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天 朝聖拉不楞6:20 准時起床。忽然發現外面下起雨雪,整個桑科草原馬上籠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氣中,門前犛牛的背上都被雪覆蓋,成了白色的犛牛。銀裝素裹的草原美得讓人有點窒息,我暗自慶幸能一次看到桑科草原春天和冬天的景致。道吉說接我們的車子因為下雨陷在村口的泥裡了,必須要走出村子才能坐車。我們幾個人於是告別尕藏傑一家,跟著道吉深一腳淺一腳的走在泥濘的羊腸小路上。再摔了一跤並踩了無數牛羊糞混和的泥水後,幾個男人一起把村口的面包車生生從泥地裡拉拽出來,弄得幾個人一身泥水。拉不楞寺的朝聖之旅就這樣拉開帷幕。8:30 入住著名的卓瑪旅店,25元/床,價格很合適,和一路上青年旅舍的價格差不多。在爐灶間把自己濕透的衣服烤一烤,外面依舊下著雨,又冷又濕,估計今天是要在雨中看拉不楞寺了。暗暗安慰自己,雨中看拉不楞寺也許會別有一番滋味。9:00 我來的路上聽的最多的,就是環繞寺院周圍的兩千多個色彩絢麗的轉經桶,我們的朝聖之旅也從轉經桶長廊開始。圍繞寺院的轉經桶大小基本一致,轉經桶的花紋和顏色都很漂亮,長長的轉經桶長廊,從頭望不到尾,而將轉經桶長廊分隔為幾個段落的是若干個獨立的屋子,屋裡放著的往往是高達數米的巨型轉經桶。轉動這樣的巨型經桶往往需要2-3個人一起努力才能慢慢轉動起來。我和所有轉經的僧侶和虔誠的藏民一樣,將每一個轉經桶順時針推動一周,支支呀呀的轉經桶轉一周就會觸動一個機關,敲響一聲響鈴。於是常常可以聽見轉經桶的發出轉軸聲和鈴聲此起彼伏,和著轉經人的念念有詞,異常空靈、神秘。即使是我們這樣的“外人”也被這樣肅穆的氛圍所感染,一絲不苟地跟著虔誠地轉經。當我們差不多轉到一半的時候,天空竟然放晴,剛開始因為轉動經桶酸痛的手臂也竟然好像完好如初,就好像壓根沒有疼過似的。我們都越發感受到了拉不楞的神奇。如果說我們這些游人是出於好奇、探秘的心態來拉不楞寺的話,那麼在這裡,我經常被那些不遠百裡、千裡磕長頭過來的信徒們感動,他們不管刮風下雨,只要能走得動,就會不顧一切地一步一磕頭,頌著祈求平安的經文,行著五體投地的大禮,一路風餐露宿才到拉不楞寺,而這一切,均是純粹的信仰的力量使然。因此,很多次我都看見很多朝聖者眼裡噙著淚花,一次次在每一個經堂前磕頭,那種虔誠和專注,久久無法忘懷。在一個經院旁的小商店,我也請了一個銀的降魔杵,祈禱能在以後的旅途上有神靈保佑自己。11:00 終於轉完一圈,對拉不楞寺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藏傳佛教的寺廟與常見的漢族寺廟大有不同,完全不是青廟那種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軸心對稱式布局,沒有形成封閉的庭院環境,殿堂建造多無刻意的規劃,往往依山而建,歷數代興造修葺,規模漸大,蔚然可觀。拉不楞寺沒有圍牆也沒有特別的山門,寺內街道縱橫,與整個夏河小城連為一體。大片僧舍外牆用白色,門兩側飾紅色邊框,素雅恬淡。12:00 到拉不楞寺邊上的華僑飯店吃飯,四菜一湯,吃得真香。店堂裡除了我們一桌四個中國人,其他均是老外。真的很奇怪為什麼在拉不楞這樣偏僻的地方,老外們竟然成群結隊的出現?而我也僅僅在來之前才聽說拉不楞的名字。13:30 我們穿行在寺廟的街道上,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各年齡段的阿克們,他們手持經書結伴同行,就像剛剛下課的學生,邊走還邊小聲討論著什麼。這裡,不像堪破紅塵相伴青燈古佛的廟宇,倒像是一個大學城。16:30 登上拉不楞寺對面的一座小山,整個寺院盡收眼底。金頂紅牆的藏式建築,殿頂各式各樣鎏金的裝飾,每座大殿有自己的風格,整個建築群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陽光印照下更顯得宏偉壯麗。17:00 在經歷了一個下午的拍攝之後,幾張大容量的CF卡都已經滿了。無奈之下只能回卓瑪旅店休整。在院裡坐著發了一會呆,唐子和蘿蔔去屋頂吸煙聊天,妞子去水房洗髒褲子。我坐在院裡,在自己的旅行筆記上寫下這些文字:《拉不楞印像》把大戈壁的蒼涼和青海湖的雄渾、純粹放進背包,將之珍藏為一段記憶,來到拉不楞寺本身,其實就是一次心靈的歸鄉之旅。從西寧一路過來身體很疲憊,恨不得能找個熨鬥把自己熨平,但是心情卻是舒暢的。拉不楞寺有多少經院和僧舍我不得而知,但是那些圍著寺院一圈的轉經桶卻無法從記憶中抹去,那些已經被千萬雙手打磨的已經發黑的手柄,那一聲聲祈福的頌經聲,無不是宗教精神的外化。不親身經歷,不能感受這種力量——信仰的力量。下一站:郎木寺。【後記】在路上,總是不知道自己是在故鄉還是在他鄉——因為地理上的故鄉和自己所處之地相差何止千裡,但是在心理上,對自己所處之地的熟悉,或者說歸屬感真的會讓自己“誤認他鄉為故鄉”,而這種“誤認”卻又是那麼的心甘情願。走在路上,就是在尋找家的方向。

(行走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