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水鄉古鎮

作者: 小蒙羊

導讀“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這是對水鄉蘇州的經典描繪。小橋流水、流水落花、悠長水巷、煙雨江南,是水成就了蘇州的柔美,是水點染了江南的神韻。因此說水是蘇州的靈魂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說道水鄉蘇州那麼最有代表性的就一定是舊時的蘇州水鄉古鎮了。周莊、同裡、甪直、千燈等等,繁多的小鎮星羅棋布在江南的潤澤的土地上,小河 ...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這是對水鄉蘇州的經典描繪。小橋流水、流水落花、悠長水巷、煙雨江南,是水成就了蘇州的柔美,是水點染了江南的神韻。因此說水是蘇州的靈魂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說道水鄉蘇州那麼最有代表性的就一定是舊時的蘇州水鄉古鎮了。周莊、同裡、甪直、千燈等等,繁多的小鎮星羅棋布在江南的潤澤的土地上,小河穿鎮而過,人家枕河而居,於是借著悠悠水韻,伴著裊裊炊煙,便自然的勾勒出一幅幅江南所特有的古鎮風情。

一直以來,蘇州的水鄉古鎮都是珍藏在我想像的自我描繪中的,雖然我已經在蘇州城裡生活了近五個年頭了。從未真正進入真實的水鄉,就讓她依然是一幅淺淡朦朧的夢裡水鄉圖畫。不是不能接近,而是有些不願接近,或者說有些害怕接近。因為聽說那些古鎮已經被過多的現代化和商業化侵蝕的面目全非,聽說昔日的悠然古樸在今天熙來攘往的人頭攢動中蕩然無存。因為害怕看到這樣的事實,而打破了夢想中的完美。可是這樣的機緣真的來了。2006年的十一,我還是懷著些許的忐忑被動的走進了甪直古鎮。

甪直古鎮是一個依河而建的小鎮,河道不寬,但縱橫錯落,各種不同風格的石橋密布其間。進入古鎮入口,在感受到那由歲月和流水滌蕩出的古樸氣息之前,進入眼簾的果然是摩肩接踵的人流,而沿路鱗次櫛比的一家家商業小店更是毫不掩飾的張揚著商品經濟下的繁華。湧動的人潮中南腔北調混雜在一起,不少人特別突兀的夾雜在人群中,抬頭仰望,多半是金發碧眼。儼然一派集貿市場風貌。幾乎是被人潮推動著向前緩慢的行進,在古鎮的小街上,既不能盡情的駐足觀賞,也不能快步疾馳跨上不遠處的那座小橋。就連水巷邊小船上“棲息”的幾只鸕鶿也成了人工的景觀道具。莫可名狀的失落湧上心頭,為那個夢裡的水鄉最終的消失而感到深深的失落,不由得開始憎恨商業的繁華和囂張,至少應該對這樣一塊古樸的淨土敬而遠之吧!

感慨著、無奈著,卻也實實在在的在接近著,前所未有的近距離感受古老的水鄉小鎮。緊鄰水邊而建的民居牆面在水汽和歲月的衝刷中已經變得斑斑駁駁,剝落了白色的牆皮,爬上的深綠色的青苔,水巷的另一側碎石鋪就的小路狹窄而蜿蜒,而在小路的另一側則是臨街的店鋪。橫跨在水巷上的一座座石橋粗看沒什麼區別,細瞧卻是各有各的特點,沒一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站在一座小橋憑欄望去,水巷上一條條載著游人小舟緩緩劃過,船頭搖船的婦女身著江南村婦特有的服裝,唱著吳地傳唱了幾百年的韻調,許是源自這悠悠的流水,那歌聲也分外的柔軟悠揚。抬頭看見黑色的屋檐彼此錯落相交,與白色的牆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是用深沉的黑色飛檐勾勒出江南人家古樸的輪廓。再往上則是今日的天光,它是否還一如從前呢?

走下小橋,走進主路延伸出的一條小巷,也是主水道的一條支流,在一處悠然相對稀少的小路旁,一座座小小院落的門隨意的半開著或是虛掩著,間或有一兩只小貓或小狗慵懶的曬著太陽,高處隨意的掛著洗好的家常衣物,一切都是那麼的隨意和自然。就在一家的門前,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安然的坐在那裡,平靜的看著不遠處川流的人潮以及門前水巷劃過的游船上高鼻梁、藍眼睛的人們。是看多了,看慣了,所以不為所動了嗎?那從容和淡定的目光和面容中流露出的包容告訴我,並不是那樣的。那是一種這方厚土賦予的天然的容納和淡然,一如這無言的古鎮,任時代如何變遷,任現代化的掃蕩如何囂張,卻終究無法掩蓋那來自靈魂的質樸與幽深。透過水巷另一側牆上人家的後窗,是一幅全家圍坐在飯桌前的和諧畫面,絲毫沒有被窗外的喧囂所影響,自然的與小鎮的恬淡完美的融合了。看著看著,我忽然莫名的感動,眼前景致漸漸有些模糊。原來我對這古鎮的理解是那麼膚淺,只知道小橋流水,只知道空曠的悠長雨巷,卻從未想過這如同水墨畫般的清幽意境究竟是源自哪裡。今天,在2006年的秋季,在一個黃金周游客湧動的假日,我卻為觸碰到了這一根源的一脈而感動不已。於是從此,江南的水巷小鎮再也不只是一幅遙遠曼妙的圖景,更是我心中一摸樸實而溫潤的情懷!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