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安-蘭州-夏河-蘭州-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伊梨-那拉提-克拉瑪依(開始結伴)-布爾津-禾木-喀納斯-返回
拉蔔楞寺裡有一千多名喇嘛,初聽便被唬住,好大的一座寺院。當時我還沒分清楚,北京雍和宮也是個藏傳佛教寺院呢,不敢評說,只將自己到達甘肅省夏河縣的見聞感受,分享給大家。從蘭州到達夏河,需要在南站上車,我看的是西站上車的功略,等我周轉到南站,跟著站外呼叫的閑雜人員,竟然也買到了最早的8:30的車,剛上車幾乎就發車了。在車中,四五個小時的車程,基本穿梭在山與山之間的公路上,出了蘭州城,窗外滿山的黃土,淹沒了蒼茫的視野。經過臨夏縣城,一路皆是白色圓頂帽子的穆斯林,有網友說,這裡是中國的麥加。我的甘南之行是買不到打折機票的臨時決定,還沒試著了解,這裡為何既能聚集穆斯林、又能傳播藏傳佛教的淵源。
公路下川流的溪水,已經變得清澈,映襯著陡峭的山坡上,許多牛羊傳動,我以為我進入了登山者的行列,可要與它們相比,相去甚遠哎。
到達夏河的那一刻,就不由分說的將我帶進喇嘛的世界。
-與活佛共進午餐-
我打車花了兩元,去大家說的國際青年旅社,下車進了院子,一個顴骨紅紅的阿姨從院門邊的小房子中出來,特別熱情的要幫我背包,我被她的熱情嚇著了,只說自己背得習慣了,沒交給她,然而我並沒有被招呼先交押金,而是直接上樓進房間,上樓梯經過大廳時,有幾個喇嘛正在談笑中吃飯。進了房,房間裡的被單雪白雪白,高低床也是很新的,只是通向洗手間的廳中間,推放了一些木板,後來知道樓下正在蓋房子,院子裡更是堆滿了木頭。我是這裡唯一的房客。
下樓房錢交給了楊主管,他是個藏族小伙子,只收了我25元。阿姨叫我跟他們一起吃飯。先一批吃完的喇嘛,在院子裡休息,他們是在對面的廂房裡念經的,阿姨解釋所以中午吃素。然而喇嘛是能吃肉的,我並不明白為什麼就吃素。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我連詢問的時間都沒有,也不知道如何開口提問。等到一個喇嘛回來,開飯了,大家對這個喇嘛很尊敬,他們對我也特別客氣。後來才知道,這個喇嘛是拉蔔楞寺大經堂裡講經、辨經的,一個“雙博士學位”的資深喇嘛,比活佛就差一步,他有兩個喇嘛哥哥,一個是旅店的主人,果洛*希熱布活佛,唐卡畫師,另一位是作家,當時正在拉薩。我們吃飯很文雅,這是我第一次這麼接近到藏民而且是喇嘛,何況是這樣出色的家庭。更沒想到的是,馬上我就同活佛唐卡畫師同桌吃飯了。因為弟弟講完經佛堂裡已經吃過飯,所以吃了一點就到院子裡聊天了,哥哥卻從蘭州剛回來,風塵僕僕,他來到桌前休息,聽徒弟們介紹我,很禮貌的對我說話,我對藏傳佛教不了解,他們只能詢問我的工作我的家鄉。簡單的寒暄,飯吃得卻很香,我已經兩三天沒正經吃菜了,桌子上有非常脆嫩的黃瓜,炒西葫蘆,燒茄子,木耳炒的菜,還有我記不起來的,滿滿的放了一桌子,我還吃了阿姨做的花卷。
兄弟倆的眼神很澄淨,說普通話不快,吃米飯也吃饅饅,深紅色的袈裟,紅紅黑黑的臉膛,端莊俊朗的相貌,弟弟稍胖,哥哥很瘦。後來阿姨對我說,她是被師傅說服,從南京家裡請來的,幫助他們兄弟師徒幾個生活,自己也在寺裡轉轉經學學經,她似乎已經喜歡上這個新家了,她說剛來的時候弟弟還不能跟她用普通話交流呢,現在已經說得很好了。初來這裡幫忙時,弟弟也很瘦,可能是沒有人照顧,還需要自己做飯。我才知道喇嘛是需要自己做飯吃的,藏傳佛教,是真正的苦行僧。
吃完飯阿姨征得師傅同意,帶我去拉蔔楞寺。阿姨天生的開心人,樂樂顛顛的跟我說笑著出來,路上看見一個網吧,裡面有很多喇嘛的身影,大街上走的到處是喇嘛。這個小縣城用步子丈量也不過十分鐘,打車起步價一元,最多拐彎了收兩元,一千多個喇嘛就是這裡的主人。
-拉蔔楞寺概貌-
賣票的地方坐了幾個喇嘛,其中那個胖胖的收的錢,叫一個小師傅帶我們去,小師傅只將我們交給了另一個喇嘛,等待人齊了再參觀。
拉蔔楞寺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距今還不足三百年,卻在藏外風騷上下300年,她的影響今日依然如日中天。她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之一,創建人是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嘉木樣一世俄昂宗哲(1648-1721),夏河甘加人,13歲剃度出家,21歲赴藏修學深造,在拉薩四十余年,深通經典,精揚戒律,政教功績卓著,有“宗喀巴後第一人”之稱。據說,當時當地一位蒙古族的王爺,信仰藏傳佛教,特去拉薩請來了德高望重的俄昂宗哲,創辦寺院,俄昂宗哲居住在拉蔔楞寺十三年,弘法宣教,為寺院組織建設和講修工作傾注了全部心血。1710年,他創建該寺“顯宗聞思學院”;次年建大經堂及後殿、淨廚;1716年建“密宗續部學院”,為寺院發展開創了良好局面。1720年康熙帝頒揚金印、金冊、封他為“扶法禪師傳學大寶法王”。此後歷世嘉木樣活佛為該寺寺主,經歷代修建,規模宏大,先後共建有經堂六座,佛殿約三十座,活佛文化教育宅邸三、四十院,普通僧舍五百余院約一萬余間,占地共八十六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為四十余萬平方米。
寺院建築規模僅次於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是拉薩以外藏傳佛教最高學府之一,下設六大學院:聞思學院、續部下學院、續部上學院、時輪學院、醫明學院、和喜金剛學院。各學院有經堂一座,顯宗聞思居其冠,為全寺之中框,又稱“大經堂”。一世嘉木樣創建,二世、五世嘉木樣擴建,成為有前樓、前庭院、正殿和後殿共數百間房宇,占地十余畝的龐大的建築。作為藏傳佛教高級宗教學府,拉蔔楞寺歷來人才輩出,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學者。嘉木樣一世、二世是其佼佼者。還有不少高僧曾得到清政府和達賴、班禪活動的重用,被聘為清王朝的國師或達賴、班禪的經師,這也是該寺享譽遐邇,四方崇仰的原因之一。除寺主嘉木樣活佛外,該寺尚有著名的的“四大色赤”活佛系統,即貢唐倉、薩木察倉、霍爾藏倉、德哇倉。
解說的喇嘛介紹,文革前,這裡的寺院建築群,和僧舍比起現在要多很多,雖經多年修整,至今還無法達到那時的規模和榮光。現主要有彌勒佛殿、釋迦牟尼佛殿、獅子吼佛殿、宗喀巴殿等二十余座殿宇,以及六大學院等建築。其建築形式分藏、漢、藏漢混合式三類,鱗次櫛比,金碧輝煌,氣勢宏大,以“外不見木,內不見石”的特點著稱。顯宗大經堂皇1985年毀於大火,1986年國家撥專款按原規模重建,保留了原建築的式樣、規模和風格。寺中現存眾多佛教塑像、壁畫和唐卡,是藏傳佛焫術中的瑰寶。其中塑像多達萬余尊,高者近十米,小的僅幾釐米。彌勒佛殿、獅子吼佛殿、文殊菩薩殿、白度母殿等供奉的的主尊無不高大宏偉、莊重精美,堪稱上乘佳作。小型造像均制作精巧,大部分都是色澤光麗,裝飾華美,名種題材壁畫幾乎布滿各經堂、佛殿四壁,具有極強的宗教審美效果。寺院的唐卡除繪制外,還有刺繡、貼花、緙絲等多種工焫,內容豐富,制作考究,深受人們喜愛。該寺藏經亦極為豐富,多達七萬余部。除此之外,寺院每年舉行的各種大小法會儀式莊嚴,各具特色,令人贊嘆不已。
-轉經-閉關房-僧房-
曾在畫面中見過藏族老人手中轉動的經輪,也見過呼呼飄飛的經帆,卻是第一次見到一間緊挨一間的經桶房,將整個寺院建築群簡單的圍廓起來,經桶房大體分兩種,一種是長長的長廊、經桶就在廊上,一個經桶一個經桶的緊緊排列;還有一種像小亭子大小的房子,有兩道門檻,裡面是個巨型經桶,外間左右兩邊分別分置了兩個經桶。轉經人,手推每個圓柱型的經桶,經桶就會“吱吱呀呀”的響起來,接著推動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每條走廊沒具體數過,該不少於30個經桶,轉經人裡有年輕的少女,有漂亮的藏族女人,更多的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從走廊挨個轉過,走上過道,進入下一個經房,跨過第一個門檻,轉過右邊的兩個經桶,跨進第二個門檻,順時針轉動大經桶,一圈轉過出門檻,轉動右手邊的兩個經桶,跨出門,走向通道,路邊有可能是個寺院的建築,也可能是僧房,接著又是一個長長的走廊。轉著轉著,就會和前面轉得慢的,或者後面轉得的快的人相遇,通常其中的一位都會非常謙恭的招呼一聲,讓出空間請另一位先過。經桶全部是木結構,桶的中軸上下是鐵軸,鐵軸潤有黑色的油,桶體是金黃色,經桶長廊和桶房都是深紅色的基調,廊內的天花和雕梁是五彩的民族圖案,色彩鮮艷,以紅黃籃綠為主,圖案精致,人物為多,有地方內容相似,轉經房與寺院建築的深紅色外牆、金黃色外瓦塔頂一脈相成。
大經房後面沿著山腳,有許多轉經人的足跡,手一遍遍扶過經桶,頭靠一下牆,牆下是位高僧感悟的地方,牆下是位活佛修煉的地方。這裡通向左面的山,向山上看去,山腰有很多白色的小房子,阿姨說這是閉關房,很多得道的高僧,都要經歷這一段,在山上閉關一年半載,吃的有人送,其他用的和生活中的細節,就只能放下了。
僧房就在寺院建築群的周圍,有的外牆是土黃色,有的是白色。轉完一遍經,我和阿姨花了一個多小時,我已經感覺到累了,據說有的轉得快的,40分鐘就能轉一次,而大部分轉經人每天都要轉幾次,最多的十幾次,照這樣計算,轉經就是一天的功課了。吃過晚飯阿姨帶我去師傅的家中,平常幾個師傅都不去旅店,因為最近請人在旅店念幾天經,需要做飯,大家就都去那邊吃飯了。看來我是非常有口福、有佛緣的人。師傅的家裡,平常會住四個喇嘛,師傅和他的兩個弟弟,還有一個小徒弟,看上去只有十多歲。我們去時,還看見了師傅的大哥,曾經也是個喇嘛,只是現在仿佛還俗了,蓄起了頭發,穿著件大西服外套,他是在這裡養病的,據說拉布楞寺醫學院的活佛非常神奇,眼睛看看就能給病人治病了。這個院子不算大,卻種滿了花草,院門邊的廂房是廚房,正房的中間是個客廳,進廳四周分別是電視,沙發,茶幾,還有一個塌,小弟子開始放了一個武林高僧的錄像,我問他是否允許這麼看娛樂節目,他說可以。弟弟回來就在塌上休息了一會,叫小弟子去泡茶。(待)
照片請瀏覽以下網站:
http://www.chinarider.net/bbs2/showtopic.asp?ThreadID=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