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異域的桑耶寺(三)

作者: book66

導讀青藏公路一路走來,看到了太多壯美的雪山,又由於對那木錯湖畔那一夜頭疼記憶的恐懼,再想到回程路上南迦巴瓦和梅裡雪山的守侯,到達拉薩後,決定放棄去珠峰的計劃,從日喀則直接去澤當。 事先不知是否有公車通行,到達日喀則後,先在車站問了車次的情況,答曰每天都有一班車去澤當,心中大喜,這樣就不用再回拉薩轉車了。遂計劃當天下午參觀扎什倫布寺;次日 ...

青藏公路一路走來,看到了太多壯美的雪山,又由於對那木錯湖畔那一夜頭疼記憶的恐懼,再想到回程路上南迦巴瓦和梅裡雪山的守侯,到達拉薩後,決定放棄去珠峰的計劃,從日喀則直接去澤當。

事先不知是否有公車通行,到達日喀則後,先在車站問了車次的情況,答曰每天都有一班車去澤當,心中大喜,這樣就不用再回拉薩轉車了。遂計劃當天下午參觀扎什倫布寺;次日到江孜,當天返回日喀則;第三天去澤當。所以,住宿的時候,一下交了2天的房費,可是等我次日買票去江孜的時候,才知道由於第3天是星期天,而星期天是沒有車去澤當的,這樣我就必須趕回拉薩再轉車去澤當,不知是否來得及當天達到桑耶,況且我主要還想到渡口坐船,太晚了也不知是否有船,太多的不確定令我不知所措,終於決定再次放棄江孜,直接去則當。退房的時候,任我怎麼解釋,藏族大嬸也不肯把多交的一天房費退給我,好話說盡,也只退了10塊錢,再無商量的可能了,損失了30大元,令我心痛不已。

去澤當的中巴車走走停停,不斷的上客下客,到桑耶渡口時,已是下午2點,剛好有一班渡船要開船,加我連船工一共10個人。普通的木制小船,加上一台柴油發動機,就變成了機動船,嘟嘟地行駛在寂靜的雅魯藏布江上,兩岸是光禿禿的山丘,江水渾濁而平靜。“百年修得同船渡”,我微笑的看著身邊的每個人,想像著前生我與他們有著怎樣的故事。在平靜的背景下,喝著自己隨身帶的熱茶,這一情景,成了我在西藏最風雅的記憶。

將近一個鐘頭,船到對岸,同船的藏民都沒有給錢,原來他們都是當地的村民,我主動掏出5元給船工,說游客是15元,什麼游客不游客的,漢藏一家嘛,硬是塞了過去。但接下來的事情令我對現在的藏民有了更大的失望,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去桑耶寺的吉普車司機說60元,不還價,態度與日喀則的旅館大嬸一樣堅定和冷漠,又是一通軟磨硬泡,最終講到40元,還要搭上他們自己的一個人。其實也並沒有很遠,走路的話一兩個鐘頭也差不多。

到達桑耶寺,為了損失的30大洋,我選擇住最便宜的15元/人,答曰沒有了,只有20元的,問有什麼區別,說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游客和藏民的區別,後來才知道,藏民住的房子即使在門口,裡面濃重的異味也讓人無法忍受,說不清的味道,總之是不習慣。

20元/人,住進一屋,房裡已經有了兩個德國男人和一個帶小孩的亞裔女人,一說話,才發現她並不是中國人,她講的國名我一直沒有弄明白到底是哪,直到最後到了昆明,遇到一個日本女孩才明白,原來他們的發音“韓國”和我們不同,他們念“枯裡哦”,而我們是念“可瑞哦”。好在語言並沒有影響我們進一步溝通,大家約好明天一起去青樸。

當晚,整個桑耶寺只有我一個漢人,漢族在這裡成了絕對的少數民族,耳邊不是英語就是藏語。晚飯後,到三樓的露台散步,西藏的天黑的晚,8點多了,太陽還朦朧的掛在天邊,桑耶寺逆光矗立在在夕陽的余輝裡,悠遠而神秘。不遠處的村子,藏民在房頂上修房子,一邊干活,一邊有節奏的唱頌著,唱的不是歌曲,更像是一種勞作時的號子,卻沒有其他號子那般高亢,簡單而歡快,愈發襯托出四周的寧靜和安詳,令人感覺那一刻的生活美好而快樂。

夜晚,在昏黃的燈光下,小小的房間裡靜默著,一個德國人帶著耳機聽音樂,另一個由於感冒,昏昏的睡著,韓國女人和孩子也靜靜躺著,我看了會兒書,無事可做,蒙頭大睡吧。將要入睡,隨著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服務員帶著一個滿身酥油味的黑臉大漢闖了進來,睡在唯一的一張空床上。暗自感嘆,明天一定要離開這裡。

次日,早早起床,一大早桑耶寺是不收門票的,隨便進去,喇嘛們正在做早功課,其中一個年長的坐在釋加牟呢像對面高高的台子上,其他的一排排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嗡嗡的頌念著經文。我混坐在最邊的一排,大氣也不敢出,保持著打坐的姿勢,默默體會著喇嘛的生活。

上午11點多才有車去青樸,若搭了這趟車去當晚就趕不回拉薩了,而桑耶寺的寂寞、乏味令我不想多留,再次放棄了青樸,這已是進藏以來的第3次放棄,從珠峰到江孜再到青樸,放棄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時間和交通的不便是主要的。此次進藏,體會最深的是在西藏,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僅以班車為交通工具,自助游實在是太困難了,即使較大的城鎮之間,也不是隨時有便捷的公車連通。桑耶寺到拉薩,每天只有2般車,專門用來搭載朝佛的藏民,就好像旅行社的一日游,從桑耶寺到昌珠寺、再到絨布拉康,每到一站,就會停下來讓藏民下車朝佛,完畢後再去下一站。

在昌珠寺下車,我與同車的藏民一起進入,在門口被攔了下來,因為我是漢人,要買70元的門票,而藏民進入是免費的,之後的絨布拉康也一樣。

車上只有我一個漢人,車廂裡肮髒不堪,我想坐在司機旁邊的台子上,被司機厲聲呵斥說不行。在西藏的班車之旅讓我看到、體會了很多,而如果不坐班車,不深入地與藏民接觸,只靠包車或與旅行社同行,看到的僅僅是西藏的碧水藍天、雪山、聖湖、草甸,以及虔誠的朝佛者,是不能完全理解和體會西藏的,僅以那些外表的聖潔和光芒,就得出什麼西藏是自己心靈的淨土、是聖潔的精神家園等等矯情的情感P話,誤導著一批批如痴如醉的青年男女,帶著希望、夢想來到這裡,也許是希望太大了,所以失望。發現很多東西,原來只是自己的想像。其實西藏就是西藏,只是地球上一個高海拔的地方,所有一切人類的行為都有可能在西藏發生,只是由於曾經的封閉,使很多事情的發生相對延誤了而已,這裡不僅僅是淳樸、善良,野蠻、貪婪、狡詐也一樣存在,所以,西藏並不是想像和神話中的天堂。

正如青藏鐵路是修建,官方的媒體宣傳始終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帶動西藏經濟發展、促進西藏繁榮昌盛等等雲雲,可是我所看到的、理解的西藏,藏民原始的生活是簡單而快樂的,連建造房子這樣辛苦的勞作也是在有節奏的、歡快的吟唱中進行的,人活著的終極目的,難道不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嗎?如果已經很快樂了,為什麼還要美其名曰發展提高改善生活呢?有了更多的錢就更快樂了嗎?我的感覺是越是商業化、市場化、越是富裕的藏民越是。。。。用怎樣的一個詞恰當表達呢?沒有同情心,與漢人不同的是,他們對金錢的貪婪是更直接的、無掩飾的、更赤裸的,連乞丐都可以理直氣壯的要錢,但多少算有錢呢?對金錢的貪婪是無限的,而無限的、不可達到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就是不快樂的。

就像那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一個富人看到一個窮人在海邊發呆,問他:“為什麼不去工作呢?”

“我為什麼要去工作呢?”

“有了工作,你就可以賺更多的錢,而有了錢,你就可以悠閑的去渡假,去海邊曬太陽”。

“我已經悠閑地在海邊曬太陽了呀,我為什麼還要辛苦的去工作呢?”

以西藏目前的發展思路和模式,無疑重復了內地千百個地方的套路,經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更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如環境的惡化,道德的淪喪等等。如果藏民不需要天天洗澡,不需要抽水馬桶,就已經很快樂了,我們干嗎非要把我們的意識強加給他們,難道我們每天洗澡更衣,就更現代、更文明、更快樂了嗎?只是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模式的差異,沒有先進與落後、文明與愚昧的區別,所以,不要帶著優越的、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別人,在布施行乞者一張張一角紙幣的時候,也不要否認自己作為所謂現代文明人內心潛在的優越與自豪。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讓別人按照我們的想像去發展,我們從來就是不同生活、文化背景的人,不習慣那種常年不洗澡的酥油味,你可以選擇離開,而不是改變。

我對於西藏,只是一個匆匆過客,西藏不會因為我的走過發生改變,我也不會因為迷戀雪山、聖湖、藍天、白雲而留在西藏,因為我終究是一個俗人,雖然我並不向往大都市的奢靡,但我需要每天用清潔的水泡一杯上好的綠茶,每天洗個熱水澡,躺在松軟、干淨的床上睡一覺,所以,最終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裡。


精選遊記: 山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