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參團加自助七日游(十一)(涅瓦大街及其附近景點)(下)

作者: pop3muz6

導讀2006年6月21日 周三 有雨在聖彼得堡的這一天,最遺憾的是,少去了一個重要景點-普希金城(皇村)。這還不算,在游涅瓦大街時,還遺漏了一個也很重要的景點-尼古拉海軍教堂。這是導游不盡責的表現(由於我太疲勞,當時沒發現),因為我們單獨的日程表中,明明是寫有該景點的,而且該景點離得又很近,不存在時間來不及的問題。最近仔細翻閱了《聖彼得堡及市郊》� ...

2006年6月21日 周三 有雨在聖彼得堡的這一天,最遺憾的是,少去了一個重要景點-普希金城(皇村)。這還不算,在游涅瓦大街時,還遺漏了一個也很重要的景點-尼古拉海軍教堂。這是導游不盡責的表現(由於我太疲勞,當時沒發現),因為我們單獨的日程表中,明明是寫有該景點的,而且該景點離得又很近,不存在時間來不及的問題。最近仔細翻閱了《聖彼得堡及市郊》畫冊,使我對尼古拉海軍教堂的美麗和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格裡鮑耶陀夫運河堤岸,是聖彼得堡最美麗最富有詩意的風景地之一。1825至1826年,建造的有兩對神秘獅子的銀行橋,也正是在這個地方。格裡鮑耶陀夫運河和科留科夫運河的拐角附近,聳立著1753至1762年建造的尼古拉海軍教堂,乃是俄羅斯巴洛克風格的傑作。該教堂有五個圓頂,旁邊還有四層高的鐘樓,它們和科留科夫運河相呼應,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圖。這麼重要的一處景點,我們的導游竟然沒領我們去欣賞,後悔啊!其實,有位網友,早在有關游記中,高度評價了這一景點:“在聖彼得堡數以百計的教堂中,尼古拉海軍教堂、斯莫爾尼修道院的復活教堂和涅夫斯基修道院的聖三一大教堂,都是最經典的,18世紀巴洛克風格和俄羅斯風格的結合,成為聖彼得堡的驕傲”。這三個教堂中的兩個,我都看到了,唯獨漏掉了這個,真太可惜了!導游的敬業精神也太缺乏了!更加可恨的是,對於日程表中,緊接著的下一個景點-“《白夜》中熟悉的場景”,我們也因導游的誤導,又沒看成,因為這兩處景點,是有密切關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白夜》的場景,正是在尼古拉海軍教堂和鐘樓下的科留科夫運河旁:藍白相間的教堂,金光燦燦的圓頂,絢麗多姿的白夜夜空,及這一切在科留科夫運河中的倒影,把《白夜》小說中,浪漫、深遂的人物個性,烘托得更為美麗、感人!而我們的導游,竟然把1799至1804年建造的杜馬鐘樓,當成了尼古拉海軍教堂的鐘樓,還說除了它,附近別無其它鐘樓。就這樣,我們一連錯過了兩處,能給想像留下巨大空間的美好景點。我的幻夢(我多麼想也在白夜時節,去到小說主人公漫步的地方,邊走,邊回憶小說中的場景,感受那浪漫的氣息),也就因導游的誤導,而遭到破滅。花錢買來誤導,真是罪過呀!寄於很大期望的涅瓦大街運河旁的漫步(只見到了杜馬鐘樓和藝術書店樓頂上,巨大的玻璃球),就這樣匆匆結束了。緊接著,我們奔向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涅夫斯基修道院。到達涅夫斯基修道院時,雖然時間己是晚上8點半鐘,有幸的是,售票處尚未停止售票。為了省錢,這個景點是我獨自一人進去觀光的,我同伴興趣不大,就沒進去。涅夫斯基修道院坐落在涅瓦河邊,位於涅瓦大街的東端,全稱聖三一-涅夫斯基大修道院。涅夫斯基修道院,被認為是,聖彼得堡最古老,最美麗的建築群。該修道院由報喜教堂和三一教堂組成。報喜教堂建於1717至1725年,裡面埋葬了蘇沃洛夫元帥。三一教堂建於1776至1790年,是古典式,有高大的圓頂和兩座對稱的鐘樓。在修道院大門前和屋頂上,有成群的鴿子飛來飛去,給古老的修道院,平添了許多靈氣和活力。進入大門後,給我印像最深的是,紅白相間的報喜教堂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花園裡盛開著各色鮮花,還有個長方形的小噴泉池。當時修道院內,基本上己沒有游人,只有幾位工作人員在忙於花事或女紅,整個環境顯得特別安詳和寧靜,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草香;而後面的三一教堂,那黃白相間的鐘樓和圓頂,則顯得十分端莊,大氣。要不是為了趕時間,真想在那裡多逗留,多欣賞一會兒。由於怕同伴在門外等得心焦,只好匆匆獨自轉了一圈,邊走邊拍些照,就告別了這兩座教堂,然後就直奔修道院後面,去尋找柴科夫斯基的墓地去了。涅夫斯基修道院裡有三個公墓-拉扎列夫斯基公墓、季赫溫公墓和尼科爾斯基公墓。羅蒙諾索夫等科技界名人,安葬在拉扎列夫斯基公墓;柴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格林卡、穆索爾斯基等文化名人,都安葬在季赫溫公墓。由於我最崇拜柴科夫斯基,而且時間有限,所以只去了季赫溫公墓。晚上8點40分左右,匆匆趕到季赫溫公墓大門口,天下起霏霏細雨,公墓正准備停止開放,我向看門人表達了我的誠意,請求給予照顧,於是被准予放行。我趕緊買了門票。當看門人聽說我不認裡邊的路,怕找不到柴科夫斯基的墓時,就熱心地答應給我帶路。他走得很快,我緊緊跟上。首先看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墓比較簡潔,正面的半身像,眼神中投射出一股嚴肅、深刻的精神力量,墓前擺放著十分清新的幾束鮮花。因為喜愛他寫的《白夜》小說,從而十分敬愛他,我連忙把見到的這一切,用相機定格下來。晚上8點三刻,當我們來到柴科夫斯基墓前時,雨越下越大,仿佛蒼天也在為他悲愴的情感而哭泣···我曾仔細讀過柴科夫斯基的傳記,也仔細讀過他和梅克夫人的全部書信,對於這位偉人情感生活的不幸,我深感上帝的不公:他的音樂天才與辛勤付出,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限美好的精神享受,可以說是永遠享受不盡的精神盛宴,但他得到的,卻是少而又少···柴科夫斯基墓上的銅像,雕刻於1897年。他的半身銅像前後,各有一位小天使:前面的那位童女,正在翻閱他譜寫的樂章;後面的那位童男,手舉大十字架,正仰望著蒼天。我想,有這兩位小天使永遠陪伴著他,撫慰著他的靈魂,他那顆充滿憂傷的《悲愴》之心,想必可以得到寬慰了!在柴科夫斯基的墓前,永遠不會缺少世界各地仰慕者們,擺放的鮮花,有些鮮花,還一直擺放到了,正在讀著樂譜的,小天使的手腕上。有了小天使們的陪伴以及世界人民的永遠的愛,敬愛的柴科夫斯基,您再也不會孤獨、寂寞了!



(聖彼得堡某運河及運河橋)



(聖彼得堡杜馬鐘樓)



(聖彼得堡涅夫斯基修道院)



(涅夫斯基修道院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墓)



(涅夫斯基修道院柴科夫斯基之墓)


精選遊記: 聖彼得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