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夜幕降臨的城市是最擁擠、最喧嘩的時候,每個回家的人,不管住的是繁華的別墅,還是漂亮的樓群,哪怕是簡陋的平房、低矮的茅屋,抑或是只能遮風擋雨的窩棚,都是每個疲憊心靈的港灣。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像百鳥歸林一樣,趕往各自溫暖的窩巢。這個時候也是流浪者最茫然、最不知所措的夜晚,特別是秋風蕭瑟的季節。我在陽台的桌旁,一邊泡著茶,一邊望著華燈初 ...

夜幕降臨的城市是最擁擠、最喧嘩的時候,每個回家的人,不管住的是繁華的別墅,還是漂亮的樓群,哪怕是簡陋的平房、低矮的茅屋,抑或是只能遮風擋雨的窩棚,都是每個疲憊心靈的港灣。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像百鳥歸林一樣,趕往各自溫暖的窩巢。這個時候也是流浪者最茫然、最不知所措的夜晚,特別是秋風蕭瑟的季節。我在陽台的桌旁,一邊泡著茶,一邊望著華燈初上的街景。涼爽的秋風飄進了一陣絮絮叨叨的歌聲: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有錢的時候沒有時間!有時間的時候卻沒有錢……無奈、調侃的音樂和眼前的萬家燈火,勾起了我對桂林“漓江漁火”的回憶;記起了TT在飛機上評價桂林的“名言”:這一座座的山丘,怎麼看起來都像一堆一堆的牛糞呀;想起了韓愈《送桂州嚴大夫》的詩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詩人,雖然一生沒有來過桂林,卻能寫出如此貼切、美妙的千古名句。而“踐行”了夢想的我,一想到桂林,除了曾經讀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外,滿腦子是一片的空白。只有翻開塵封的《旅行日記》和有些陳舊的相片,才能在腦海裡泛起點點瀲灩。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初戀”的青澀,當你的視野開闊後,原來更好的“風景”還在前頭。然而,“初戀”卻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最純真的記憶,那種臉紅心跳的窺視、那種望眼欲穿的期待和那“洶湧澎湃”的擁抱,無不激蕩著青春年華的躁動……當飛機降落兩江機場,烈日炎炎的夏季在桂林綠水青山的環抱中,少了些許暴躁的暑氣。我和TT搭坐機場巴士,撲向25公裡外的桂林市區,入住早已預定好的台聯酒店(位於中山中路102號,攜程網可預約),便開始了我們的桂林之旅。來桂林前就聽說了“桂林米粉”,因此安頓後的“首要任務”就是直奔會仙樓而來。這裡的馬肉米粉是“榜上有名”的,吃起來果然名不虛傳:圓細、爽滑、柔韌的粉條,伴上油炸花生米和桂林辣椒醬,簡直就是人間美味。反倒是放在米粉上的紅燒馬肉,沒品出味來,說好晚上再來大快朵頤。吃飯時,我被一種“桂林三花酒”吸引,TT說晚上陪我一醉方休。獨秀峰和王城“酒足飯飽”的我倆,沿著中山路來到王城。王城是明代靖江王的王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他孫兒朱守謙為靖江王,兩年後開始營建王府宮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始築王城,周圍約1.5公裡,城開東西南北四門。王城毀於清代的洪秀全的農民起義,幸存的只有承運門和承運殿的台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位於王城裡的獨秀峰,得名於南北朝詩人顏延之的詩句: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又因在朝陽和晚霞的照耀下,好像披上紫金袍的王者,所以被稱為紫金山,是桂林市中心的一座主山。遠遠望去,山峰宛如突兀拔起的擎天大柱,孤傲地矗立在王城之中。在山峰的西麓邊,有一條蜿蜒的石階可直達峰頂,從允升門拾級而上,經一小謝亭遺址,過南天門就到了頂峰,共三百零六級。石壁上題刻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宋代學者王正功的手筆。這句家喻戶曉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處,源自於南宋李曾伯《重修湘南樓記》裡的“桂林山川甲天下”。站在這獨秀峰上,我忽然想起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五四運動”的旗手、風靡一時的《新青年》雜志主編陳獨秀,這位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導師,不知與這座山峰是否有著某些淵源?雖然後來的他從革命的幕前“消失”了,但是他的人格、他的思想,有如這一枝獨秀的山峰般,挺拔秀麗和高屋建瓴。像鼻山和漓江一下山的時候,夕陽已經西斜。我們在濱江路的大排檔,炒了幾個小菜:漓江蟹和桂林馬蹄炒肉片,要了瓶桂林三花酒。據說桂林三寶是指桂林豆腐乳、桂林馬蹄和桂林三花酒,另一種說法是把桂林馬蹄換作桂林米粉。桂林馬蹄其實就是荸薺,當年魯訊先生在給廣西陳此生的信中曾贊道:桂林荸薺,亦早聞雷名,惜無福身臨其境,一嘗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馬蹄代之耳。桂林馬蹄生吃起清脆爽口,熟吃香脆清甜。而讓我痴迷的卻是那“三種泡花”的酒香,這桂林三花酒,據(南宋)範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記載:及來桂林,而飲瑞露,乃盡酒之妙,聲震湖廣。書中記載的“瑞露”指的就是桂林的“三花酒”,這“三花酒”的得名始於清代。據說釀酒時要蒸煮三次,以前叫“三熬酒”。後來因為裝入瓶中,用力搖晃後靜放時酒會出現大、中、小三種泡花,從上往下依次堆疊,於是人們就改稱:三熬堆花酒,現在簡稱:三花酒。桂林的“三花酒”是用漓江水、優質米香酒草制成的,然後又放在桂林的石山岩洞裡存放1~2年,讓酒酯化。度數在56~58左右。入口時柔綿爽冽,密香醇厚,果然與眾不同。TT喝了一口,就雙頰微紅,連說帶勁。這酒雖好我也不敢貪杯,爽口的酒一般後勁強烈。 有些微醺的我倆,沿著濱江路徐徐地走近標志著桂林的像鼻山,沒了起初的迫切,品味山水有如喝酒,喝得快也醉得快,卻沒能細細品出其中真味。像鼻山,又名像山,處在桂林市內的桃花江和漓江交彙的地方。山峰的形狀宛如一頭江邊飲水的大像,像鼻探入水中。在大像的鼻、腿之間有一個溜圓的大洞,據說是天然形成,卻似人工雕琢。這就是桂林山水一景的“像山水月”,(宋)範成大的記述是: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關於像鼻山的傳說卻是“殘忍”的:相傳天皇玉帝帶著天兵天將路過桂林,把這裡的房屋田地幾乎踏平。隊伍中的一頭大像不幸病倒,被棄之不理。漓江邊的一位老中醫,不忍心地看它死去,幫它醫好傷病。為了報答治病之恩,大像決心留在人間,和大家重整家園。玉帝知道後大怒,派了托塔天王李靖前來捉拿。雙方奮戰多日,大像血痕斑斑,口干舌燥時,到江邊飲水,被李天王趁機從背部插入一劍。大像死後,但沒有倒下,永遠地矗立在桂林的漓水江畔。仿佛是它永久的抗議:難道位列“仙班戶口”的它,就不能落戶自己喜歡的“農村”嗎?看來對這種束縛著自由遷徙的“等級制度”的反抗,由來已久。順著像鼻山腳下的石階小路,我們登上了山頂。在山頂上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實心磚塔,塔裡鑲嵌著普賢菩薩的佛像,所以人們稱之為普賢塔。由於塔身好像一把劍柄,有人又稱之為劍柄塔。這也許是人們“附會”的李天王的“罪惡之劍”吧。二像鼻山腳下的漓江,又名漓水,發源於興安縣的苗兒山,為桂江的上游河段。2200多年前,秦朝大將史祿在興安開鑿靈渠,湘水的一支被分離入渠,稱“離水”,與大榕江彙合後,南流至桂林。南宋周去非的記載中有:“今桂水名漓者,言離湘之一派而來也。”這就是漓江的由來。傍晚的余輝,映紅了江邊的漁排。我們隨著劉大爺的漁排去捕魚,劉大爺說,以前這裡的漁民都是天黑才出動的,現在都吃起了“旅游飯”,帶游客游漓江拍照了。他是習慣使然,才保持了這種生活。大爺的捕魚“道具”是:漁排、馬燈和鸕鶿(Lu Ci)。鸕鶿是一種長著黑色羽毛、能潛水捕魚的鳥。以前漓江邊的漁民常馴養來捉魚,俗稱水老鴉、魚鷹。雖然現在已經見不到壯觀的漓江捕魚場面,但是為了旅游的需要,漁排上的馬燈還是閃放著漁火。唯獨劉大爺的漁排繼續傳承著古老的生活。總有一天,鸕鶿的魚鷹功能將會失去,這將是時代的進步。但是鸕鶿的命運卻依然無法擺脫人類的掌控,還是要和漁排一樣,在漓江邊成為游客們的一道風景。記憶中、畫卷上的“漓江漁火明 魚鷹捉魚忙”的景像,將一去不復返了。陽朔和徐悲鴻游漓江一般是從解放橋南的客運碼頭出發,枯水期則要到磨盤山碼頭。據說在這條全長437公裡的漓江中,最精華的景色集中在桂林到陽朔的這一段83公裡的水程。登上游船後,我們就置身於美麗的漓江畫廊之中。像山水月、江邊奇峰、浪石奇景、九馬畫山、七仙下凡、黃布倒影、羅漢曬肚、鯉魚現鰭,一一隨著渡輪的移動而映入眼簾。導游的廣播打破了想像的空間,擁擠、喧鬧的拍照人群,撕碎了景色的意境(必竟是境由心造)。當炎熱的烈日把人群趕回艙內後,我倆趁機上了甲板,冷清的山水沒了著名景點的引人注目,卻是真實的桂林山水。我們決定回程時,買輛單車沿江而回,去真實地觸摸一下漓江的嫵媚。而坐游輪則有如“隔靴搔癢”。到了陽朔碼頭,我們先去了位於陽朔縣縣前街17號的徐悲鴻(1895~1953年)故居,該故居是全國保存的徐悲鴻三大故居之一,門前是廖靜文書寫的橫匾“徐悲鴻故居”。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為三開間中式磚木結構平房,中間是正廳,東房是客室,西房是畫室,廳後房為臥室,面積152平方米。院內有一株白玉蘭,清雅幽靜。1935年徐悲鴻來到桂林、陽朔,曾租住在這裡進行繪畫創作。後來李宗仁購買此屋相贈。1936~1937年間,徐悲鴻和夫人廖靜文在此居住,名畫《漓江春雨》就是此時創作的。徐悲鴻是中國現代著名的畫家,長期從事繪畫和美術教育,擅長油畫、中國畫,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尤其以畫馬而馳名海內外。走入大師的畫室,那氣勢磅礡的《奔馬圖》,仿佛穿越時光,閃現在我的眼前。一位超時代的大師,雖然生逢兵荒馬亂的亂世,但是卻不單純地歸隱山林。積極地活躍在抗戰的活動中,用手中的“武器”參加了“救國抗亡”運動。這也許是他喜歡畫馬的原因吧!來到陽朔,不能不去西街走一走。在這裡隨處可見悠閑的外國人,酒吧、咖啡館和琳琅滿目的民族工藝品店,全標上了英文,猶如國外的“唐人街”,所不同的是我們是去“淘金”,人家是來花錢度假的。在中國寧靜悠閑的地方,到處都有外國人聚集的所謂“洋人街”。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也沒聽說過哪國政府“派天兵來捉拿”或我國政府有“懷疑和刁難”這些自由游蕩的“老外”。而我們到了人家外國卻要處處受到限制,還要常常遇到人家移民局官員的刁難和拘捕(這也是我沒有出國旅行的原因之一)。想得更遠些,假如哪天某個國家,為了某種目的,會不會派來“天兵天將”來“保護僑民”呢?所以對於不平等的“等級制度”和李天王的那把“罪惡之劍”,我們最好還是悠著點。2001年7月11~13日游歷桂林2001年8月初稿2006年9月整理校錄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