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這樣游山西——從武漢到山西(三)
D4-10.2(下)
繼續上行,到達菩薩頂(門票5元)—黃廟中的首廟,初建於北魏,為青廟,清順治年間才改為喇嘛廟。菩薩頂的幾大看點在於(1)沒有舌頭的石獅,右邊一尊;(2)康熙題字木牌樓—“靈峰聖境”;(3)108級石階,上去時不要回頭,下來再照相;(4)滴水檐,不論晴雨,都滴水,可惜的是84年重修後就不滴水了,我們又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山門外石階中間龍吸水浮雕上像蜂窩一樣布滿小洞,原是由滴水檐長期滴水穿石造成;(5)帶箭文殊—前院的西配殿;(6)後院的大銅鍋。
一上午,我們就這樣只看了四座寺院,肚子餓了,走在羅睺寺門口,有賣涼粉和“不浪子”(音)的,還有炒面,我嘗試了一下“不浪子”,是土豆做的,味道不錯,LG吃了一碗涼粉。
吃飽了肚子,我們去爬小朝台(黛螺頂),順著91年修好的大智路(呵,武漢也有一條大智路)往上爬,中午有些熱,爬了差不多1個小時。路上看見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走三步磕一個頭,十分虔誠,好像是來還願的。路過善財洞,順治在這裡出家十八年,有他留下的詩,其中“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兩句十分有名。路上回頭看見台懷的全景,整整齊齊的寺院連在一起,大白塔靜靜佇立,莽莽蒼蒼的大山,滿目黃色的落葉松,湛藍的天…………
黛螺頂(門票4元),因供奉五方文殊而稱小朝台,登此頂朝拜五方文殊相當於登五座台朝拜。寺院中有一座旃檀殿,供奉照佛。出於對佛祖的崇敬,不敢用目光直視佛祖真身,而是照水中的影子繪制,連自然的水波紋也畫上了,故稱照佛,即旃檀佛。拜過了五方文殊,坐在花壇邊休息,覺得黛螺頂是最秀麗的一座寺廟,緋紅的紅葉映襯著大殿,古木參天,香煙裊裊升起……………
下山來,快四點了,也不打算登台了。去看看到恆山的車,除汽車站外,還有很多地方有到大同的車,國慶間都漲價了,說要70多元,一般早上7點至7點半發車。LG說明天就早點在門口攔吧,碰到哪輛就坐哪輛。
時間尚早,看見一輛中巴車開往龍泉寺(票價2元,門票4元),去看看吧,那裡的石雕牌樓和石雕照壁是最棒的(附圖),看到很多座石碑頂散落在院中,格桑花不經意地長出,很有意思(附圖)。中塔院有普濟塔,雕有彌勒菩薩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像。還有可以嘗一嘗天然礦泉水—龍泉。

[龍泉寺照壁(正面)]

[龍泉寺照壁(背面)]

[石雕牌樓]

關於登台,大朝台,五座台全登是180元,除北台外定價是50元/座。有很多人上北台,定價是60元,因北台最高,登上北台可以看到其它四台,現在有些冷了,台頂就是冬天了,LG說風景一般,我們也累了,算了,不登了吧。
本想飽吃一頓,結果進錯了店。不要信路邊招呼的小姑娘,我們點了兩個菜,不夠吃,米飯中碗的是3塊,比小店(2元/碗)要貴,我們點了台蘑豆腐,份量少得可憐,味道還不錯,特別是豆腐,是那種老豆腐,好多年沒吃到過了。
至此,我四大佛教名山都去過了,呵。
晚上回去早早休息,明天就要去爬恆山,LG的五岳即將全部登完。
恆山之旅請看《像我們這樣游山西——從武漢到山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