉薩街頭,如果不抬頭遠望遠處的布達拉宮,不左右環顧手持轉經筒的老嫗,你很難把她跟內地的中等城市區別開來。一樣的建築,一樣的店面,一樣的商品,一樣的銷售方式,全球化那種千篇一律的面孔,已經在這座城市裡微笑許久。

拉薩,包括西藏,已陷入無法解脫的背反之中。如此,背反了自己;不如此,還是背反了自己。人類最後的處女地,已經被全球化浪潮所浸濕。面對這些,拉薩不能自己選擇自己。國際酒店、超級市場、4S店,高爾夫球場,商務會所,這些千篇一律的東西,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拉薩生根,發揚光大。

生活在改變,觀念也在改變。有的時候,一個大的shopping mall,比一支駐藏部隊更有用。經濟上綁緊了,誰也拉不開。西藏人沒有選擇,當一切改變之後,他們也就樂於選擇了。

這個民族,更多把自己浸泡在精神層面。當物質泛濫衝毀精神堤壩以後,民族自身的東西也會消失。城市化帶來的便利,只能以此為代價。這是我們人類所追求的,由內向外,而不是由外向內。

上師索甲仁波切在其《西藏生死之書》裡反復開導:只有死亡,才是人生的大問題。宗教和世俗哲學的區別就在於,我們通常會套用孔老夫子:“未知生,焉知死?”這樣看似智慧的答案來詮釋這個問題。人生行樂,萬物皆我,這才是全球化主宰下的哲學。

我們想要得到什麼,就會失去同樣的東西。這就是守恆定律。地理位置的拉近,犧牲的是我們與另外一個拉薩心理上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說,地平線正在消失......

2006年9月剛從西藏回來,更多游記攻略,歡迎拍磚:〉

http://***/u/1224000293



(在布達拉宮廣場磕長頭的藏人,如今,這樣的藏人已經越來越少了,而且年齡平均在50歲以上。)



(布達拉宮=(約等於)天安門?)



(廣告牌、出租車、霓虹燈和布達拉宮組成的拉薩。)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