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

作者: 楊家將

導讀黃山奇秀,中外聞名。未游黃山,終覺遺憾。盛夏時節,攜老伴與人結隊從任丘乘火車到了安徽蕪湖,與旅行社聯系,組團乘汽車前往黃山。一路上山道彎彎,左拐右拐,盤旋向上。路邊的樹木向後閃去。導游在車上介紹著黃山的奇特之處,山奇,石奇,松奇,雲奇。老伴卻在頭暈目旋,惡心難當,開窗透氣也無濟於事。路邊景色一概無心觀賞。偉人故裡(已修繕的江澤民祖 ...

黃山奇秀,中外聞名。未游黃山,終覺遺憾。盛夏時節,攜老伴與人結隊從任丘乘火車到了安徽蕪湖,與旅行社聯系,組團乘汽車前往黃山。一路上山道彎彎,左拐右拐,盤旋向上。路邊的樹木向後閃去。導游在車上介紹著黃山的奇特之處,山奇,石奇,松奇,雲奇。老伴卻在頭暈目旋,惡心難當,開窗透氣也無濟於事。路邊景色一概無心觀賞。偉人故裡(已修繕的江澤民祖居)也一晃而過。司機慈悲,停車稍事休息,略有改善,又繼續行程。經四個小時暈車之苦,終於到達山腰小鎮,已是傍晚時分。找一住處,洗去一天的風塵,又是雨過初晴,身心均覺舒暢不少。

第二天一早,有點風起雲湧。風大時上山的纜車就不能開放,於是我們便在那裡等候。終於開始賣票,由於人多,又拿著票站在那裡排隊等候近兩個小時。到山上,雲霧漸大,氣溫降低,不時下起小雨。幸好上山前准備了一次性塑料雨衣,穿上還有點保暖作用。導游帶我們繞山路觀看了連理松、偉人松,站在山邊比劃著說對面有如何好景,由於雲厚霧大,什麼也沒看見。接著走下去,近處山崖像人像獸還依稀可見,再遠一點的景物就什麼也看不清了。天上的雨越下越大,雨帽也擋不住風雨,便把塑料袋套在頭上。這時已無法抬頭觀景,只有低頭看路。人們魚貫上山,只能看到上一台階前邊人的腳後根和向下直淌的水流。漸漸地,山水下來,山崖上掛著一條條水流,到處都是水,山路上的水灌滿了鞋窩。從脖頸流進的水濕透了全身。本人恐高,此時看不到路邊下的懸崖,也沒有余力去看,竟然隨人流通過了險路而沒覺得害怕。

好不容易來到了迎客松前,雨也小了許多。停下來,互相一看,不覺大笑起來。所有的人都十分狼狽,雨衣撕破,頭發打綹,水珠掛在臉上。頭上扣塑料袋的,腰間系繩的,五花八門,都是為風雨所迫。雨衣還是不能脫,一是還在下雨,二是一脫必破。無論如何也得在迎客松前照一相,否則等於沒來過黃山。雖然照片上的形像沒有游山玩水的那種瀟灑之狀,畢竟是個紀念,證明我等曾經到黃山一游。晚飯後,換好衣服,到路邊閑逛。在山上鞋襪濕透,無法再穿,到街頭小店買了布鞋、塑料便鞋。又到茶莊品茶、買茶。

又一日,離開黃山到九華山。100多公裡的路不是太好走,正在修路。來到九華山,情況大不一樣了。天也半晴了,心情也好多了。可能我們與佛有緣吧。年經女孩充當導游,熱情耐心,細致講解,老伴很是滿意。

九華山乃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地藏菩薩修行之地(五台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山沒有黃山那麼雄奇險要,但卻秀麗清雅。山中多廟宇,有的修在山頂,有的依坡而建。廟中多有真身,皆栩栩如生。原來保存下來的在文革中被破壞不少,八十年代後,又開始保存得道高僧的遺體。

最早來到九華山修行的是新羅國王子,因厭煩政治爭鬥,出家為僧。雲游到九華山,知此地有靈氣,借一伽裟之地建廟宇,主人欣然應允。哪知伽裟一拋竟然照住整個九華山。當時驚愕,肅然起敬。先教其子出家隨從大師。後來自己也出家為僧。子為師兄,父為師師弟。此後九華山香火日盛,僧眾雲集,高僧倍出。

在九華山游覽參觀大半天,乘車回到蕪湖,當晚上火車返回任丘。

老伴從黃山回來發誓再也不去游山了,因為暈車的滋味實在是太難受了,登山辛苦倒是不在話下。真是“黃山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山”是說黃山奇美超群,甚至有人在山崖上大書“岱宗遜色”,比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要好。

實際上,黃山歸來還是要看山的。山都是山,卻各俱特色,地貌各異。黃山再好,不似桂林山水, 也和丹霞山大不相同。長白山、峨眉山、五指山都有可觀之景。五岳雖然“遜色”,也是各俱態勢。怎麼能說只看黃山就不必再看山了呢?

這一次上黃山時機不巧,未能飽覽。以後有機會還當再看。出行時間:二〇〇5年八月八——十三日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