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之旅剛從草原來,又到雲南去。蒙古草原廣闊深遠,雲南山川秀美和諧,皆是自然風光,意境完全不同。雲嶺之南,三山六水,北高南低。西北有玉龍雪山,終年積雪。偏東的昆明氣候溫暖,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南到西雙版那,亞熱帶氣候,四季不分明。在昆明,穿石林,進岩洞,參觀世博園。石林之石如刀削斧劈一般,像溶冰、如利刃直插雲天。九鄉溶洞內有奇石、廣穴,飛瀑、深潭,外有峽谷深淵。進洞好似神仙府,出洞方知在人間。大理的南昭故國靠蒼山臨洱海,風景秀麗。乘索道居高臨下看斜陽照洱海,煙雲鎖蒼山,平壩上稻谷茵綠,白屋點點如羊群。獨具風格麗江古城,引人進入古代童話世界。納西族神園裡的木雕神位如林,寄托著純樸納西人的良好願望。西雙版那原始熱帶雨林古樹參天,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山泉流水潺潺,竹木棧道曲折盤山。熱帶植物園、花草園、南藥園內集中了奇花異卉,芳草佳木。有的高大挺拔,(椰子樹、檳榔樹筆直挺秀),有的嫵媚多姿(變色木、扶桑彩葉如花),有的形似器物(如導彈樹、酒瓶樹、雞蛋花等),有的芳香宜人,有的其臭無比,有的能入藥治病,有的卻有劇毒傷人,割舌樹、劍毒樹(見血封喉)令人望而生畏。有的草能“跳舞”(聞歌聲而抖動),有的花能吃蟲。有的植物自給自足(消化自己的落花),有的蠶食他人。一些裸子植物的種子落在樹上生根發芽,吸食樹干營養。龜背竹寄生於榕樹,榕樹絞殺油棕樹,巍巍大樹竟被吸干營養而枯死。野生巴焦被鳥類啄食後,其種子隨鳥糞落到大樹斷枝之上,在樹上長出巴焦,人稱飛來焦。峽谷中兩棵樹搭在一塊竟能互相嫁接一起,形成空中連理,呈搭橋狀,共生共榮。植物之間的競爭與和諧,動植物之間互惠,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石上能長樹,獨木能成林(樹枝下垂,入土生根)。大自然的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雲南有多民族聚居,全國56個民族,雲南就有52 個。民風民俗差異甚大,服裝服飾五彩繽紛。語言稱謂各有不同,彝族的阿黑哥、阿詩瑪;白族的阿朋、金花;納西族的潘金哥、潘金妹;傣族的毛德力、少德力都是對年輕男女的稱呼。傣族稱老人為老博濤、老蜜濤。白族喜歡白色,身穿白色衣褲,頭戴白色包頭,房屋塗白牆。而愛尼人崇尚黑色。多數民族全民信奉佛教,兒童七八歲就進廟當和尚,學習佛理和本民族文字。小和尚穿僧衣,騎單車,帶女友,是雲南一怪(小和尚談戀愛)。十六七歲又可還俗成家,實際上當和尚就是入學上課。未當過和尚的人被視為沒有教養的人,社會地位低下。婚俗有的男娶女嫁、有的女娶男嫁、還有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談戀愛以對歌、跳舞的形式進行。晚上未婚男人用竹杆捅姑娘住處樓板,外出約會。更有原始的拉力人,女尊男卑。女住地上,男住樹上,需要時女人把男人捅下來。母系社會中的女人說了算,是以女子從事一切勞動為基礎的。春耕秋收、淘米做飯都由女人干,甚至蓋房也是女人的活。男人在家中位置低下,但納西族的男人雖然在家說話不算數,卻生活自在,除了帶小孩,就是從事琴棋書畫煙酒茶之類的文娛、文化活動。到中緬邊境還見到長頸族,以頸長為美;黑齒大耳洞族以耳垂長、耳眼大為美。據導游解釋說,將牙齒塗黑,能保護牙齒,嚼食土塊,能補鈣。那裡的少數民族都是以黑為美,以肥為貴。真是天地之大無奇不有。
雲南之旅見聞頗豐,不可勝數,旅游之樂,難盡言表。尤其是與老伴同行,朝夕相聚在一起,攜手游山玩水,共同觀景賞花,坐游船暢游洱海,乘索道飽覽蒼山。進雨林看奇花異木,出古洞臨人間仙境。聽講古老神話傳說,領略各色民族風情。購買旅游商品,品味鮮果小吃。同觀瀾滄江眉弓河之夜篝火舞蹈,共賞雲南民族服裝服飾演示。老伴尤喜自然景觀,每到一處,共同感覺耳目一新,眼界大開,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游玩中常有異想,疑問,於是就“奇聞(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見異景喜不自勝,交流中妙趣橫生。
最大收獲莫過於體驗了旅游的樂趣,增添了生活情趣。在退休後二人世界的生活安排中,一定要把旅游列在每年的計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