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是在不經意間走進我的視野的。初識西塘,是在一本叫作《相思江南》的畫冊:那些家家戶戶掛著紅燈籠的水邊的老房子,那些無數條鋪著青石板通向古鎮的小巷,那幽長綿延的為小鎮居民遮風避雨的煙雨長廊,還有那古老的造型各異的石橋,以及石橋下面清澈的映照著老宅和紅燈籠倒影的河面,把我帶入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西塘,被世人稱為“生活著的千年古鎮”。小鎮雖小,卻有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塘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有“吳根越腳”、“越腳人家”之稱。西塘風景優美,文化積澱深厚。據資料記載:從明代萬歷年間到清末,這裡出過許多進士和舉人。直到現在,這種崇尚知書達理、注重文化修養和不入俗流的生活品味的遺風依舊。在網上,當我查詢這裡的景點和旅舍時,發現了一個個極富文化韻味的名字:“桐村雅居”、“姚宅”、“西園”、“水陽樓”、“煙雨人家”、“慎德堂”……帶著對小鎮的向往,我在國慶長假期間前往西塘--我的夢裡水鄉,領略千年古鎮的獨特魅力。西塘鎮新區比我想像的還要繁華。隨著西塘古鎮名氣越來越大,到這裡來旅游的游客也與日俱增。街道兩旁商場、酒店、賓館、超市、品牌服裝店等一應俱全,街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穿過位於西塘新區胥塘橋旁邊的一條繁華的南北街,步行5分鐘就到西塘古鎮景區了。走進古鎮景區,左首映入眼簾的是掛滿旗幔、兩旁全是各樣店鋪林立的古鎮西街;前方是通向煙雨長廊和錢塘酒家的安境橋;右首過了安境橋,就是通向木雕陳列館、聖堂等景點的塘東街和燒香港了。我先往左拐,進入了一條不到四米寬的一個叫做“西街”的古街。這條街道的兩旁全是明清時代的兩層建築,路面是條形的石板鋪就,兩旁的古宅或改造成旅舍,或在經營商鋪。街道北側的房子由於臨河而建,可以坐在臨河的窗子前或河埠前看沿河兩岸的風景,所以旅館家家客滿。西街的南邊有許多小巷通到城外,所以給人以別有洞天的感覺--這些小巷或寬、或窄、或直、或彎,踏著光滑的青石板走在裡面,像穿過時光的隧道,走進了古鎮過去的悠悠歲月。西街是一條沿河商業街,街上的物品在景區裡面算是最齊全的了。站在這裡,可以想像詩書中記載的“旭日滿晴川,翩翩賈客船。千斤呈百貨,硅步塞其間”的當年繁榮景像。這裡既有很多游客喜歡的藍印花頭巾和各種飾品,還有各種老少皆宜的小吃,如只有西塘古鎮才獨有的熏青豆、八珍糕等等。走在西街,喜歡了解江南歷史的,還可以走進“江南瓦當館”和“紐扣館”去探尋古鎮的悠久歷史和民間文化;或去刺繡館、書法館去挑選當地民間藝人和文化名人的手中珍品。出了西街穿過西塘古鎮最大的一座石拱橋--環秀橋,就到了西塘古鎮獨具特色的煙雨長廊。據說:過去西塘的文人雅士喜歡飲酒對詩,由於這裡氣候濕潤多雨,給出行帶來諸多不便。聰明的西塘人就在門前搭起了遮雨的廊棚,既遮住了風雨、方便了鄰裡交流,也給外來的行人帶來了方便。所以廊棚一直延用至今,成為西塘古鎮區別於其他水鄉古鎮建築風格的一個獨創。煙雨長廊依河蜿蜒曲折。長廊下面擺著一張張紅木方桌和長條櫈,供行人休息和喝茶飲酒。生活在這長廊裡面的一戶戶人家,仍然保存著過去的生活風貌。他們或蹲在河邊的石階上洗衣;或仰坐在廊棚下的竹椅上休閑;或斜靠在門框上和認識的、不認識的人打招呼,聊天,悠然自得,其樂融融。就在這經歷了千百年風雨的煙雨長廊,生活著富足、淡泊而雅致的西塘人。錢錦銘,是桐村雅居的主人,也是西塘古鎮的一位文化名人,被稱為“西塘三刀”(剪紙、木刻、竹雕)之一。他的宅院古色古香,花草繁茂,各式盆景擺在小院,顯示出主人不俗的品味。走進主人的兩層小樓,他正在前廳向游客演示他的絕活“雙手書法”:只見他兩手各執一只毛筆,左右開弓競同時寫出了正反兩種字體。他的剪紙更是妙筆生華,一副副線條流暢、構圖嚴謹的剪紙畫彰顯出主人“十年磨一劍”的堅韌品格和細致嚴謹的治學態度。當我請他給我題字時,他龍飛鳳舞地用雙手同時寫下幾個正反流暢的大字:“修禮以耕”。他告訴筆者:“一個人,要把品德修養作為一生的大事。”西塘古鎮,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錢先生這樣的仁人賢士,小鎮才有了這幾多雅致幾多風流。清澈的河水穿橋而過。據鎮上人講:這裡的水來自美麗的太湖,流經嘉湖平原,最終彙流到寬闊的黃埔江。西塘古鎮的人們,雖然生活在不足兩平方公裡的小鎮,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沒有絲毫的封閉。他們傳承小鎮豐厚的文化底蘊,在自己的家園精心耕作,久經歷練,創造著千年古鎮的經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和絢麗多姿的現代生活。(作者:人在江南QQ:137066128)

(西塘夜色)