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這樣游山西——從武漢到山西(二)
D4:-10.2(上)十月的五台山已經漾著濃濃的秋意了,澄黃的樺樹和楊樹驕傲地挺立,盡情釋放秋日特有的美。

早上很涼,隨便吃了一些早點,就出發了。人少,我們先去塔院寺(門票5元)。塔院寺因五台山的標志—大白塔而聞名,大白塔其實是兩座塔,內層的是阿育王的慈壽塔,外層的大白塔為明永樂年間修建,為覆缽塔,1952年政府撥16萬元洗塔,看來煥然一新,十分漂亮。注意在白塔南面的石洞內有釋迦牟尼佛的雙手雙足跡像圖。白塔周圍是轉經筒圍廊,塔身十分潔白,秀美的風鈴隨風叮鐺作響,如入仙境。
塔北面是藏經閣。我們到得早,還沒開門,正要離開,一位喇嘛過來開門,我就跟在後面,當殿門開啟,第一縷陽光灑向佛身上時,好像佛的第一瞥目光也灑向我,有種聖潔的感覺,妙不可言……藏經閣內有塔院寺著名的轉輪藏,即活動華藏塔,建於明萬歷年間(1581年)存有無數部經書。據喇嘛介紹塔以前可以轉動,現在不行了。在藏經殿的北壁,整整齊齊地放著元代以後出版的二千多冊經卷,很壯觀。
另外還有文殊發塔、大雄寶殿、方丈院,毛主席路居處等。我們在大悲樓上看台懷的全景和各寺朝拜的人。大悲樓也稱山海樓,在寺的東南角。
從塔院寺出來,我們徑直走向顯通寺(門票6元),在路上買了一張地圖(2元)和《五台山導游》一書,在五台山接下來的行程裡我們就是帶著這本書,邊看邊玩,發現導游差不多是按這本書來背的,有的還背錯了,呵。這一天證明,帶著書看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在山西—地上文物眾多的地方,寺廟裡的文物、布局千年不變,用書指導游程,邊看邊學,長進不少,唯一的缺點是太慢了。另外要注意玩過後再復習一遍,呵,我就在復習:)。
也許正是因為通過這本導游書細致地了解五台,我覺得五台山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位置名符其實,而顯通寺占有重要的地位。顯通寺是五台山最早的一座寺廟,從它那特別的山門到觀音殿、無字碑、大文殊殿、再到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銖殿和明代的銅塔與銅殿,一切都是很值得細細體味的。
我個人覺得需要仔細體味之處:
(1)沒有天王殿的山門:穿過鐘樓就是山門。這裡的山門不同於一般的寺廟,以四大天王把守,而是立以左虎右龍兩塊大碑。沒有山門是因為原顯通寺與塔院寺在唐代是一座寺廟,在明代分寺時山門劃歸塔院寺,顯通寺就沒有天王殿了。
(2)普陀山不肯去觀音來自觀音殿:觀音殿因五台山最大的佛事活動—水陸法會在這裡舉行,又名“水陸殿”。普陀山紫竹林不肯去觀音殿的觀音就是在這裡請的。
(3)大文殊殿:一共供奉了7尊文殊菩薩。分別是大智文殊、五方文殊(中-孺童、南-智慧、北-無垢、東-聰明、西-獅子吼文殊)和甘露文殊。可以從文殊菩薩手中的法器和面相以及坐騎區分。
(4)大雄寶殿:殿內額匾有乾隆的御筆-“真如權應”。據說康熙贈龍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5)無量殿:是最精彩的一座建築,殿身四周沒有檐柱,由純磚所造。從外面看有七間,進去只有三間大殿,據說殿內有夾牆,可以上樓上的走廊。中間供奉盧舍那佛,左側是藥師佛,右側是一座重檐塔。我覺得無量殿的建築結構和式樣很像峨眉山萬年寺的無量殿,只是那座規模更小一些。無量殿裡還有500鐵羅漢,靜靜端坐,讓我們也不敢出聲。
(6)千缽文殊殿:常見千手千眼觀音,這千缽文殊每支手上有一個金缽,每個缽上都有一尊釋迦牟尼像,代表文殊菩薩有一千個僧人的智慧,是大智。雕塑明代的,十分精湛。五台山不同於其他佛教名山之處在於香客不限於中老年人,而是有很多小孩和學生以及年輕人,是來求智慧求學業的。在千缽文殊殿門口我們就看到三個十八九歲的男孩拿著佛珠請殿門口的大師開光。我們在五台恰逢攝影大展,就著攝影師的照片照了一張千缽文殊像(附圖)。

銅殿:現在貼了金箔,從內到外金燦燦的,可以查看一下西北角的銅柱是不是有裂紋,據說是康熙為了驗證是不是純銅而砍的。銅殿前有五座塔,像征五座台,其實最左和最右的兩座才是明代遺存的真正的銅塔,中間的三座是92年重修的。


出顯通寺,差不多10點半了,我們繼續上山,去菩薩頂,路過圓照寺和廣宗寺,因圓照寺要門票(4元),我們進了廣宗寺。廣宗寺是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因用銅瓦作殿的銅瓦殿而聞名(附圖,圖中泛藍色的屋頂就是銅瓦殿),銅瓦已散失殆盡,只是屋脊為銅瓦。銅瓦殿內有康熙御匾-“雲嵋”,寺東北角有一座覆缽墓塔—原中國佛學院院長的靈骨塔。(“翻經沙門法尊法師靈塔”)。

五台山之旅待續,請看《像我們這樣游山西——從武漢到山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