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西藏的約會(二十九,神游古格)

作者: jeepboy1109

導讀6.10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是扎達著名的遺跡景點,距縣城有18公裡。從扎達縣城到古格遺址下的扎不讓村的路就是行走在輝煌土林中的路。扎達的土林可謂整個西藏甚至整個中國都絕無僅有的土林。土林的前世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歷史上地殼上升,導致水平的土質岩層受到洪水衝刷以及風化剝蝕而形成。陽光映照在路邊和遠處的土林上,使其顯的格外挺拔峭立。那連綿的嚴整 ...

6.10 古格遺址古格遺址是扎達著名的遺跡景點,距縣城有18公裡。從扎達縣城到古格遺址下的扎不讓村的路就是行走在輝煌土林中的路。扎達的土林可謂整個西藏甚至整個中國都絕無僅有的土林。土林的前世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歷史上地殼上升,導致水平的土質岩層受到洪水衝刷以及風化剝蝕而形成。陽光映照在路邊和遠處的土林上,使其顯的格外挺拔峭立。那連綿的嚴整山體,被風化侵蝕的一道道,一層層,一列列,錯落有致,排列嚴整。它們結合在一處,向每個看到它的人顯示著自然造化的偉大和滄海桑田的變遷。順著山谷中的小路,走過草地,走出山谷就到達了扎不讓小村。一群鴨子在悠閑的叫著,追逐游蕩著。剛出生不久的小牛犢們十分的天真和可愛,紅嘴的烏鴉盤旋在遠處的電杆上面。村口的平地上有不少的背包族和攝影者在安營扎寨,這裡已經可以遠眺古格王國曾經的紅宮。開車穿村而過,很快就盤升著開到了古格守門人所住的屋外。迎面就是一座高聳的土山,高高的山頂上可以仰望見有著紅色,白色的殿堂。除去一面緩緩向上延伸外,其他幾面都是陡峭的崖壁。可以看見土山上密布的大小洞穴和道道殘垣斷壁。

購買了門票,跟隨著一隊德國游客和他們的藏族導游一起走進了古格的大門,沿著古老的台階拾階而上。山坡沿階而上的路邊只有紅殿、白殿、度母殿,輪回殿四座古殿還算保存的基本完好。導游用鑰匙為我們打開了一座座殿門,在我們的驚嘆聲中用手電的光柱給我們照著,指示著一幅幅古格最珍貴的壁畫。大殿裡的佛像許多已經被毀壞。許多都已只剩下了曾經的被供奉的位置,或者牆壁上曾經用來固定的孔洞。殘余大佛的顏色依然明麗,雖然已是殘腿斷臂,但蓮花座上和四邊的圖案和畫像依然仿如昨日。最引人注目的是紅廟內一幅1038年阿裡王意希沃迎請古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的壁畫,畫中一隊舞女翩翩起舞,旁邊有人擊鼓吹號,形像生動,栩栩如生。這些壁畫雖時隔數百年,色澤仍很鮮艷。白殿中見到了曾經只是在書上的照片裡所見到的古格王室的世襲圖譜。多手的多面觀音,踩者魔鬼的護法神靈,朝聖的諸國人群,見到了許多歷經百年仍栩栩如生的珍貴壁畫。驚嘆於它們的色彩歷經數百年而不變。

離開寺廟沿著台階向上走,經過了路邊的垛垛殘垣斷壁,我們爬進了路邊能走進的每一個洞穴。洞穴和曾經的房間從上至下依次是王宮,寺廟和民居。路邊還有堆放鵝暖石的洞穴,石塊曾經也是古格武士用來抵御拉達克人的武器。半山腰上還有一座比較特別的石頭建築,像一道道壕溝,這是當年的儲水池。

見到了通向山頂的隧道,旁邊的山勢已經變得極為陡峭。隧道近乎於直立,位於山體中的隧道可真是一道易守難攻的天險。隧道口還有駐軍和了望防御的孔洞,上面還有一扇木門可以和四周的懸崖一起徹底封死進攻者的道路。爬上隧道不遠,就登上了山頂,走到了整個古格王國的至高點。高原中午的陽光是相當炙熱和猛烈的,被曬的挺厲害。一個人走進了山頂古格王朝的王宮。王宮比想像中的小了許多,有兩個不大的配房。在空蕩蕩的王宮中坐下,看著牆壁上曾經用來擺放佛像的庵洞,可以遙想當年這裡崇佛的盛況。王宮是後來復修的,裡面空空如也,只擺放著一張鋼絲床。那是供看門晚上在這裡值班使用的。王宮旁邊是議事廳,已經只剩殘壁斷垣。站在山頂上,從王宮的陽台上望去可以俯瞰到整個古格的全貌。四周的土林無言地陪伴著敗落的故城。土山下面是像泉河的故道,現在還有地下水滲出,河道裡生長著大片的綠草,環繞著黃褐色的故堡。山腳下的民居像是眾多空洞的嘴無語向天。從軍事學的角度來看整個故城的結構,環繞的像泉河是它天然的屏障也是取之不竭的天然水源。只有一條狹窄的道路通向山頂,可謂一夫當關,關萬夫莫開。如果當年的國王不出城投降,很難想像拉達克人如何可以攻陷這樣的城堡。整個故城是沉默的,任憑世人評說。但今天的人們能夠說什麼呢?默默地坐在山頂,默默地看著眼前的歷史,默默地想著它的前世和來生。沿著一千多年前的、王朝創建者相同的路線,我走到這裡。我只是一個行者,而那時,他卻是一個逃亡者。

出發前閱讀過很多關於古格遺址的書籍。葛健雄教授在他的書《走近太陽》裡推斷,古格王朝擁有數十萬臣民,依據是古格曾經擊退過印度號稱十幾萬入侵雄兵。而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主任楊林推測,古格大約有幾萬人。他認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萬人左右,否則無法供養奢華的王宮和繁多的廟宇。曾經八進阿裡、現任阿裡地區文物搶救辦公室副主任的張建林在書中明確表示,古格絕不可能養活數十萬、哪怕是幾萬人。他甚至認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因為現存的800孔窯洞,據他的考察,並非同時使用,而是隨塌隨建。他的主要依據是,這裡的生存環境惡劣,不可能養活太多的人。看過遺址的全貌,一路走到山頂的王宮,我開始相信張建林的意見。一個小小的古格隱藏著太多的難解之:古格的國史究竟有沒有?傳說中的十萬臣民到底去向何方?曾經盛極一時,曾經統治遍及整個阿裡地區,有著成熟燦爛文化和七百多年歷史的古格王朝如何能夠仿佛一夜間就突然消逝的干干淨淨? 古格遺址就像矗立於土林上的一個巨大問號,留給後人無數的猜想。

離開遺址所在的土山,我們沿著像泉河的故道行走,去探詢傳說中的干屍洞。在景色奇特的峽谷地帶穿行,腳下長著綠草的沼澤,身邊是枝杈刺人的灌木,結著紅色的漿果,頭頂是奇形怪狀的懸崖峭壁,令人感到像是來到了侏羅紀的史前世界。看著石頭岩壁上離地兩米左右的小洞口,看著下面有擱腳的石坑,知道它一定就是了。很多自助旅行手冊在介紹古格遺址的時候,都會提到這個神秘的洞穴。並且對其中的無頭干屍的來源,提供了很多的猜測。最富想像的猜測是古格城破時,被拉達克屠戮的國王一家和其衛隊的遺骸。當然,從常識上來說,也是最不合理的猜測。文物部門不會是呆子,不對這樣一個極具價值的地方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任由好奇者隨意進出。干屍洞是崖壁上一個距地面約2米高的洞窟, 砂壁上有兩個規則的圓坑是人工挖掘出來供攀爬時踩腳的。洞口只有半米多寬,攀爬時上半身會碰到有一定外傾角的洞口,不好發力。禾大壯與我嘗試了兩次,都沒有成功。我干脆在下面當個人梯,禾大壯站在我肩膀上,很容易先把上半身先鑽進去,向前爬兩步就可以半蹲著把身體直立起來。他再從洞口伸手拉我一下,我也很快進入了洞裡。在頭燈和手電的照射下,面前散亂的並不是想像中的那種脫水狀干屍,只是重疊的人形骨頭,但確實又不是白骨,只是都沒有頭骨。洞室內遍布著 散亂的人體骨骼、毛發、破衣、碎布、繩子和小木棍等,並且散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味道。屍骨中散布的是粗糙的麻布片,甚至還有羊皮,應該都是當年死者所穿著的。洞前方和左側還都有更低的洞穴,可以看見裡面同樣還有許多具屍骨。禾大壯昨天晚上買了幾個口罩,正帶著口罩用一根很粗的鐵絲在翻動滿地的碎骨和麻布,一邊向我做著解說:“這是一段脊椎…… 這是一個骨盆……還有一截小臂。” 禾大壯原想可以在裡面找到個別散落的箭頭或者是兵器之類的東西,可以拿回去做個紀念。但是在這個已經被無數人翻弄過無數次的洞穴裡,沒有任何飾物、殘片可撿。禾大壯用鐵絲挑一只很完整的腳對著阿芬的DV鏡頭展示著。那只腳連接著一段小腿,皮膚很完整,腳趾上還有指甲,完全干燥後的肌肉和筋絡清晰可見。“這是一只完整的腳。”他向我喊道。“你看腳上的肌肉,像不像你喜歡吃的干肉?我有刀,要不要割下一條你嘗嘗?”

翻找了一陣子還是一無所獲,如要想進到最深處的那個小洞裡,還要蹲在低矮的空間裡用鴨子步移動過去。除了需要忍受奇怪的味道,還必須要踩過死者的遺體。根據我們剛才看到的身體和洞裡的氣味來分析,這些屍體的年代距離現在不會很久遠,不然不會發出難聞的味道。更何況古格王朝的覆滅距今也有將近千年的歷史,屍體上的衣物早就應該炭化,根本不可能承受如此多人的翻動。但這裡的屍體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想來想去也沒有一個可能的解釋。趴在洞口的阿芬說“你們兩個還是不要再驚動這些身世未明的死者吧!”離開這些犧牲者退了回去。在對歷史之謎的感慨中,在對古格文明的感嘆中沿著山谷中的蜿蜒小路,走回了遺址下的佛塔邊等待日落。 隨著夕陽西斜,晚霞中透出一縷縷光線,炫目地斜照在遺址上,向陽的一面傾刻間變得富麗生動起來,在金黃色中閃爍出點點紅暈。土林故有的黃色被陽光照射得更加飽和了,開始披上橘紅色的羽衣。這種瑰麗壯觀的景像大約持續了10來分鐘,夕陽便一頭沉了下去。傾刻間一切又歸於平淡寧靜。自然界中的美麗就是這樣,往往只能停留在瞬間。那些靠視覺捕捉到的奇幻景致絕對要比持久地擺在某處的一些既成風光,更讓人陶醉。美麗的像泉河水挾卷著歷史的泥沙,流向遠方,千年如此。古城堡孤獨守侯著自己的秘密,逐漸消失在漫漫土林的夜色中。



(從王宮俯瞰遺址)



(干屍洞的入口)



(一條完整的人腿)



(夕陽下的古格)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