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 留在家裡, 我就化身專職廚娘, 無休無止. 逃離是我的不二選擇. 某一天, 忽然腦海中吟唱起鼓浪嶼之波, 海藍藍的廈門就成了我的目的地.
廈門的美麗是鄰家姑娘式的, 不是驚艷的那種, 卻能讓心靈得到一次徹底的放松.
植物園就在酒店的對面, 幾步就到. 沒有擁擠, 也不空寂, 正合我意.依山而建的植物園, 沁透著山的清新. 沿山路走, 可見到萬山湖. 水面可能比廬山上的略小些, 但景致卻不遜色. 水色山光, 我心悠揚. 游客大部分是當地人, 拖家帶口, 不亦樂乎. 有些人帶小孩去玩耍, 嬰兒車就丟一旁, 也沒什麼顧慮.湖的附近是大片的草坪, 孩子們玩著綠化的噴水管, 笑聲灑了一地. 大人們坐在榕樹旁看著孩子, 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吃瓜子. 語氣平和而安詳.
大葉葵枯黃色長且寬的樹葉垂下來, 如草裙; 棕櫚樹挺拔地護衛在路的兩邊, 紅色的扶桑花和玫紅的三角梅毫無保留地盛開著, 特別的閩南方言在四處響起, 南方的感覺就這樣注入心中. 走累了, 去百花廳, 坐看荷花; 去石笑, 感受鄭成功的氣息; 去水車旁, 喝醇香的功夫茶. 多日的疲勞就在一坐一走間消散了.
從山上回頭俯看, 廈門風光就在眼前.
鷺江夜游並不如在輪渡邊看對岸的鼓浪嶼. 江面寬, 兩岸的夜色不夠眩目. 入夜, 船上風大, 一般人都無法堅持在室外. 而退守室內的代價不低. 海滄大橋如夜精靈, 展開雙翼, 停留在青黛的海上, 是夜游最美的一面.
鼓浪嶼上岸時的喧鬧和無意中走入的鼓新路上的風琴博物館正好是兩重天. 安靜是後者的靈魂. 管風琴, 鋼琴有序陳列在幾個展廳中, 精美而有歷史感. 耳中不時傳來鋼琴聲, 那時附近小樓中有人在練琴. 二樓是看廈門島的好地方. 近有熱帶植物, 遠有碧海藍天, 高樓大廈.
在古巷游走, 回想蘇州的一進進的房子, 會發現鼓浪嶼人並不算奢華. 都是歐式的建築, 幾層小樓, 很多地方磚紅色就直白地裸露在外面, 和綠色的陽台杆很和諧. 即使破落的地方也長著美麗的植物, 有點像我父母的家. 他們就像這島上的居民, 固守著他們的樂土. 毓園邊上的老房子很動人, 黃色的牆有點斑駁, 紅色的小百頁窗.以前的人住在裡面,推窗可見園中的秀色, 應該是很滿足的.
走了很多安靜的地方, 也需要見見人. 要不游程就變得有些傷感.皓月園邊的海灘有點髒, 但不妨礙大家的快樂(還是希望廈門市政能找人定時地清理). 一到海灘,兒子就和其他游人的小孩玩在一堆了. 但日光岩和那個花園, 我實在提不起興致. 就略過了.
環島路很美麗. 讓我想起太湖的沿線.
4天的廈門, 我突然感覺工作的力量回來了. 謝謝廈門. 只是不知道會不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