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1003慶元-松源(大濟進士村、雙門橋)-五大堡鄉(蘭溪橋、西洋殿)-舉水鄉(如龍橋、步蟾橋、白雲橋)-壽寧清晨,在陽光中醒來,小城已經很熱鬧了。大家陸續吃了早餐,想起奔波勞累了一天的小福,於是,找到了洗車的地方,把小福洗了個干干淨淨,開始新的旅程。車行十幾分鐘,就到達了不遠的松源鄉大濟進士村。這個歷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的二百三十多年間,陸續出現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余人,故有“進士村”的美譽。一行人,在晨曦中,漫步在這個古老的小村中。首先看到的是村裡的一座雙門橋。它靜靜的跨在小溪上,人們在這裡來來往往,像我們這樣的游客很少。村裡有兩個古地道,現在它們不再有以往的作用,已經成為歷史的見證了。走過古地道,大家信步走進了幾戶人家,雖然裡面有人生活居住,那不是普通的住宅,都是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的宅院。我們看看坐坐聊聊,走出這個土磚泥牆的村子,太陽已經很高了。中午回到慶元的熱鬧小鎮中,在“我家廚房”落座,一大桌的農家好菜,讓走了一路的我們好好飽餐了一頓。之後,繼續上路,去尋找散落在各處的廊橋。小福,經過彎道無數的山路,停在了五大堡鄉中的一個小農宅門前,大家沿著小石子路下到溪邊,那裡,便是蘭溪橋和西洋殿。“蘭溪橋”位於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與西洋殿毗鄰,始建於明萬歷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蘭溪橋為八字形單孔木拱廊屋橋,全長48.12米,寬5米,矢高9.8米,淨跨36.8米,其跨度之大居同類廊橋之首。該橋橋面以卵石墁砌,有廊屋19間,兩次間安木凳供人歇憩,廊屋兩側上、中、下鋪釘三層風雨板,在上層兩側風雨板上各開啟若干幾何形小窗,既可通風又可憑窗觀賞松源溪上下游秀麗風光。該橋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好。“西洋殿”又稱松源殿,在縣城以東20公裡的五大堡鄉西洋村.始建於南宋鹹淳元年,稱靈顯廟,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建,稱吳判府廟,同治七年毀於匪患,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大殿及上中下三堂,戲台並兩廊,改稱今名。 現在西洋殿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在溪邊戲水,濕了褲子鞋子甚至被水蟲所困,但遠遠的看著這座廊橋,又靜靜的在殿內戲台旁想像著古時人們看戲的鬧猛和喜悅,都是一種美麗的心情。黃昏的時候,雲游隊伍駛入了另一個小村莊,在舉水鄉看到了有代表性的如龍橋、步蟾橋和白雲橋。其中“如龍橋”位於舉水鄉月山村,木拱廊橋,系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全國唯一的木拱廊橋"國保"。該橋橫跨於舉溪,呈南北走向,因其態勢與後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連,橋似龍首下傾,故名。始建於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橋內由數根粗大圓木縱橫組合鉚接而成,形成架設廊屋的拱骨平面,橋長28.20米,拱跨14.10米,橋寬5.09米,矢高6.80米,上蓋廡廊11間,以木板鋪墊,兩次間設有木凳供行人小憩,橋北端建鐘樓一座,南端設橋亭,當心間設神龕,舊時為祀奉大禹神之所,橋中置“如龍橋”匾額一塊,“如龍橋”三字遒勁有力,相傳卻為七歲幼童所書,當心間隨脊枋上有“明天啟五年歲在乙醜四月十二月乙醜谷良旦吳門從新修造”等二十五字墨書題記.如龍橋結構復雜,工藝精堪,功能完備,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是我國現存木拱廊橋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範例,目前在國內已十分少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我們看著跨立在田野中這樣古樸安靜的古廊橋,覺得即使山路再曲折、路途再遙遠、駕駛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時間關系,沒有在這個其實內含著很多廊橋的小村多逗留,依依不舍的在夕陽中離開了。之後,四部小福在山路和土路中磨煉著,親眼目睹了8月被台風肆虐過了的小村,一路的灰塵一路的艱難,大家在手台裡互相鼓勁,在車燈中保持默契,最終駛過了這最困難的一段路到達了壽寧。人生地不熟,所以按著名字住進了“壽寧賓館”,在附近的小吃店雖然環境不怎麼地,但大家圍著一桌,還是很熱鬧很香的吃了一頓晚餐。這晚,夢鄉依舊恬美。

(雙門橋)

(大濟進士村)

(蘭溪橋)

(西洋殿)

(如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