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孔子家傳密碼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輛由泰安方向駛來的汽車緩緩開進了曲阜長途汽車站(這樣的車每天差不多有幾十輛,平均半個小時就有一班),等在那裡的三輪車夫們,一擁而上,細致地審視著每一位走下車的乘客。這時一個背著大包、頭發蓬亂、鼻子上架著個眼鏡的家伙擠出了重圍。他好像並不適應魯中午後刺眼的陽光,把一本《山東旅游指南》舉過了頭頂,盡量遮擋著陽光。順著他的右手的尋來,一位身材纖細,戴棒球帽、穿牛仔褲、登山鞋的“驢MM”也踏上了周公封邑、孔子的故鄉。這兩位就是來魯豫旅行的攝驢童童和美女琳琳了。
要了解如此底蘊深厚的地方,找個導游是必要的,於是一個漂亮的曲阜MM加入到了我們的隊伍之中(導游費20元)。就這樣,琳和我在導游MM的講述中,開始在千多塊碑碣牌匾中,尋覓著先人留下的筆墨線索,一點點去解開孔府千年睿哲迷團的答案。當然我們並不是學者,只是管中窺豹地理解著聖賢門前的博大與含蓄,將一些道聽途說的野史捭文記載下來,成為旅途中的樂趣。
閑話少說,開始我們的解讀孔子密碼的發現之旅行,Let’s go!孔廟至聖我們出了長途汽車站後,向北走差不多一百米,就到了曲阜古城的正南門。“萬仞宮牆”四個朱紅大字高懸頭頂,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說的是孔老夫子學問的博大精深。出於對這萬仞宮牆的一種莫名的好感,在琳仔細聽著這關於子貢和夫子故事的時候,我頂著大太陽,找了十幾個角度去拍攝,但效果都不甚至理想,也許是這萬仞宮牆的深奧很難讓人輕易理解,只好作罷。(注意:“萬仞宮牆”在孔廟的大門外十幾米處,進孔廟之前可不要錯過了啊。)
走進正南門,孔廟就在眼前。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它始建於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在孔子住過的三間草房建廟紀念,並陳列一些孔子用過的手套、襪子、鞋帶之類用品以表示懷念,還“歲時奉祀”呢。後來,尊崇儒家的歷代皇帝多次對孔廟進行擴建,據說其中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才達到現在的規模。
孔廟門前的“金聲玉振”坊成了我們同古人神交的第一站,與我們對話的是明代的書法家——胡纘宗。“金聲玉振”四個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寓意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因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擊磬告終。“金聲”是指鐘的聲音;“玉振”是磬的聲音。胡纘宗筆下的“玉”字的點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敲擊玉磬時,敲在正中間的時候聲音最動聽,而這也正好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正當我對著“金聲玉振”高山仰止之時,幾個金發碧眼的老外操著嘰裡呱啦的鳥語也像牌坊圍了過來。我好奇地湊過去聽了幾句,原來他們來自拉脫維亞。沒想到這樣不知書、不識禮的邊遠蠻夷,也對孔子夫子的學問頂禮膜拜,大大的佩服啊。接下來是“欞星門”,“欞星”也就是我們大家說的“文曲星”(是天上的星星,可不是快譯通啊,呵呵)。據說欞星是天上最亮的一顆星,是主管中考、高考成敗的,古人管這叫“得仕之慶”。所以,人們祭天先要祭欞星。而神話中的孔子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到人間施行教化的。所以進孔子家的門就是進了欞星門。而這裡這個“欞”字就出了問題,本來繁體的“欞”字應當寫作“欞”而在這裡的“欞”字少了一半,把右下面的“巫”字給丟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錯別字嗎?是啊,如果是我寫的就是錯別字了,可這是乾隆他老人家寫的,當然不能是錯別字了。看看人家皇上的解釋,孔子的儒學是正大光明的道,是不相信任何鬼神巫術的,所以就算有“巫”到了孔聖的門前也會被嚇跑了。所以欞字少了個“巫”不是錯別字而是表示對孔子的尊敬,原來如彼。既然皇上都這麼說了,地方上的官員們當然也要隨風而動,因此清代中後期的夫子廟裡的欞字大多都沒了“巫”。
繼續穿過太和元氣坊,到了“至聖廟坊”。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故有至聖廟,而這“至聖廟”是用梅花篆字寫成,其中的“至”字是倒寫的,這代表聖人思想至高無上、高遠無界。現在的時間差不多到了下午二點半,炙熱的陽光烤照著大地,美女們也大多無心去擺弄姿勢去留下倩影,於是更多的人們都聚集到了杏壇之前、大成門裡的一棵大樹的陰涼之下。
這是一棵挺拔蒼勁的檜(桂)樹,就是傳說——保曲阜一方興盛的“先師手植檜”。據說這棵檜樹是孔子親手植下的,曾經幾度枯榮而不朽,後終為雷所擊倒,而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孔子所植的檜樹原址上生發出來的,所以明朝萬歷年間的關西的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字中的“植”字多了一豎,暗示“先師所植之數”。這才延續了“此樹興,則孔家興,此樹衰,則孔家衰”的孔家香火。在孔子家樹的掩映下的,便是傳說中孔子講學的杏壇了。孔子“設教杏壇”的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這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到了宋天禧二年(1018年)的那次大修,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幾十年後的金代在壇上建了亭,並由當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而幾百年後的一次文化浩劫中,因為書者姓“黨”,故而黨懷英的石碑得以完整保存。亭內的另一塊石碑是乾隆皇帝的手書“杏壇贊”,就沒這麼好運了。在文革中隨同另外上千塊歷代名碑一起被燥動的青年們推倒、砸碎。如今我輩輕撫著斷碑殘痕,依稀辨得當年的碑文:“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降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抬眼望去大成殿真真切切地出現在眼前。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歷代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贊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雕梁畫棟,氣勢磅礡,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殿四周廊下環立的28根石雕龍柱,是大成殿的金字招牌。28根龍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直徑可達0.8米,據說是為明代弘治年間徽州工匠刻制。大殿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棱石柱為雲龍淺雕,每一個棱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棱,八九72條龍共雕龍1296條。而更為引人矚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的確稱得上世之罕見。每根石柱上有二龍對翔,盤繞升騰,柱間鏤空刻寶珠一顆,玲瓏剔透。飛龍在天直上雲端、潛龍在淵呼之欲出、而戰龍在野旌鼓合之、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祥雲繚繞、群龍競飛的十柱二十龍栩栩如生竟又無一雷同,風頭大大蓋過了紫禁城的金鑾殿。以至於,每當有皇帝親至孔廟時,都要用紅綢把整根的龍柱包裹起來,還要有一番“假龍見不得真龍”的說辭,以防皇帝們醋性大發,把整根的龍柱們抱回北京城去。如今龍柱不用遮起紅綢羞見皇帝了,卻必須穿起“鐵甲”以回避每天幾十萬只纖纖素手的愛撫,真是“最難消受美人恩啊”。
大成殿是不許普通游客隨便進入的,但隔了欄杆仍掩不住殿內的金壁輝煌,細數下來,其中大型神龕就有9座,居中而座的當然就是孔子。這裡的孔子和我們平時印像中的孔子“布衣”長者的形像差別很大,只見他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儼然一副君王形像,和岱廟中的東岳大帝如出一轍,這是被歷代帝王神化了的至聖先師。在導游MM的介紹下,我們又認識了,孔子身邊的“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宗聖”曾參,“亞聖”孟軻,以及眾多聖者賢人。別過了大成殿,我們選擇了孔廟東路繼續,看了孔丘教子的“知禮堂”,了解了“孔府家宴”的名菜詩禮銀杏的來歷,前面又有腥紅的二字映入眼簾——魯壁。
魯壁藏書是經典的故事,這裡的“壁”字又是異寫的,原來壁沒有封口,代表牆裡面有書。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期間,孔家第九代傳人孔鮒為了避免先人著作被毀,將孔子及弟子的著述翻譯成蝌蚪文,砌在夾壁牆中,終於讓這批著作逃過了一劫。到了西漢年間,魯壁藏書的秘密才被孔家的後人發現,孔安國將蝌蚪文重新譯回古文,使儒家思想在漢代得以發揚光大,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好局面。如今壁中藏書早已被取走,只留下睿智傳說源遠流長。孔府衍聖出了孔廟的後門,對面的就是孔府的正門。只見孔府座北朝南,三啟六扇鑲紅邊的黑漆大門,迎面是粉白照壁,門前是上馬石,兩旁蹲著一對精雕石獅子,門板上鑲嵌著椒圖鋪首,還貼了朱仙鎮版的神荼、郁壘與秦瓊、尉遲公兩代門神,門額上高懸藍底金字“聖府”。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隨著孔子謚號的追加,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漢高祖劉邦封孔子九世孫孔騰(藏書那個孔鯽的弟弟)為“奉祀君”,專門負責看守孔子的陵墓和奉祀孔子。漢元帝初年封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關內侯”,北周靜帝又封孔子三十一代孔長孫為“鄒國公”。到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世襲“衍聖公”,達到頂點。這一封號自宋至民國初年(1935年)延用長達880多年。“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相當於五品官,元代升為三品,明代上升為一品文官,清代不僅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御道行走這樣的殊榮,要知道這是只有大將軍凱旋才能贏得崇高禮遇。(到了清朝末代,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時,慈禧特許他在紫禁城騎馬、賞戴雙眼花翎、賞穿月素貂褂。)傳說乾隆皇帝八次來曲阜,還將皇後生的固倫公主嫁到孔府當了衍聖公夫人。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詔令“衍聖公”有權設置官署,同時又特命在闕裡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孔府。
在告別導游MM後,琳到了孔家門前闕裡街的一個小攤的上,以一瓶礦泉水為代價,借來了曲阜的郵戳,並在我倆三孔的六張名信片式的門票上加上了十二個漂亮郵戳。才心滿意足地拉著我,邁進了衍聖公府的大門。這時我注意到了孔府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兩旁明柱上的對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我的頭腦中,出於了一個中年男人的形像,就是在電視劇裡經常出現的那個男人,與其焦不離孟的胖子是“和紳”。他當然就是紀曉嵐。這副對聯就出自清代文人紀昀之手。細心的琳馬上發現了對聯中的蹊蹺。原來上聯中的“富”少一點,下聯中的“章”字破“日”而出。這裡有個傳說,孔子的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點,並告知孔家“富”字有點不吉。此後,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富貴無頂”。又傳說乾隆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紀昀,准備為孔府書寫門聯,但對出數遍皆不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頂天”之式,醒後揮筆而書一蹴而就,果然氣勢不凡成就了這“文章通天”。
進出這中國第一貴族的府第莊園,我們只用了四十多分鐘,其中有二十分鐘是坐在當年嚴嵩坐過的冷板凳上休息的,之後穿後堂而出,直截上了一輛等候的三輪,直奔孔林而去。孔林宣聖出了孔府,我手中的相機終於徹底地失去了能源,於是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那美侖美奐的“萬古長春”坊在身邊掠過。如此,未能親攝這個是美得不得了牌坊,成了我此次齊魯之行中,最大的遺憾。其實到了“萬古長春”坊,孔林神道已走了一半,大林門已近在眼前。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歷二月十一日,孔子卒於魯,享年七十三歲。死後,葬於城北泗上。”在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顧稱之為林。
孔林,亦稱宣聖林、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畝,總面積是曲阜城的兩倍有余,周圍垣牆連綿十數裡。 要知道東周時期的中國人已經相當有環保意思了,在孔子死後,眾弟子紛紛植樹祭師,開文明祭祀的先河。兩千多年傳承下來,如今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其中名木古樹4萬余株,更有近萬株已被國家列為一、二級保護的“活文物”。林中的柏、檜、榆、槐等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四季蒼翠。還有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依時爭榮。
孔林“風水”自然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竭力保護著。當年秦始皇挖河以破孔家地脈,不想卻引來,“聖人門前水倒流”的故事。到了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本來津浦鐵路是計劃經過曲阜的,但因為鐵道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著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說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這一影響持續至今,所以如果想坐火車到曲阜,大多在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來曲阜。
過了大林門,在長達一華裡的甬道上擁滿了兜售紀念品的小販,我們好不容易才擠進了二林門。地上的半截枯樹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們的眼球,原來“子貢手植楷(街)”是也。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相傳孔子去世時,子貢在外地經商未能及時趕回來。後來,當子貢回到先師墓前時,他手執哭喪棒流淚不止,哭喪棒居然在淚水滋潤下生根發芽,若干年後成為一棵大樹。可惜這傳說中的名樹在前朝被雷劈毀,只剩下這半截木頭疙瘩供後人瞻仰。引起我注意的是“子貢手植楷(街)”的“植”字缺了一橫,原來這表示孔子出殯的時候子貢沒能參加,代表弟子獨其缺一人。而更神奇的是這塊石碑,還是塊赫赫有名的“流淚碑”呢。這是怎麼回事?傳說每年農歷八月廿七前後,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正午;在石碑的表面,總是濕漉漉地掛滿了一串串水球,酷似一個極度傷心的人正在流淚,能道真的是子貢至今還在思念著老師嗎?
筋疲力盡的我們,終於見到了“攜子抱孫”的“馬鬣封”孔子墓了。“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因為看上去像馬鬣(馬頸上的一排毛)顧而得名。“攜子抱孫”說的是,他兒子孔鯉的墓在孔子的東邊,而南邊則是其孫著《中庸》的孔伋的墓。夫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寫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倫不類的矮牆,還將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橫看不見了。為什麼要建這樣一道牆?原來這裡還個“孔尚任巧解康熙難”的典故呢。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豬、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擺好,地上黃氈也已鋪就,香霧裊裊,燭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備停當。這時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後,准備祭祀。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備跪拜時,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尷尬地站在那裡,接著,祭祀的鼓樂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仍站著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這時,《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來,皇帝是只拜師不拜王的。於是他便馬上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的“文宣王”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字,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一看,馬上開始祭拜。這個充滿厚黑態度的啞謎就這樣傳了下來,為了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這道我們看到的矮牆了。
孔子家的智慧密碼就這樣一道道在我們眼前露出神秘的微笑,與先人的一次次交錯時光共鳴,讓我們受益良多,而我們也將匆匆告別迷人的齊魯故地,奔向中華文明的另一發祥地——河南。

(金聲玉振)

(先師手植檜)

(魯壁)

(子貢手植楷)

(孔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