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十幾年前上中學的時候,第一次從書本上看到了吳哥這個名字。書中那個法國人無意間發現吳哥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的遐想聯翩,一切宛如格林童話中王子在密林深處發現的睡美人的城堡,美麗、驚奇、又充滿著神秘。從那時起,吳哥這個名字就靜靜的存在於我心中的某一個角落。
2006年的“十一”,將是我們結婚三周年的紀念。我們在各個旅游網站上尋找著旅游線路,老公無意間的一句“吳哥夠震撼吧”,於是在心中靜靜的、不知不覺等候了十幾年的願望,突然之間變得那樣強烈,而且不可抑制,是的,到吳哥去吧,去親眼看一看那密林深處的人間奇跡。
十月一日早晨,經過了八個小時的旅程,我們同伴四人即將到達吳哥的所在地柬埔寨暹粒,飛機上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前往那裡的游客。在飛機盤旋下降的過程中,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從懸窗中張望地面的景像。然而一切是那樣的出乎意料,眼前並非是常見的整齊的農田和星羅棋布的村莊,而是一幅洪水泛濫的景像,水中隱約可見田埂和鄉間的小路。飛機上一片騷動:“難道柬埔寨發大水了,怎麼沒有聽說呀?”聽了這些話,我們也不免擔心和疑惑起來。飛機很快在機場降落了,除了天氣陰沉,似乎要下雨以外,一切還算安好,“大水”似乎沒有“淹到”這裡。由於天色陰沉,無法按計劃去看巴肯山落日,於是導游決定調整行程,先帶我們去看一看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裡薩湖。
洞裡薩湖最著名的就是水上人家,這些當地居民住在浮動的房子裡,就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一般,也逐洞裡薩湖的水漲水落而不停的搬著家。這時我才知道,剛才在飛機上看到的“大水”不是別的,正是在雨季面積擴大了三倍的洞裡薩湖。洞裡薩湖的上游是中國的瀾滄江,東南亞的湄公河,一到雨季(每年的5月到10月),就會漲水。元朝的周達觀曾經在這裡居住過一年,據他的記載,一到雨季,這裡幾乎每個下午都會下大雨,洞裡薩湖的水深將達到10-14米左右,大樹在水中只能露出一個頂,而到了旱季,湖水只有1-2米深。據說水退後,經常會有大魚困在樹上,可以被人們很容易的捉到。不知道這個湖如果在中國,與天鬥,與地鬥的中國人民會不會在什麼地方修個大水庫,讓它不能再“泛濫”或者來一個徹底的湖區大移民工程。住在洞裡薩周圍的居民千百年來一直都過著隨湖水漲落的生活,這種季節性的移居,一直以來不曾改變。坦白的說,洞裡薩湖上居民的生活狀態,在我看來基本還在貧困線上掙扎,與其說他們居住的是屋子,還不如說是四壁透風的棚子,家家沒有什麼值錢的家當,最多有一艘小船而已。孩子們大多光著腳,更小的孩子光著屁股在船上跑著,更驚奇的是一些幾歲的孩子劃著盆在游客的船之間穿梭著、討要錢物。看著他們的小盆在波浪中起伏翻騰,感覺特別驚險,可是他們倒也自得其樂,水上人家的孩子,在水中倒是真如魚得水。我真不知道外國人為什麼都要來這裡看一看,要說自然風景,無法和國內任何一個擁有湖光山色的景區相比,要說人文氣質,這裡簡直就是貧窮生活的展覽。無論如何,我沒有良好的心情能夠將貧困當作風景來欣賞。想一想,曾經創造了那麼輝煌的高棉文明的人們現在的生活狀態,真是不免令人感慨,也有些同病相憐,為何曾經的文明古國們,他們的子孫都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也許真的像古人所說的“各領風騷數百年”。
到達目的地的第二天起,我們就要開始令人期待的吳哥游覽了。吳哥實際上位於距現在柬埔寨暹粒省的省會暹粒市6.4公裡處,由於整個暹粒市中心非常小,所以感覺到吳哥景區的距離是很近的。吳哥曾經是古代高棉王國的首都,這個城市在歷史上至少存在了500年,並迎來了高棉王國最鼎盛的時期,那時高棉王國的版圖要比現在的柬埔寨大得多,現在泰國的許多地方都屬於高棉王國,當然版圖的不斷變化必然伴隨著兩國不斷的刀兵相見,暹粒的本意就是“戰勝泰國”。而吳哥城市最後的衰落,也是由於被泰國打敗。於是,一個曾經無比輝煌的城市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被茂密的熱帶雨林吞噬,他所創造的文明也一並沒落、被人們遺忘,直到沉寂六百多年後,再次被世人發現,然而在這時,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對高棉文明和藝術成就的驚嘆,更多的則是對曾經歷史的疑問和探究。在吳哥所有的古跡當中,最完整,最震撼的就是小吳哥寺,其次就是通王城、巴戎寺、塔布蘢寺和女王宮。當地的導游說,為了漸入佳境,一般都將參觀小吳哥寺安排得較後的行程,倒是真有些“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味道。
聖劍寺,第一個造訪的吳哥古跡。這是當年一個國王為紀念他的父親而建造的寺廟(這些國王的名字既長又古怪,對我來講是無法分辨和記憶的發音)。清晨的聖劍寺顯得十分幽靜,通往大門的通道兩側分別是阿修羅和天神手抱七頭蛇的形像,這是印度教神話“乳海翻騰”的場景,這一場景在整個吳哥古跡中被一次又一次的演繹。許多天神和阿修羅的頭像也已不知去向,留下的只有被歲月侵蝕了面容的天神和阿修羅們。穿過外牆的大門,順著通道走向中心的建築,眼前是一道又一道幽深的門洞和塔樣的建築。寺廟整體結構復雜,走在其中會產生迷途的感覺,前後左右,一道又一道的門,不知通往何方,回廊的轉彎處又不知是何情景。這裡所有的門的建築十分獨特,如同線條簡潔的油畫框,於是我們可以擺個pose把自己變成畫的主題。國王為了讓臣民對他的父親保持尊敬(至少在姿勢上),將臣民通行的門,從外到內,修建的一個比一個矮,最後非讓你低頭通過不可。哎,封建帝王們真是霸道呀。寺廟中無處不在的是精美的花紋和仙女的雕像,這裡的仙女長得有些胖乎乎,還蠻可愛的,給光線時亮時暗的寺廟,增添了一些溫和的氣氛。在整個寺廟最中心的塔洞中,是國王父親的靈骨塔,應該是存放骨灰的地方,塔壁四周牆上都是一排排整齊的圓洞,據說當年鑲滿了紅南寶石,當太陽光通過塔頂的空洞可以照到靈骨塔頂的一個類似夜明珠的東西,夜明珠的光芒映射到滿牆的寶石上,發出令人難以想像的炫目的光芒,真是夢幻般的景像呀。
經歷了數百年之後,寺廟裡已經到處都是坍塌的石塊,有些石塊已經將廊道堵死,石塊上的花紋已經風化不清,歲月的苔痕爬滿了階梯、石柱,留下了深綠或如青銅銅鏽般的綠色,眼前的一切都告訴你當年的繁華,以及繁華落盡後數百年的落寞。
離開聖劍寺,又來到龍蟠水池、東梅奔、比粒寺,於是對吳哥的建築風格有了大略的了解。在吳哥,稍有規模的寺廟基本都是“回”字形建築,即建築有內外圈圍牆,中心建築群位於內圈,和中國的城池一樣,四方都有門,規格高的寺廟四周還有類似護城河的環繞,中心建築群由一層一層的大平台和如寶塔一般、大小不等的殿堂構成,然後就是滿眼無比精細的浮雕、塑像。看到這些建築,我感到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建築中沒有像中國的寺廟一樣給修行者日常生活提供足夠的空間。
每一個塔洞只有3、5平米大,據說當初也是供奉神像的。後來才知道,吳哥現存的建築大多是印度教廟宇,而印度教的廟宇完全為了榮耀神的存在而存在,當時的人們認為寺廟是神的住處,沒有考慮人群聚集的空間,所以建築造型比建築內部空間更重要。在印度教的指引下,古代高棉人沉浸在自己營造的天國世界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今天的人們驚嘆的、極富藝術表現力的建築奇跡,對神的崇拜,使高棉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達到了極致。
近中午的時候,我們來到了皇家浴池,據說是皇家游泳和洗浴典禮的地方。沒有來過的人也許腦海中會出現一個游泳池大小的地方,但是,我必須說你太缺乏想像力了,這是一個長800米,寬400米的超級大浴池。據說在枯水期,池中央寺廟殘存的石基會露出水面。當年,是怎樣的情景呀,這裡可以容下國王所有的佳麗吧。國王坐在漂亮的看台上(看台現在還保留著),眼前是與碧水嬉戲的美女,也許這其中也有一個像風一樣輕盈,像水一樣柔和的美麗少女,如同蓮花般溫婉,令人目光無法離開。真是羨慕至極呀(雖然我也是個女生,但我也好喜歡看美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