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外孫放假,與老伴及女兒一家到山西女婿家拜會親家,並一游三晉大地。
先是從北京乘車到大同,再由大同往東南,經應縣、恆山、五台山、太原、祁縣、平遙,最後到達沁源縣赤石橋村的親家家裡。
大同是韓、趙、魏三分晉國之後的魏國都城,原來叫平城。後來北魏也定都於此。北魏的皇帝好佛,把自己也看作佛,在雲崗鑿山開洞雕佛像,建成石窟。很多大小石窟,其中也有高官富賈所建者,只是較小。無論大小,工程都很巨大,有的耗時數十年才完成。雖經千年風霜,有的仍然完好。因是砂岩山體,有水滲入,靠山側佛像有不同程度的模糊。古代之人有如此精細之設計,精巧之雕工,堪稱絕倫。因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孝文帝遷都洛陽,又在龍門修建石窟,也很有名氣。
應縣木塔號稱世界三大奇塔,與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齊名。建於遼代,距雁門關不遠。據說應縣是遼國都城,宋遼古戰場就在這一帶。很有傳奇色彩的楊六郎威鎮三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五岳之一的恆山,橫亙在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山中有北魏時期所建著名的懸空寺。寺廟雖小,依山懸空,想法獨特,選址特殊。寺中供奉著佛、道、儒三教始祖。反應出中外文化的融合。
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薩道場。山上、山下皆有廟。山環之間的台懷鎮有寺廟群,香火旺盛。街面上到處可見僧尼、道士、居士、香客。許多遠道而來的善男信女在廟堂之中、登山路上頂禮膜拜。更多的是游人,登山、拜廟、賞景、購物。和其它旅游景點一樣,沿途就有拉人相面算命、兜售小物件者迎面攔擋,尾隨不放。穿僧衣的真假和尚擋路化緣要錢。隨處都放的“功德箱”明擺著收錢。更有一些殘疾之人守在路口,伸手露殘,可憐巴巴地乞討。盡管是在佛門勝地,行騙者不少,慈悲為懷的場所,行善者不多。聽說五台山靈驗,為避禍得福、求姻緣、得貴子、升官發財而到此請願還願燒高香者倒是不在少數。看起來佛門也並不清靜。
太原曾被封地為唐,李淵在此起兵建立唐朝。位於太原西南的晉祠歷史久遠,古柏參天,最老的柏樹竟有三千年樹齡。莫老泉傳說神奇,古戲台擴音有術。大殿之前,水池之上有世界上最早的十字交叉“立交橋”。匾牌、雕塑足稱國寶。
經過電視劇的播放,祁縣喬家大院已是海內聞名。看過電視劇,又來到山西,豈能不到此一游?高牆大院,院中有院。靠北側的小院都是三進院。從空中看,竟排成一個“喜”字。左側有跨院,右側有花園。各門都有匾額、對聯,喻意深刻。記不住許多,印像最深的是“為善最樂”。
平遙古城是國內為數極少的保存完好的城池建築。城牆完整,城內市面、街道、民居都是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古樸自然。住進“清風軒”客棧,木門,格窗,土坑,感受到古民居的風格;走在街道上,石路,店鋪,招牌,一色的古老模式。讓人感覺時間逆轉,好像回到了從前。
離平遙不遠的綿山,是當年介子推背老母進山避官的地方。為請出介子推,竟放火燒山。為了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在山中的日子,這一天大家不忍燒火做飯,便有了“寒食節”之說。現在有人投巨款開發修建景點,加寬了道路,加上原有的山景、水流、寺廟,也是一個值得一游的景區。
本次出游的目的地是長治地區沁源縣赤石橋村,乃鄉政府所在地。雖然是第一次到來,卻早有了幾分親切。因為是有所投奔,車一進村心情就開朗起來。村莊四面環山,依山而建。而親家又住在村邊山下最高處。親家遠遠地出來迎接,拐彎抹角來到門前,拾階而上到得院中。院落也是三進,步步登高。北面靠山是五孔窯洞,現在仍有單身老人住在其中一間。親家住在一層院內。小院不大,干淨整潔,二重院門前種有鮮花,素中有雅。房子分兩層,上層為儲藏間,下層為居室,清堂瓦舍。房門是對開木門,窗戶上半是可以推開半掩的糊紙木格窗,下半是玻璃窗。窗明幾淨。火坑接著鍋灶。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生活方式。但也有增添和改進:室內有電燈、電話、電視機。還用上了自來水。房山牆上也安裝上“路燈”,晚上出門上廁所就不用點燈打手電了。方便了許多。
中間一層院子已無房屋,據說當年這裡是抗日根據地,房子是被日本鬼子給燒掉了。親家在兩邊房基地上壘石堆磚圍成菜園。加上一層院裡的一塊,共有三塊小菜地。菜蔬蔥綠,一片生機。已是到了開花結果的時節,剛摘下來的黃瓜、茄子,新鮮可口,綠色食品味道自然不同。家養的小雞自由地到山上覓食,傍晚自覺回到院中漫步。天將暗,一只一只自動進入雞窩。夏日的山區涼爽宜人。蒼蠅很少,尤其是晚上沒有蚊子。
此次出游對山西有了較深入的了解。老伴感覺收獲很大,因為她對山西更是知之甚少。到各景點都請導游講解,較之隨處走馬觀花收獲要大。尤其是到親家認了門,就更加親近了。對生長在平原的小外孫來說,看一看名山古剎,到山區農村體驗生活,親近家人,更是大有好處。必將終生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
外孫回歸本家,盡顯出天倫之樂。從平原來到山區,空氣新鮮,山青氣爽,置身期間,登高欲呼,心情舒暢。住進農家小院,品嘗山西傳統小吃,充分享受了農家之樂。旅游之樂盡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